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结构构件组装质量控制措施

钢结构构件组装质量控制措施

序号
内 容
1
从事钢结构焊接的各类焊工,必须是经过理论和实践操作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合格证书在有效期内的焊工,必须培训和持证的焊工均不准从事本公司钢结构工程的焊接工作。检查指标为参与工程制作的焊工必须是持证或经焊工考试合格。
2
每条焊缝在收弧时(特别是气保焊),必须认证填满弧坑,以免出现弧坑裂纹;在构件角焊缝终止处,必须进行包角焊,引弧和熄弧端应离端头10mm以上。检查指标为气保焊收弧的质量及角焊缝的包角焊。
11
在进行箱型柱的气保焊打底时,应注意保证打底高度的均匀,打底高低差应在2mm以内,检查指标为气保焊打底的均匀性。
12
构建在密封前,应由质量进行隐蔽工程的检查,确保隐蔽工程的质量合格,同时清除构建内部的杂物后方可进行构架的密封。
13
牛腿腹板、节点板等有高强螺栓连接面的部件在组装焊接前进行摩擦面的抛丸处理。装配过程中对摩擦面应进行保护,不允许在摩擦面上随意打火,点粘零件、锤击、砂轮打磨,不得用有油脂的物质接触摩擦面,为防止焊接中的熔合飞溅物焊接中应使用薄钢板盖住摩擦
构件涂装质量控制措施
序号
内 容
1
施工人员必须在掌握一定的涂装工艺、安全防护和消防知识后才允许进行涂装操作,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涂装工程,其操作人员应在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检查指标为涂装操作人员的岗位技能及岗位合格证。
2
钢构件的涂装应在制作和除锈质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检验指标为涂装前构件表面的处理状况。
3
焊缝的装配间隙和坡口尺寸,均应控制在允许公差的范围之内,凡超差部位应给予修正,满足规范要求。
4
当进行构件的组装时,必须在面板表面进行位置线(双线)的标识,对钻孔或隔板装配的基准线具备永久性标志,具体方法为划线完毕后,立即用样冲进行打样冲眼,避免因线条模糊而造成尺寸偏差,检查指标为划线的方法、形式及基准线的永久性标志。
起泡
表面有锈和油渍,表面有水分,干膜内有溶剂。
喷涂前用适当的清洁剂清洁表面,表面温度必须高于露点,降低工作温度。
12
涂装过程中应对每道工序的操作质量进行检查,并作好记录,如:工作表面在涂装前的状态,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油漆道数、湿、干膜厚度、涂料种类、稀释剂加入量以及混合涂料的配比等。检查指标为涂装工序过程中的操作记录。
10
涂装结束后的构件,应标上原构件编号和定位标记等。检查指标为涂装后的构件的标识。
11
当采用无气喷涂时,若出现严重流挂、条纹、过厚、过度雾化、针孔、皱皮和起泡等缺陷时,可采取如下应对解决措施。检查指标为对各种缺陷的改进措施。
缺陷名称
造成原因
改进措施
流挂原因
喷枪与施工表面的距离太近,喷枪与表面角度不对。
除锈、防腐和涂装质量控制措施
1、构件的表面除锈质量控制措施
序号
内 容
1
除锈采用的标准:采用国际标准ISO8501-1中有关除锈等级的内容和国家标准GB8923-88《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的有关说明和规定。检查指标为明确抛丸除锈应满足的标准。
2
钢材表面除锈应达到Sa2.5级:非常彻底的喷射或抛射除锈。钢材表面应无可见的油脂、污垢、氧化皮、铁锈和油漆涂层等附着物,任何残留的痕迹应仅是点状或条纹状的轻微色斑。
18
根据钢结构工件的常规要求,对钢构件禁止涂装部位按如下:
☆地脚螺栓和底板禁止涂漆;
☆连接板不涂漆;
☆高强螺栓摩擦结合面不涂漆,摩擦面范围最外侧孔70mm以内;
☆现场待焊接部位100mm的范围内喷漆面边界线应整齐,边界线的直线度为1.5mm,与该面中心线的垂直度为1.5.
