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调研测试试卷(七)历史2013.0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这表明中国当时的政治制度是()①以专制统治为特征②以宗法关系为基础③与家族组织相结合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A. ①③B. 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2.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
”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A. 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B. 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 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D. 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3. 有文写道:“金者司徒(官吏)也。
”“夫木者农业,农者民也,不顺如(而)叛,则命司徒诛其率(首恶)正矣,故曰金胜木。
”该文作者应该是()A. 孟子B. 荀子C. 董仲舒D. 朱熹4. 《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
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为是故,吾弗徙也。
”这里的“吾”的身份是()A. 官府手工业者B. 民营手工业者C. 家庭手工业者D. 雇佣手工业者5. 宋代王谠在《唐语林·文学》中写道:“中正,乡曲之表也。
藻别人物,知其乡中贤愚出处。
”这里的“中正”是指()A. 人名B. 官职C. 地名D. 制度6. 右图是某位书法家的《自叙帖》(局部)。
明代文征明为其题词:“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
”这位书法家应该是()A. 怀素B. 颜真卿C. 苏轼D. 赵孟7. 1837年6月,《中国时报》发表文章称,假如设在广州的领事得以立足,“那么一俟机遇来临,如碰上革命或事态逐渐变迁,他就能抓住时机,一举而推开中华帝国的大门。
”这里的“机遇”是指后来发生的()A. 清政府废除闭关锁国政策B. 清政府派林则徐查禁鸦片C. 清政府派琦善为议和大臣D. 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8. 据《江苏实业月志》记载:“迩来我国服用人造丝织品者亦渐增多,纺制人造丝之厂固所鲜见,即织人造丝布者亦寥寥无几。
致人造丝织品进口数量逐步增加,其速度殊可惊骇。
”这意味着()A. 中国的丝织业仍具有竞争优势B. 外国丝织品难以进入中国市场C. 我国广大蚕农面临破产的命运D.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9. 李德在《中国纪事》中写道:“1934~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全同外界隔绝,此事造成的后果尤其严重。
他们从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那里,具体地说就是从共产国际方面,既不能得到忠告,也不能得到帮助。
”而这产生的实际后果是中国共产党()A. 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B. 放弃了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C. 撤销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D. 背离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0. 中国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A. 部分开放B. 不开放C. 先开放后不开放D. 先不开放后开放11. 邓小平指出:“我们在三十五年前搞了土地革命,那也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
现在搞体制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也是一场革命。
这次改革实际上是那次革命的继续,也可以说是继续和发展。
”这说明()A. 土地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B. 体制改革必须进行土地改革C. 社会主义改革要解放生产力D.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12. 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正如学者徐昕所指出:“在交织着新旧内外各种矛盾的历史性冲突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经历了从‘中国的世界’到‘世界中的中国’的根本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转变一直延续到今天。
”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两大杠杆。
这“两大杠杆”是()①实现民族独立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发展生产力④全球化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13. 梭伦改革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平民对自己在政治上无所事事感到不满。
梭伦为鼓励公民参与政治事务所采取的措施是()A.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B.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C. 实行“陶片放逐法”D. 发放公职津贴14.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发生的两大思想解放运动。
由于它们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对其评价也不同。
下列针对文艺复兴的评价是()A. 否定了王权的至高无上,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神权B. 成就表现在政治、文学等各方面,但最突出的是政治方面C. 否定神的绝对权威,强调发展人的“人性”、价值和力量D.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描绘了未来“理想王国”的蓝图15.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
