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堰画乡散文

古堰画乡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堰画乡散文
篇一:古堰画乡景区导游词
古堰画乡景区导游词
【旅游线路】入口(欢迎词)——导览图(景区概况)——王褆石雕像——石函——文昌阁——古樟群——贞节
牌坊——水系分布图——通济古道——古民居——大坝——龙庙——竹林小径——文化长廊——游船——风情古街——双荫亭——香樟古埠——古堰画乡展览馆
游客朋友们,上午好!
“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古堰画乡景区的全体员工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忱的欢迎。

我是景区的导游,姓章,“立”“早”章,大家可以叫我小章。

能为大家服务是我的荣幸,如有什么事需要我效劳的,或讲解中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尽管提出,我一定会尽力而为。

衷心希望这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愉快而美好的印象!
【景区概况】
古堰画乡景区位于距丽水市区28公里的碧湖镇和大港头镇,荟萃了通济堰和瓯江风光两个高品位的五级旅游资源单体,是丽水地区为数不多的高品质文化型旅游景区,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秀丽的水域风光。

古堰画乡的“古堰”是指通济堰,也就是我们现在要游览景区的核心所在。

它始建于公元505年(南朝萧梁天监四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与都江堰、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齐名。

詹南二司马、范成大、何澹等历史名人均对通济堰的建设有着重大的贡献。

千余年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通济堰,孕育出古老而灿烂的处州农耕文化。

“画乡”突出了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20XX年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旅游强镇及浙江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浙江省文化产业建设示范基地”等称号,是中国著名美术写生基地和中国摄影之乡主要摄影创作基地。

“古堰”和“画乡”两个区块之间是有着“华东漓江”之誉的瓯江。

下面请随我深入景区,解读“千年古堰”的历史文化,领略“美丽画乡”的旖旎风光,探寻景区拥有的“三个世界之最”和“十个千年文化”。

【王褆石雕像】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这尊石像,就是世界第一座水上立交桥的创建人北宋丽水知县王褆。

他于政和初年(公元1111
年),与县学助教丽水人叶秉心创造了石函引水工程,成功地实现了立体交叉排水,破解了通济堰主干渠被山涧来水侵犯而壅塞的难题,沿用至今。

【石函】
请看这座引水桥就是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叫“石函”,是通济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石函下的两座桥墩将渠道隔成三洞,因此俗称‘三洞桥’。

“函”就是“匣子”,“石函”就是用石板构筑成一个两端不封口的“匣子”。

石函下面是通济堰的渠水,上面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山坑水。

因为山坑横贯渠道,每
逢大雨,山坑水挟带大量泥沙、卵石冲泻而下,淤塞渠道,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疏浚。

北宋政和元年(1111),丽水知县王禔(扬州人)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采纳了县学助教(在县衙编制内吃俸禄的教书先生)叶秉心的建议,在渠道上建造了这座“石函”,使渠水、山水各行其道,互不相扰,避免了坑水的沙石堵塞堰渠。

在当时科技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一千年石函开创了立体交叉排水系统之先河,是了不起的创造。

而且桥上桥的设计,又解决了人畜通行问题,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文昌阁】
坐落在村口的这个古建筑,叫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其形制与路亭非常相似,为重
檐歇山顶亭榭式木结构建筑。

在我国古代,民间有在交通要道和村口路旁筑亭的习俗,作为旅途休息和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

据当地族谱记载,在明清时期,堰头村文风昌盛,辉煌一时,有数十人取得功名,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建文昌阁,供奉掌管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

文昌阁的位置非常巧妙,可谓是一举三得。

一是这里正好是村尾,起到关锁“地户”,拦截风水的作用;二是这里是官道必经之路,可供商贾旅人避雨小憩;三是与千年古樟、小桥流水辉映成趣,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的自然风光。

【堰头村】
大家请看,我们左边墙上的板牌,就是眼前这个风光如画的堰头千年古村简介。

堰头村因位于通济堰的源头(堰首)而得名,它的形成与通济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通济堰的建造,先民们因地制宜在此建村立业,渔耕劳作。

古堰、古道、古民居、古樟形成了堰头村特有的古村落格局和风貌,每年到这里观光、写生、创作、采风的摄影家、画家、作家、艺术家就达数万人,是“丽水市文化名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和“婚纱摄影创作基地”。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还在这里拍摄《女大当婚》电影,展示了优美的乡村画卷。