☆与混泥土紧贴或埋入混泥土的部位不涂漆;
3
各种油漆在使用前应充分搅匀,当天使用的油漆应在当天配制和当天用完,调好的油漆应及时加盖,以防溶剂挥发和混入杂物。检查指标为油漆调配的具体要求。
4
涂装工作应尽可能在情节和干燥的室内进行,相对湿度不大于80%,构件表面温度高于露点5度,若在室外作业,当环境温度低于5度或高于35度,或遇雨、雪、霜和大风天气均应停止作业。检查指标为涂装作业的环境因素。
面,检查指标为高强螺栓摩擦件的预处理。
14
当构件的外观尺寸其宽度超过1.4m,高度超过2.4m必须进行散件抛丸;对构件上某些零件的组装会影响构件整体抛丸的效果时,应对构建进行散件抛丸。检查指标为保证构件的抛丸效果。
15
不允许随意增加刚性支撑来防止焊接变形,严禁在构件上随意打火或引弧。
焊接质量控制措施
8
为了保证端板的安装质量及断面的外观要求,箱型柱主体构件的端头切割必须采用带锯或火焰切割机进行。检查指标为钢柱端头切割的方式。
9
当构建在装配时,因构件结构形式的需要而需增设临时加劲板时,应注意加劲板不可设置在摩擦面的区域,摩擦面区域不允许存在焊点,检查指标为摩擦面的外观质量。
10
构件在组装前,必须对锁口处的割渣及毛刺并切割面平滑,检查指标为锁口处切割质量。
15
漆膜检查合格的构件,应检查构件编号和定位标志是否遗漏和错误。检查指标为涂装合格构件的标识。
16
涂装后的构件在未完全干固时不可进行吊运。一般在室外涂装时,涂后2小时内不应搬运构件。检查指标为涂装后的构件吊运的时间间隔要求。
17
涂装后的构件应均匀排列在高度一致的条形置架上。对于高度基本相同并已干透的构件可进行堆放,但构件之间必须填有木条,且不宜堆压过度,以免造成构件变形。检查指标为涂装后的构件的堆放要求。
过度雾化
喷枪的气压过大,喷孔过小,枪距太远,工艺不当。
减小压力,更换喷孔,保持枪距表面30公分左右,使喷枪与工件表面保持较近的距离,轻轻启动喷枪,喷枪与工件表面垂直。
针孔
漆膜过厚,喷枪的压力不够。
减少湿膜厚度,增加喷枪喷出的压力。
皱皮
稀释不够,油漆太冷,不能成膜。
增加稀释剂用量,提高油漆温度,检查稀释剂型号是否正确。
5
涂装时构件应搁置在高度不低于0.5米的置架上,保持较好的视线和防止在喷涂时将地面尘埃和油漆滴反溅到工件的表面上。检查指标为涂装操作时构件的摆放要求。
6
无论采用何种涂装工艺方法,每道漆膜必须均匀、丰满、不得有漏涂、流挂和堆涂现象。检查指标为涂装的外观质量要求。
7
涂漆层数和漆膜厚度按设计要求,合格的漆膜厚度面积应不少于90%。检查指标为漆膜的合格面积大小。
喷枪启动应于被涂表面漆膜间断处开始喷涂。喷枪与施工表面保持正常角度平行移动。
喷孔过大
检查喷孔是否损坏或喷孔选择错误。
油漆过分稀释
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则油漆不宜再稀释。
条纹
喷孔不当,油漆太冷,粘度太高
更换喷孔,增大喷出压力,提高油漆温度,适当稀释。
漆面过厚
工艺不当
参照“流挂严重”说明,改用较小的喷孔。喷孔与工件表面垂直。
13
应目测工件涂装后的表面质量如:涂层是否均匀,有无明显色差、流挂、起皱、针孔、气泡、裂纹、漏涂、脱落和粘赃物等。检查发现的缺陷及时修补。检查指标为涂装后构件的表面质量。
14
漆膜干透后应用可靠的干膜测厚仪,测出干膜厚度并作出记录,没有达到干膜厚度时应及时进行补涂。测量时应在构件两端及中间取点,漆膜面积≤10㎡时,应不少于3点,>10㎡时,每4㎡测一点,且不少于4点,所测点90%以上应达到规定的漆膜厚度,最小厚度值应不小于规定值的70%,检查指标为漆膜厚度的合格标准。
构件组装质量控制措施
序号
内 容
1
构件组装时应确认零件厚度和外形尺寸已经检验合格,已无切割毛刺和缺口,并应核对零件编号、方向和尺寸无误后才可进行组装。检查指标为完成对零件或部件的互检过程。
2
构建在组装时必须清除被焊部位及坡口两侧50mm的黄锈、熔渣、油漆和水分等;并应使用磨光机对待焊部位打磨至呈现金属光泽。检查指标为待焊部位的清理质量标准。
8
喷涂时喷枪不宜连续喷涂,应视涂层情况有效地控制漆雾的喷停。在构件的角落部位,应用扇形喷雾掠过角部,以免涂抹过厚干后引起龟裂。检查指标为喷涂时操作的要领。
9
涂装后的构件应均匀排列在高度一致的条形置架上。对于高度基本相同并已干透的构件可进行堆放,但构件之间必须填有木条,且不宜堆压过过度,以免造成构件变形,构件在堆放时切忌不可与地面相接触。
☆密封的内表面不涂漆;
☆设计要求不涂漆的部位。
6
经喷砂或抛丸后的构件,应检查表面除锈质量是否已经达到要求的Sa各级质量标准,除锈质量可对照国标提供的照片或样板。同时目测钢材表面的粗糙度情况,经检不合格的部位必须重新除锈,知道合格为止。检查指标为按照片及样板进行表面除锈质量的检测。
7
除锈后暴露的切割和焊缝缺陷、漏焊焊缝或零件,以及构件的二次变形,必须重新进行修正或除锈,经检验合格后才允许进行油漆。检查指标为构建经返修后应重新进行抛丸除锈。
7
允许对钢柱或钢梁的翼板和腹板进行拼接,但在同一零件中的接头数量不允许超过两个,当距离该构件的端部或另一焊缝的尺寸小于610mm时,不允许存在接头。同样在腹板宽度方向,连接板、端板或加强板等零件中均不允许存在对接焊缝。翼板和腹板的拼接焊缝应相互错开,箱型柱翼板与腹板应错开500mm以上,翼缘板拼接长度不小于2倍板宽,腹板拼接长度不小于600mm。
6
在利用气保焊焊接各零件时不允许立向下焊。检查指标为气保焊焊接操作手法。
7
电渣焊焊缝在收弧时,为防止收尾处的缩孔和火口裂纹,焊缝引出应满足10~20mm,渣池不应立即放掉,以免产生裂纹。检查指标为电渣焊收弧端的焊缝引出要求。
8
当拼接焊缝距离螺栓孔缘≤40mm时,必须将焊缝余高磨平。检查指标为螺栓孔周围的质量要求。
3
交付除锈的构件应是彻底去除油脂、切割边缘毛刺、焊渣和飞溅;无残留切割缺口、焊缝缺口、深度咬口、未包角焊和焊缝外观缺陷等。检查指标为交付抛丸除锈的构件的表面状态。
4
所有被使用的磨料应是清洁干燥和不沾油污的,并具有较高强度或带有棱角的磨料。检查指标为抛丸磨料的表面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