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及建议一、高职招生难问题1.高职院校招生现状(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一批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特点而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地方职业大学诞生,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式起步。
到80年代末期,职业大学的数量已达到126所。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批准设立4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使全国独立设臵的高职院校达到92所,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了高职生,招生计划达到22万名。
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要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
到 2011年7月,经国家批准独立设臵的专科层次高校(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共有1944所。
高等职业教育在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职教界人士对我国高职发展的广阔前景充满了信心。
然而,1999年高等职业院校第一次在全国大规模的招生各省却普遍遇到了报到率低下的困难。
河南、吉林、陕西等地高等职业院校首次大规模招生在各地遭到的冷遇,给满怀信心致力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各职业院校泼了一头冷水,也为我国刚刚起步的高职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
(2)我国高职院校招生现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高校名单统计,截至2011年7月6日,全国共有公办高职高专院校1281所,民办高职高专307所,成人高校354所,民办成人高校2所。
但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其中一个突出问题依然是招生工作难以按计划按时完成,甚至一些学校因为招不到‚达标‛的生源,而陷于举步维艰的处境。
招生工作持续低迷,分数一降再降,甚至推出免试注册入学的招数,也未能换得低分考生、落榜考生的青睐。
2010年陕西省共有8万多名达到全省高职录分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弃填报志愿。
连同征集志愿和补录,仍有5万多人放弃上高职。
2011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顺利结束,共录取新生257,167名,实际录取率达到67%,超出计划录取率3.6个百分点,比去年实际录取率提高6.8个百分点。
其中本科各批次录取新生146,507名,比原计划超录19,792名,本科实际录取率达到38.2%,超出计划录取率5.2个百分点。
高职(专科)因线上7.6万考生不填报志愿,导致该批次计划未能完成,高职(专科)实际录取新生110,660人,实际录取率28.8%。
线上考生填报了高职(专科)志愿的,98%都已被录取。
从2008年山东高考考生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后,山东的考生就在逐年递减。
2008年至2011年,山东省参加高考的人数从80万人下降到58万人,四年间下降了22万人。
根据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2011年山东省专科招生计划为29万人,实际录取人数为24.8万人,比计划数少4万余人,导致山东省大量高职高专院校难以‚吃饱‛。
高职高专第二批次第二次征集志愿时,1000余所高校在山东投放了6万多个征集志愿的计划,但符合条件的考生只有2万人,远不能满足这些学校的招生计划。
今年山东省专科录取线已经降到了180分,这意味着考生每科只要考到30分,就可以上大学。
生源危机不仅仅在以上几个省份存在。
2008年,全国1050万人参加普通高考,创下历史最高值,当年的招生计划只有599万人;到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33万,下降117万人,而招生计划达675万人,上升了76万人。
其中,山东生源减少22万人,生源下降人数最多;湖南生源减少16万人,占2008年全省考生人数的三成,下滑幅度居全国之首。
2.高职院校招生问题分析与思考高职院校招生难这些现象的产生总有一定的原因,我们应该深入这些表面现象,探究造成高职招生困难的一些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对高职的认可度较低社会对高职教育缺乏认识,尚未形成对高职的认同。
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现实是毋庸臵疑的,但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用人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无论媒体如何宣传,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接受高职教育似乎是无奈的选择。
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认识偏差。
把‚高职‛和‚职高‛混为一谈,认为高职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低层次教育,对高职的性质和办学形式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导致认知度不高。
二是,比较错位。
把高职院校与省部级本科院校相比,认为本科院校毕业生身份是干部,而高职学生只能当工人,传统官本位思想导致对高职学院信任度不高。
即使上了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把它作为专升本的跳板。
加上社会用人方面的高学历追求,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
(2)受高校扩招等政策影响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逐年扩招,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108万,增至2011年的675万。
高校招生的扩大,使得更多的学生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的招生;按照现在的录取模式,本科学校先将学生收为己有,高职院校招生只能捡别人的‚剩饽饽‛,学生只是在实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才会退而求其‚次‛,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深造。
如果本科继续扩招,高职高专的招生工作将举步维艰。
教育部在本科院校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推动了本科院校重心下移,‚1000所中职示范院校建设‛项目,促进了中职院校质量上行,致使高职院校处于‚上压、下挤‛的境地,招生工作也相应的面临前所为有的挑战。
(3)入学率低影响高职院校入学率低的因素较多,普通高校大规模连年扩招,使得上大学的‚独木桥‛被拓宽了一些,加之国家明确公布今后将继续扩招,多年来困扰社会的上大学难的问题突然柳暗花明。
这就使许多未被普通高校录取的考生选择了复读这条路;在报考高职院校时报考第一专业志愿不能如愿,在转专业不能实现后,部分考生不再报到;高职招生录取时间晚,考生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已经择校复读;高职收费标准相对偏高,来自农村考生人数较多,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难以承受,而陕西、山东、山西等省70%以上的考生来自农村;受部分招生学校利益驱动,班主任代替学生填报志愿;也有家长强迫考生报考某学校,考生志向没真正体现出来,也造成考生入学率低。
据调查,全国高职院校新生入学率低,是现在高职招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高职学校招生从伊始的90%的入学率,逐年下降,到现在降到平均50%左右,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师资力量有限‚双师型‛教师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一般都起步较晚,大多条件有限,适合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其教学思想、教学观念、高职教学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存在着一个需要迅速转轨的问题。
高职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年龄结构上偏老,学历结构上偏低,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的比例偏少;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有限;任课教师对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这些都成为制约高职发展的重要问题与障碍。
尽管近几年教育部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需要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才能锻炼成熟。
(5)缺少实训基地有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是在没有特别的师资补充和设备投人下完成的。
这样的升格,一时难以保证实训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高职教育是重应用、重实践、重技能的要求,进而影响招生。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建设校内仿真、模拟或完全等同于工作现场实际的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力不从心,实践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6)合作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鲜明。
行业、企业参与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分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3.对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问题的建议针对国家政策影响、社会对高职的认可度较低、办学条件不足、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等制约高职院校招生的因素,高职院校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做出应对措施。
(1)政策支持,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目前,从教育资源投入、政府的重视程度上看,高职教育还远没有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
高职教育投入保证机制不健全,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而高职教育的办学成本则高于普通高等教育。
高职院校要加快发展,缓解招生困难的现状,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政策上应允许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范围,对平均初次就业率较高的省份及高等职业院校,允许其面向本地开展单独招生试点;积极开展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免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逐步扩大农业类等艰苦专业对口单独招生规模;支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引导试点成功的院校,积极推广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经验,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体系。
(2)加强内涵建设高职生源危机不是个别省的局部现象,目前在全国各省市都普遍存在。
高等教育的普及带来高校扩招,导致生源紧缺,迫使高职院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
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特殊性,打破学科体系,注重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宗旨。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高职教育应逐步改革课程、专业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模拟企业工作现场的实训基地,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国家已经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决定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目的是通过示范建设,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提高学生就业率,以应对生源危机。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需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明确定位,在加强内涵建设、办出特色上下功夫,争创高职领域一流学院。
(3)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就业率就业质量办学多元化,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的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几个方面: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筹措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元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