请看,这是清代宣统元年重修文昌阁的石碑,石碑上方阴刻“重修文昌阁碑”六个篆书大字。

碑文记述重修过程和
捐助人名等。

【护堤古樟群】
走进堰头村,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郁郁葱葱、苍劲挺拔、遮天盖地的千年古樟群。

这些古樟树共有十棵,每一棵的树龄都在1000年以上,数量如此之多,树龄如此之长的古樟群在国内都是罕见的。

古樟树分布在主干渠两岸,树根深扎堰堤,牢牢地护卫着堰渠堤岸,也见证了古堰悠久的历史。

这些古樟树还被当地人视为风水树和树神。

当地有个风俗,小孩出生后五行缺木,都会被抱到樟树前,举行一个朝拜仪式,认樟树为干娘,以保佑自己的小孩能平平安安长大,像樟树这样长命百岁。

在丽水农村还流传这么一种说法:古樟树下走一走,人能活到99,古樟树下摸一摸,人能活到100多。

游客朋友们不妨一试!
【贞节牌坊】
请看,这是一座构建独特的贞节牌坊,上额有“旌表”二字匾,匾四周饰以龙纹。

下额砖刻“节孝流芳”四字。

堰头村是叶氏家族的聚居地,这里原来是叶家的宗祠,名为“追远堂”,当时规模很大,“文革”时被毁(现在的通济山庄就是在追远堂原址上建成的),只剩下祠堂门前这座牌坊。

一般来说,贞节牌坊都是用来表彰封建社会妇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但这个牌坊却例外。

乾隆年间,叶氏家主叶成发,
英年早逝,留下一堆儿女,当时他的妻子梁氏只有二十六岁,挑起家庭重担,勤勤恳恳培养子女考取功名。

为了表彰梁氏的聪慧贤德,朝廷下旨,建此牌坊,鼓励天下父母悉心培养子女,成为栋梁之材。

【通济堰水系分布图】
竹枝状水利网是通济堰的一大特色。

请看墙上的通济堰水系分布图,全面地展示了通济堰灌溉水网的全貌。

此图是根据南宋绍兴八年丽水县丞(知县副手)赵学老的堰图碑拓本所绘制的。

我们现在所在位置就是右上角松荫溪和龙泉溪汇合处,整个水利体系自通济堰大坝起,纵贯丽水市最大粮仓碧湖平原60平方公里的沃土。

其中干渠长22.5公里;拥有支渠48条、毛渠321条、大概闸6座、小概闸72座,进行分流管理;各支渠又利用尾闸拦蓄余水,并挖凿湖塘蓄水以备旱时之需。

形成了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网,使碧湖平原旱涝保收。

完善、合理的灌溉体系沿用至今,完全符合现代水利工程多级水利网分派布置,是古代水利灌溉体系的成功典范,在我国仅此一处。

【通济古道】
各位游客,景区内的“千年文化”不断在我们面前展示,就连我们脚下的这条卵石铺砌的道路也在诉说着它悠久的
历史。

这是一条千年古道,和通济堰渠相依相偎,称通济古道,是南宋时期南方各省的人上京城临安(今杭州)的必经
之道。

把官道建在通济堰渠边,真可谓是独具匠心,不但有护渠的重要功能,更兼有赏景的优越。

人在秀水边走,一路风景一路歌,精神倍爽。

古道同时又是村中街道,村落的建筑沿古道、古渠而建,沿主干渠的埠头为村民漱洗提供了方便。

古堰渠、古道、古民居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古民居】
村内至今还保留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建筑20多处,多数为清中晚期所建。

建筑形式相同,风格统一,多为三合、四合式两层楼天井院落,门框外建砖雕门楼。

眼前这座古民居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占地552平方米,三合院式。

中堂后壁悬挂“懋德勤学”古匾,是清朝道光年间,松阳县知县汤景和所题。


思是“要达到懋德就要勤学,君子之学必好问。

”显示了主人崇德尚礼,耕读求学的文化之风。

前方沿街的古民居大多是民国初年建筑。

景区已经对这些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已破损的古民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同时把老街上的架空线缆全部移入地下,使景区更加完美地展示古村落风貌。

大家请看这棵古樟树,树干中空能容数人,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同上天恩赐的“天然盘景”,既老态龙钟又生机勃勃,古樟依靠着树皮汲取养分延续生命。

此树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