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颤三针治疗原发性震颤中西医机理探析-王若玉

颤三针治疗原发性震颤中西医机理探析-王若玉

81第19卷 第7期 2017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7 Jul .,2017[ 8 ] 董明会.放射性肺炎中医分型辨治概括[ J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3 ( 3 ):77-78.[ 9 ] 燕忠生,孙凯强.中医药防治放射性肺炎研究述评[ 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 ( 6 ):106-108.[ 10 ] 徐巍.肺癌放射性肺损伤中医治疗体会[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 ( 4 ):1140-1142.[ 11 ] 王丽,冯炎.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J ] .中国肺癌杂志,2004,7 ( 5 ):462-464.[ 12 ] 王明臣,刘洪明,刘杰,等.放射性肺炎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J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增刊):49-51.[ 13 ] 王苏.养阴清肺方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研究[ D ]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14 ] 吴鞠通.温病条辨[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15 ] 陆茵,张大方.中药药理[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 16 ] 王炳胜,张秀丽,彭东长,等.益气活血养阴方对急性放射性肺损伤防治作用的临床观察[ J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 ( 6 ):599-601.[ 17 ] 王苏,杜欣颖,侯炜,等.养阴清肺方对放射性肺炎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血清TGF-β1表达的影响[ J ] .北京中医药,2012,31 ( 11 ):858-860.[ 18 ] 邓青南,周建龙,梁静.放射性肺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J ]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 ( 12 ):1748-1749.[ 19 ] 刘欣,王炳胜,刘秀芳,等.益气活血方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内皮素-1,γ-干扰素表达的影响[ J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24 ( 18 ):205-208.[ 20 ] 刘斌,王炳胜,刘秀芳,等.益气活血方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组织MMP-2/TIMP-2表达的影响[ J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3 ( 20 ):185-189.[ 21 ] 李民,孙学娟,杨进,等.谈养阴生津法治疗热毒血瘀证的作用机理[ J ]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 ( 3 ):249-250,256.[ 22 ] 王苏,侯炜,赵彪,等.养阴清肺方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 ( 4 ):18-20.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为特发性震颤,中医属“颤证”范畴,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中西医对此病的研究各有所长,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医学对ET 的发病机制及诊断,但治疗效果欠佳。

中医注重治疗,且方法多样,针灸治疗ET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以颤三针为主穴治疗ET 疗效良好。

颤三针是靳三针中专为治疗运动障碍所设立的一组穴位,由四神针、四关穴、风池穴组成。

四神针分别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5寸。

靳三针疗法是全国名老中医靳瑞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所总结出的取穴精华,“三针”为主,辅以辨证,实用性强,广泛运用于临床。

颤三针现将ET 及颤三针治疗机制探讨如下。

1现代医学对ET 的认识ET 起病隐匿,缓慢进展,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肢的震颤,少数影响头面部、躯干、下肢,是典型的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其他症状包括认知功能障碍及情感异常等。

发病机制和病理尚未明确,较为广泛接受发病机制是[1]:ET 是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例如β-咔啉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等有关,使下橄榄核向小脑同步放电增强,导颤三针治疗原发性震颤中西医机理探析王若玉1,指导:庄礼兴2(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摘 要:通过介绍颤三针,概述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对原发性震颤的认识,分别从西医发生机制、病理变化、治疗方案和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论述原发性震颤,进而从局部解剖、分子生物学及经脉循行等方面探讨颤三针治疗原发性震颤的机理。

关键词:颤三针;原发性震颤;靳三针疗法;机理中图分类号:R25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07- 0081- 03收稿日期:2016-12-22基金项目:全国中医学术流派靳三针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LP0119046)作者简介:王若玉(1992-),女,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病。

