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PPT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PPT


劝其改为“屡败屡战”。咸丰帝看后大悦,湘
军也因此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势力越来
越大。
.
3
朱光潜
.
4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 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 育家、翻译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 《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 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 三座右铭: ①恒、恬、诚、勇(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 ②走抵抗力最大的路!(英国爱丁堡大学)) ③此身、此时、此地。( 20世纪30年代)
.
29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 文主旨是否矛盾?
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 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
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
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
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
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
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
要理解“精神实质”. 。
27
《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 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
28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 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点 :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
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
风的精神。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
江南.重要的是“绿”字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
心情.
.
20
(二)三位作家坐在一起吃饭,分别说了这么三句 话,“吃在中国”“在中国吃”“在吃中国”,试分析这 三句话的意味
• 参考答案: • 吃在中国——食文化在中国; • 在中国吃——想吃美食,到中国去。此两句含有
.
11
材料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观点: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 想情感。
.
12
材料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 义
观点: 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 的意义。 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 的意义。
.
13
材料6: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 两句的剖析。
观点:善用联想的意义, 会使文章增色。
自豪之情,含褒义;
• 在吃中国——挥霍公款,吃穷中国。此句含有愤 怒的情感,含贬义。
.
21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练习: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 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 说出:
“轻风 细柳”和“淡月 梅花 ”后,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
22
.
23
课外拓展
.
25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 一文。
观点: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 引起下文的作用。
.
9
材料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 句谩骂性的话语。
观点: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 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
10
材料3: 《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 ,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观点: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 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 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
26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 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 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 ”,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 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 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 戒“自负”,二戒“固执”。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
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
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
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
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
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
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
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
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
、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
1
学习目标
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 严。
.
17
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王若虚改字——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韩愈贾岛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课堂训练
.
19
(一)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不好 ,请修改并简析修改原因。
1、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
5
➢“咬文嚼字”
义项A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义项B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义项C 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
地咬文嚼字 。( A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C )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 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 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 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
2

炼字
曾国藩率领武装与太平军作战初期多次失败。 清政府要求各地的地主武装头目写奏章总结与 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教训。曾国藩写到“屡战屡 败”一词。当时作为师爷的左宗棠看罢大惊,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 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 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
8
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 的观点
材料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 》的一句台词。
.
咬文嚼字”指的是什么?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 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 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 情。 3、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 一点,都说“推敲”。
.
7
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 句台词。
.
14
材料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
观点: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
15
文章的结构
①②自然段,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 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 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 欣赏中咬文嚼字。
.
16
本文的中心论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