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理科生的思维特点及其灵活性的培养
泸州市龙马潭泸化中学毛世平
内容摘要:相对于文科生而言,理科生的思维呈现出功利性、单一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既有优越性,也有某种程度的缺陷。
其缺陷表现为灵活性较差。
利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互补互用来培养理科生的思维的灵活性非常必要。
关键词:理科生思维灵活性培养
愚以为,相对于文科生而言,理科生的思维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抽象性。
理科生所学的科目中,有四门功课是与数字打交道的。
这些学科知识的运用重点都体现在题的演算上,而题的演算过程所遵循的那些公式、定理、公理、法则等都是些抽象的文字表述,经常接触这些内容,思维往往形成一种定势,其特点就表现为抽象性。
二是功利性。
理科生做题前的思考往往就将目标锁定在结论上,整个做题过程中的步步推导环节自始至终都屈从于结论的要求,直到解出题中要求的那个结论为止,就算完成终极目标。
很少学生要再回过头去思考、总结某题用了哪些知识,方法和步骤怎样,更不用说其他更多更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了。
长此以往,理科生的思维就会潜意识地存在着很大的功利性,而缺少对问题的前瞻性和广位性的思考。
三是单一性。
如果将文科生的思维方式比作太阳的光芒,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散开去,那么理科生的思维方式就像一条数轴,沿着一个方向延伸,体现出单一性。
究其原因恐怕与理科生演算题的过程与结论有关。
理科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受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影响,思维的条理性十分明显,一旦方法确定,就沿着既定的思考方向进行下去,一环扣一环,直到解出题中要求的那个结论为止。
在此过程中,思考是单一的,思维方向也是单向的,并且解出来的答案往往也是唯一的,某道题它的结果可能是“5”就是“5”,几乎不可能是“6”或者其他的,除了少数题有两个或三个答案以外。
诚然,有些题固然有两种或三种解法,但是学生往往是找到其中的一种方法,解出相应的结果之后就成了,一般都很少再去思考另外的方法了,除非有特别的要求。
因此理科生的思维就呈现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表征。
对于学习理科而言,理科生在以上三方面的特点虽有极其突出的优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种缺陷,例如理科老师就明显地感觉到理科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偏差,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灵活,接受能力就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可以达到一触即破、举一反三的功效;思维灵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可以在尽短的时间内迅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解题速度,,提高办事效率。
由此可见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除了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外,还受非智力因素
的影响。
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为外在的非智力因素也影响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非常有必要在理科生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思维的形象性、前瞻性和发散性,几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积极因素。
要达到这一要求,可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一是寻求理化生综合学科之间的共性来帮助学生培养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综合学科之间的知识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或相通之处。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单科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还应该引导他们做跨学科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探寻求同存异,这有助于学生发散性的培养。
例如:同是理科知识,化学中的原子、离子运动,生物中的细胞活动,物理学中的电子、分子运动,就可以加以分析比较这,就不仅熟悉巩固了单科知识内容,而且整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对知识的点和面上的掌握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样做的结果就会让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灵活。
二是利用艺体类知识和文化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
例如:利用物理中机械运动、力学知识和能量转换来与跳高、跳远、赛车等体育运动项目之间进行互补解释,以及用生物学知识来佐证以上三项运动中手脚脑眼并用的协调性形成统合能力,对于思维灵活性和形象性都是有极大帮助的。
特别是美术知识中的绘图、配色等与语文课中形象、意象的赏读相结合,不仅可以让知识更加形象化,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
三是运用语、数、外三门基础学科之间的互换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同是语言学,语文、英语不消说:英汉互译比较常见;可是语文课上利用双语教学就明显不足了,因此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充分挖掘语文课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优势后,还应着手用第二语言来启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估计在文言翻译和英译汉中可以寻找到思维培养的共性。
另外语文和数学之间知识的交互使用也会让学生的思维灵活起来,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以下两个了:三角几何九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兹有大树一株大风折之其末触地去本三尺试问树高几何。
这两个例子就明显包含了语文中断句、标点、文言实词、虚词等知识的运用和数学中的各种计算运用。
至于英语中涉及到的数学推理演算就更是数见不鲜了。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估计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单科教学中做得很成功,笔者以上的建议重点强调的是跨学科之间的知识运用,如果教师们在这方面再多花功夫挖掘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潜力,学生特别是理科学生的思维就应该能更上一层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