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与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四会市东城街道清塘小学邓金容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推崇“百行以德为首”,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礼仪教育,爱国主义精神,人本精神等都体现出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联。
【关键词】小学礼仪教育国学经典爱国主义精神人本精神
【正文】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推崇“百行以德为首”,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实行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讲理解,做文明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
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同时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作用。
以下谈谈传统文化与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关联。
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教育素材,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二: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
学校结合德育工作实际,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弟子规》、《三字经》为切入点,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终生受益。
《弟子规》内容分别以“孝敬长辈”、“诚信”、“团结友爱”、“励志”为主题,结合经典内容,在明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行为,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年五班的张晓宇同学患小儿麻痹症,班里的三名同学经常耐心地扶他走路,陪他学习和游戏。
学校评选了礼仪标兵,值日生每天以规范的礼仪形式迎接师生入校,成为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些都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时刻以《弟子规》导航,从生
活点滴做起,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世世代代都在不断地传承着,对于现代的中学生仍然有必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又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凸显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
现代的学生,很多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要利用好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利用好语文教科书这个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传统的反映爱国主义的古诗文,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王昌龄的《出塞》,真切地展示了古代军人的气质,它展现了在古代艰苦的战争环境和残酷的战争实践中,战士们视死如归,勇于报国的爱国精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抒发边塞的战士们坚守边防的决心和保卫国家的壮举。
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如,《木兰诗》、《示儿》、《春望》等,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四、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精神
以人为本,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话语。
作为一种以关心或致力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主旨,以人性、个性关怀为核心价值的理念。
作为一种洋溢着时代精神的治国纲领与价值导向,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对中外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珍视生命、关爱苍生的优良传统,我们今天可以从时代精神的视角进行关照与审视,并加以承续与发展。
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金钱至上,拜金主义充斥着全社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之于时代内容的价值很有必要,对于培育“四有”新人具有借鉴意义。
总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的优良品德,我们能够充分地利用它,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也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