通讯作者:庄礼兴(1955-),男,广东普宁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病。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Tremor Three-needle on Treating Essential TremorWANG Ruoyu 1,Advisor:ZHUANG Lixing 2(1.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China;2.First Affiliated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China)Abstract:To introduce tremor three-needle and overview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out essential tremor(ET). Discussing ET on the aspects of etiology,pathogenetic mechanism as well as treatment in both modern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Then to further expound the principle of tremor three-needle from meridians,topography and molecular biology.Keywords:tremor three-needle;essential tremor;Jin three-needle theropy;mechanism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07.020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9卷致小脑—丘脑—皮质发生异常节律性振荡,再通过影响中枢和周围之间的反射回路将节律信号传递至肢体,继而引起肢体震颤。

病理及生化改变[2]:小脑浦肯野细胞肿胀、丢失,对突触来源及外源性GABA 的反应减弱或消失,导致小脑到丘脑、皮质兴奋性输出的抑制作用减弱。

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多以普萘洛尔、扑痫酮为一线药物,有一定疗效,但需长期服药,有一定副作用和依赖性,停药易出现反跳现象。

手术包括丘脑损毁术和深部刺激术[3]。

2 颤三针治疗ET的西医机理现代医学可从局部解剖、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颤三针治疗ET的机理,具体分析如下。

2.1调节局部神经肌肉及血流从局部解剖结构来看,颤三针中风池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的凹陷中,其深部中间即为延髓。

现代医学认为ET与小脑浦肯野细胞肿胀、丢失,小脑—丘脑—皮质的异常震荡,再影响中枢和周围之间的反射回路将节律信号传递至肢体,引起肢体震颤[1]。

针刺风池穴并加电,电流通过风池穴传入脊髓后角,通过脊髓上行,到达脑干网状结构,并通过上行激动系统与抑制系统,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恢复协调,以治疗由于中枢系统不稳定产生的震颤[4]。

同时通过针刺头部的四神针、风池穴及四肢的四关穴,刺激末梢神经,反复刺激改变反应阈值,增加神经纤维的激活数量,形成反射,从而对中枢受损的小脑浦肯野细胞进行调节,使未变性肿胀的小脑浦肯野细胞进行代偿,重建头部、肢体运动的神经通路,使患者震颤消失。

饮酒可缓解ET震颤症状,有学者认为[5]其机制可能与饮酒后小脑血流量减少,而下橄榄核血流增加,通过减少小脑皮层突触的过度活动,增加向下橄榄核的输出有关。

针刺对异常脑血流具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通过改善脑部血流从而治疗ET。

2.2与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目前对ET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的了解并不全面,大部分学者认为[2]与小脑浦肯野细胞肿胀、丢失,对GABA的反应减弱或消失有关。

而小脑浦肯野纤维的病理改变多与自由基产物堆积,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以及抗氧化酶活性异常有关[6]。

一方面针刺四关穴可以提高脑内抗自由基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增强脑细胞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对神经元的损伤[7]。

另一方面针刺可以提高脑内GABA含量从而抑制神经细胞的过度兴奋[8]。

且研究已证实[9],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对小脑浦肯野细胞最有效的神经营养因子,针刺治疗能够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途径调节GDNF的释放,从而营养小脑浦肯野细胞。

最近研究提出ET的震颤程度与血液中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介导的谷氨酸浓度相关[10],谷氨酸过多堆积可通过激活谷氨酸受体对突触后运动神经元及其组织造成兴奋毒性。

实验研究表明[11]:针刺四关穴可降低脑脊液中谷氨酸的含量,有效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对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毒性。

3 祖国医学对ET的认识ET中医属“颤证”范畴,且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内经》虽无颤证病名,但相关描述较多,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中“病者身热足寒……独头摇动……痉病也。

”《扁鹊心书》载有“手颤病”,载有“手足颤摇不能够持物者”。

至清代王肯堂明确提出颤证之病名,其著作《证治准绳·杂病颤振》云:“颤,摇也;振,动也。

”后张璐《张氏医通·诸风门·颤振》则有更具体的描述“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

亦有头动而手不动者”。

3.1ET的病因病机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阐明了颤证病机与肝的关系。

宋代窦材《扁鹊心书·手颤病》提到:“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盛则四肢实,实则四体轻便。

若手足颤摇不能持物者,乃真元虚损也。

”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云:“颤振者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