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优秀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优秀课件


3、剂型因素
药物释放速率: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乳剂>油混悬剂
(1)溶液型注射剂
混合溶媒:析出沉淀
pH:析出沉淀
渗透压:低渗(增加扩散速率)
高渗(降低扩散速率)
油:油相
水相
高分子附加剂
(2) 混悬型注射剂: 药物溶出,扩散,吸收。 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3) 乳浊型注射剂: 静注,巨噬细胞吞噬 肌注,淋巴管
皮内注射: 药物吸收差 0.1-0.2ml
4.其它部位注射
动脉注射: 靶向性,无“肺首过效应”,危险性大
腹腔内注射: 门静脉吸收,肝首过效应,危险性大
鞘内注射: 克服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血流速度: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淋巴液流速
2.药物理化性质 油/水分配系数,分子量,溶解度 与蛋白质结合成复合物
3.离子导入技术
三、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1.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单室扩散池,双室扩散池
2.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
第四节 鼻粘膜给药
一. 鼻腔的结构与生理
局部作用:杀菌,抗病毒,血管收缩,抗过敏 溶液剂,气雾剂
全身作用:渗透性高 避免肝脏首过作用,消化道降解 吸收程度和速度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给药方便
适用:口服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 口服易破坏不吸收药物
3.吸收促进剂与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吸收
(1)良好的鼻黏膜吸收促进剂: 对鼻黏膜刺激性小 促进作用强 对鼻纤毛功能影响小,无毒副作用。
(2)常用品种:月桂醇硫酸钠,聚氧乙烯-月桂醇醚, 牛磺胆酸盐,甘氨胆酸盐, 脱氧牛磺胆酸盐,脱氧胆酸盐
(3)作用机制:增加膜流动性和通透性,降低鼻黏液黏度
4.剂型
气雾剂,喷雾剂,吸入剂: 黏膜表面分布面积大,粒子小
(二)剂型因素
1.给药部位 舌下黏膜给药: 药物吸收迅速,给药方便,避免首过作用,但保留时间短 制剂要求药物溶出速度快、剂量小、作用强
颊黏膜给药:保留时间较长,加入生物黏附材料
2.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度,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3.吸收促进剂
三、口腔粘膜给药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法: 人或动物(猪,狗)离体口腔粘膜扩散实验
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 3. 水化程度 4. 微生物和酶 5. 积蓄作用 6. 温度 7. 病变
(二)药物理化性质
脂溶性 解离度 分子大小 熔点
(三)剂型因素
1.基质性质: 药物与基质的亲和力 基质pH
2.透皮吸收促进剂 有机溶剂: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二甲亚砜 有机酸:油酸 脂肪醇:月桂醇,月桂氮酮 表面活性剂 角质保湿剂
(二)体内法: 口腔灌流 — 测定血药浓度或灌流液中药物残留量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1.皮肤的结构 表皮--活性表皮层,角质层 真皮--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血管,神经 皮下组织
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细胞间隙扩散 细胞膜扩散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 年龄 2. 身体部位渗透性:
特性粘膜:兼有角质化上皮和未角化上皮,15% 舌背部
2、血流量: 血流量较大,存在分布区域差别 (颊黏膜2.40ml/(min cm2),舌下黏膜0.97) 避免肝脏首过作用
3、唾液: 0.5-1.5L,pH5.8-7.4,99%水, 含粘蛋白、淀粉酶、羧酸酯酶、肽酶
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药物吸收屏障:复层扁平细胞 2) 口腔粘膜渗透性介于皮肤和小肠黏膜之间 舌下粘膜>颊粘膜>牙龈粘膜>硬腭粘膜 3) 唾液量大,无缓冲能力(最大影响因素) 4) 味觉要求高 5) 粘蛋白有利于黏膜贴附制剂的附着 6) 酶:活性低 7) 粘膜病变
特点:作用迅速,一般全身作用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1.静脉注射: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达100%, 水溶液或乳剂
2.肌内注射 药物 结缔组织扩散 毛细血管或淋巴管 体循环
容量2-5ml 溶媒为水、复合溶媒下注射: 药物吸收慢,延长药物吸收 溶液剂,混悬剂,植入剂 1-2ml
溶液剂:药物扩散速度快 混悬剂:粒子大小与保留时间有关 凝胶剂和生物粘附性微球:延长保留时间
三、鼻黏膜吸收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法: 采用家兔、绵羊、狗等较大型动物的离体 鼻黏膜组织,双室扩散池研究
(二)在体法:鼻腔灌流
(三)体内法:鼻腔给药,测定血药浓度
第五节 肺部给药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 特点:吸收迅速 避免肝首过效应
肺泡表面积大 (100m2) 毛细血管丰富 转运距离小 (1μm)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三 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内容概要: 注射给药 口腔粘膜给药 皮肤给药 鼻粘膜给药 肺部给药 直肠与阴道给药 眼部给药
第一节 注射给药
适用对象: 1. 需迅速作用的药物 2. 不宜口服的药物 3. 适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4. 需局部作用的药物
二、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水性孔道分布较丰富 鼻腔血液循环和分泌机制受外界温度,湿度,
及病理状况影响 pH5.5-6.5 含多种酶 鼻黏膜纤毛的作用
吸收部位:鼻中隔和鼻甲粘膜表面 鼻腔嗅区,避开血脑屏障
(二)剂型因素
1.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
2.药物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分子量:加入吸收促进剂 粒子大小:>50μm粒子在鼻腔中沉积 <2μm粒子被气流带入肺 2-20μm可分布在吸收部位
全身作用:舌下片,粘附片,贴膏
一、口腔粘膜的结构与生理
1、粘膜结构
咀嚼粘膜:角质化上皮,胶原样结缔组织,25% 牙龈粘膜(厚度200μm) 硬腭(250μm)
内衬粘膜:上皮未角化,塑性结缔组织,60%, 颊粘膜(厚度500-800μm,50.2cm2) 舌下黏膜(100-200μm,26.5cm2)
三、吸收实验法
(一)按时间推移,追踪所给药物表现的生理活性, 以生物学定量法作为前提
(二)测定血药浓度,或在其他适当脏器中的药物量来 研究吸收
(三)测定尿或其他排泄物中的药物量
(四)测定药物从注射部位的消除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特点: 使用方便安全
局部作用: 溶液型或混悬型漱口剂,气雾剂,膜剂,口腔片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