”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A. 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B. 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C. 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D. 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16. 下表反映了欧洲移民的迁移状况,其原因包括()欧洲移民迁移状况表目的地时间范围人数阿根廷1856~1932 6 400 000加拿大1821~1932 5 200 000巴西1821~1932 4 400 000澳大利亚1861~1932 2 900 000英属西印度群岛1836~1932 1 600 000南非1881~1932 900 000新西兰1851~1932 600 000①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宗教迫害②开辟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③目的地的人口比较稀少④生产率增长和医学进步导致欧洲人口急剧增加⑤铁路和汽船能将大批人运过海洋和大陆A. ①②④⑤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17. 观察以下两幅图,其中图二的标题为“攻打冬宫”。
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表现在()图一图二A. 背景方面B. 进程方面C. 结果方面D. 意义方面18. 到1922年年底,列宁已经充分认识到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适合俄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体制和具体方法。
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是()A. 巩同个体农民经济——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B. 实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计划经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C. 组织农民参加共产主义建设——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社会主义D. 巩固个体农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实行社会主义19. 19世纪末,田纳西流域是童山濯濯的贫瘠地区。
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会曾两次通过在此建设水力发电工程的法案,先后为柯立芝和胡佛两位总统否决。
罗斯福一向对造林和水土保持深感兴趣,当选总统后,提出并实施了田纳西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
罗斯福实施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 改善自然环境B. 利用水力资源C. 扩大用电范围D. 改善人们生活20. “他为自己的创作提出了目标:‘法国社会将要作为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
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家忘记写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
’”能体现这一创作目标的文学作品是()A. 《安娜·卡列尼娜》B. 《巴黎圣母院》C. 《人间喜剧》D. 《老人与海》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60分。
21. (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永乐年间官营海运大有发展,郑和下西洋为一时盛举。
……梁启超曾唏嘘概叹不已:“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
郑君之初航,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嘉达哥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嘉达哥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嘉达哥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郑和。
”——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材料二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
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一材料三梁启超在《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中写道:“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又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写道:“吾闻海国民族思想高尚以活泼,吾欲我同胞兮御风以翔,吾欲我同胞兮破浪以飓。
”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的直接原因。
如何理解“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3分)材料一、二中明代的海运情况有何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出现的情况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5分)(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地球在太阳的周围,一刻不停的,遵了那个椭圆的轨道,在那里走,并不是有一个起点非拿他当作一年的元旦不可得,也并没有一个终点非拿他当作一年的除夕不可的……无论元旦、除夕是任意选定的,或是天然注定的,总而言之,没有可贺的情节。
”“‘恭贺新禧’不过是社会上一种习惯,随俗贺贺,不过费了精神做这样没有意义的事情,似乎也大可不必。
所以我的意思:我们很可废去这贺年的礼节。
但是一年之中,没有一次写帖子恭喜,见了面说‘恭喜’,大家热闹热闹的机会,人生也太索然寡味了。
所以我想废了那无意义的恭贺,去找一樁有意义的恭贺来代。
一年之中,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上看起来,有可贺价值的日子也有好几天,其中最该恭贺最该纪念的日子,我以为就是十月十日。
……这一天实在可以算得我们国民更生的日子,或是做人的生日。
”——陈大年《“恭贺新禧”》《新青年》6卷1号(1919年)材料二除夕歌,歌除夕,几人嬉笑几人泣。
富人喜洋洋,吃肉穿绸不费力。
穷人昼夜忙,屋漏被破无衣食。
长夜孤灯愁断肠,团圆恩爱甜如蜜。
满地干戈血肉飞,孤儿寡妇无人恤。
烛酒香花供灶神,灶神哪为人出力。
磕头放炮接财神,财神不管年关急。
年关急,将奈何。
——陈独秀《除夕歌》材料三我写到这里,忽然听见外面有放砲的声音……然则此刻的放砲,大约是“已未新正”的先声。
我想写“已未”两个字也不要紧,但愿“中华民国八年”六个字不要删除才好。
——钱玄同《通信·渡河语引路》《新青年》1918年版5卷5号材料四“过年”被新青年看作是与垂辫、缠足、吸鸦片烟、磕头、打拱、请安等“国粹”是一家眷属的旧物,理应遭到掊击和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