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的计算2011.8.17
透镜的两个问题
1、 关于物象公式
1 L
= ′ −
L
1
1 F
(1)
其中,L 为物距,符号为负; L为像距,符号为正; F 为焦距,符号为正。 也就是说,当上面三个量都取绝对值时,公式应变为: 1 1 1 + = (2) ′ |L | |L| |F| 若单透镜实验取焦径比F/D=0.9(D=300mm, F=270mm)的透镜,成像目标在 3m 处,计算出物象的位置在 296.7mm 处,此时艾里斑大小为 3.3mm。 2、关于艾里斑(物距为 10m)和近景平面(5m) 、远景平面(15m)在景象平 面上的弥散斑随焦径变化的情况 景深计算示意图如下所示:
图 2 各斑随焦距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景、远景处弥散斑以及艾里斑随焦距都近似成线性正 比关系。近景 5m 处的弥散斑比远景处的弥散斑大。
且此处艾里斑半径达到了弥散斑的数量级,我认为图 1 中 B、C 两点在景 象平面上所成像不能简单用 z1、z2 来描述,实际中斑点应该更大。
Z1 由相似三角形各边关系决定:
z1 D
=
∆1 p1
(4)
z1′ =上式中,源自∆1 p1∗D∗β
(5)
β=
L′ L
=
∆1 p1
FL F+L
L
=
1 1+F 1
L L
(6) (7)
z1′ =
∗D∗
1+F
从(7)式中可以看出,弥散斑大小跟光阑直径和焦距都成正比关系,利用 MATLAB 对这种关系进行仿真实验: F在(100,500)范围内以 10mm 的间隔取值,由(7)式计算出远景弥散斑 大小,其中 ∆1 = 5m,D = 300mm,L = 10m,p1 = 15m ;近景弥散斑计算只 需将p1 换成p2 = 5m。 将物点在 10m 处的艾里斑随焦距变化曲线画在同一张图中, 结果如下图所 示:
远景平面 对准平面 近景平面 入射光瞳 出射光瞳 景象平面
D
z2
B
A
z1
C
P
P
B'
A'
z1' z2'
C'
1
2
p
p2
p1
图 1 景深计算示意图
公式推导(以远景平面上点 B 为例) : 要计算点 B 在景象平面上的弥散斑z1’ 的大小,可通过z1来完成:
z1′
=β (3) z1 其中,β为垂轴放大率,由景象平面和远景平面的位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