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9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解析

39种法定传染病临床与防控措施一览表解析

纠正脱水后,1/3反应性发热。
1-3天消退。
吐泻物病原学:
涂片:G-;鱼群状排列;弧菌;
悬滴检查及制动试验
细菌培养:
噬菌体-生物型分型和产毒实验:;
病人
带菌者
粪口途径
主要经水;
其次是食物,尤其是水产品
数小时-6d
就地单室严密隔离;
症状消失后停服抗菌药物,连续3天粪便培养阴性;
如无便培养条件,住院隔离不少于7天;
2.有些疫源地静息多年后重新活跃;
3.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
4.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增加
临床特征
病原体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恶寒战栗、高热、头痛。
主要分为三型:
腺鼠疫:最为常见。
侵袭部位淋巴结弥漫性肿大;
发展迅速;
边缘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2.临床症状—
3.细菌学—腺肿穿刺液、痰、血—细菌学涂片和培养
4.血清学—被动凝血试验(PHA)血清F1抗体+或有4倍增长
流行时措施:
1.加强动物疫情监测;
2.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立即上报;
3.划定隔离区;
4.在隔离区灭鼠、灭蚤、消毒;
5.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6.交通封锁
5.起病急、进展快、传染性较强、
病死率较普通肺炎高;
6.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首发症状:发热,多为高热;
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关节酸痛、乏力、胸痛、腹泻;
呼吸系统症状:
初期=干咳、少痰;
2w—刺激性咳嗽、白色粘痰
严重-呼吸急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消毒隔离,
防止传播;
及时治疗,
减少死亡;
正确用药,
提高疗效;
精心护理,
促进健康
原则:
1.灭鼠、灭蚤;
2.提高警惕,监测鼠疫疫情;
“三报三不”
3.长期坚持不懈
发现鼠疫病人:
严密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
甲类传染病上报;
单间隔离;
病区无鼠无蚤;
入院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消毒;
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漂白粉、来苏儿;
病死率高达100%。
鼠疫
杆菌
G-
敏感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如旱獭、黄鼠;
鼠疫病人
1.鼠-蚤-人;
2.接触-剥取皮毛或剥食;
3.人-人:飞沫
1-8d;
Nh-3d
腺型:炎症消散;
肺型: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痰菌阴性(每隔3天1次)
首选链霉素;
或四环素、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氯霉素
和金霉素
治疗原则: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泻吐肠道症状,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循环衰竭。
主要分为三期:
泻吐期:无痛性剧烈腹泻
数次至无数次;
量多;
稀水样便、少数米泔样或洗肉水样;
呕吐为无恶心的喷射性呕吐;
多无发热
脱水虚脱期:
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
神态不安、表情淡漠;
中度以上脱水可致循环衰竭;
低钾综合征;
反应期:
肺部体征:
初期-不明显
进展-中或大量湿罗音;
严重-肺实变;
重症:其它脏器表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般检查:
WBC正常或↓
血氧分压↓
肺部X线或CT:
片状或絮状阴影、
阴影逐渐融合成片;
双侧改变;
多在中下肺;
2w内变化迅速
病原:
咽拭子或漱口液查病毒核酸
两部位;
同一部位间隔两天;
同一标本两种方法;
血清学:
特异性IgM和IgG
1.
鼠疫
概述:
1.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2.原发于啮齿类动物,以蚤类为媒介传播给给人。
3.肺鼠疫病人也可以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特点:
1.自然疫源性疾病;
2.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
3.国境检疫传染病;
4.甲类传染病
流行趋势:
1.新疫源地不断出现,流行范围逐渐扩大;
患者1-14d;一4-5天疑似:留院观察;单间隔离
临床:定点医院;单间隔离
确诊:定点医院;
可多人一室;
主要症状消失后5-7d
接触者检疫:14d

对症、支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辅以呼吸机;
症状严重可使用激素
预防:
1)传染源控制
早发现、诊断、报告、隔离、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医院感染;
好发部位—腹股沟、腋下和颈部;
多为单侧。
肺鼠疫:最为严重。
除严重中毒症状外,
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咳嗽、咳粘液性或血性泡沫痰;
呼吸急促、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
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胸部摩擦音。
X线呈支气管炎、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
多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败血症鼠疫:
高热寒战、谵妄、昏迷,
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及皮肤出血和坏死。
血清凝聚试验4倍以上增高;
杀弧菌抗体8倍以上增高
3)疫源地+首次便培养阳性前后
各5天出现腹泻症状
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概述:
1.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3.主要临床表现—发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肺部炎症;
4.严重—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
7.连续9天无继发病例,解除封锁。
2.
霍乱
概述:
1.由O1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烈性传染病;
2.典型临床特征:剧烈泻吐、脱水、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3.起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
4.先后7次世界大流行;
5.国境检疫传染病;
6.甲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潜伏期
隔离期
工作人员防护服、口罩、长筒胶鞋、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严禁探视和病人间来往;
死者应火葬或深埋
三报三不:在鼠疫疫源地内
三报---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
疑似鼠疫病人;
不明原因高热和急死病人
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
不剥食疫源动物;
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发病前10天到过疫区或接触过疫源动物、或有实验室接触;
消毒:
吐泻物-漂白粉1/5;2h
容器-1-2%漂白粉上清;
3-5%来苏尔;
30min
尸体处理:
火葬;
检疫:
传染源隔离后,所有人员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出现;
自疫点处理后5日内无新病例
及时、正确、足量液体疗法;
抗菌素-
四环素;
强力霉素;
氟哌酸;
吡哌酸;
儿童可用四环素
预防:
国境卫生检疫;
健全疾控组织和疫情报告网络;
医院加强肠道门诊建设;
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预防;
健康教育;
三管一灭—水源、饮食、粪便、苍蝇
报告:属地管理;网络
接触者预防:每日粪检;预防服药
诊断
疑似诊断:1)典型临床症状;
2)流行病学接触史+吐泻
临床诊断:1)流行期间疫区内;
2)典型临床症状
确诊病例:1)腹泻+便培养阳性
2)流行期间疫区内+腹泻+双份血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