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生态脆弱地区社会责任成本问题研究——以青海省海北州为例起止年月2011年12月1日~2012年6月8日申请者姓名毛记刚性别男班级2008级会计学指导教师姓名褚宝萍职称副教授一选题依据在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一般不考虑企业资本结构、企业价值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都假定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目标的经济实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话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海北州位于青海省北部,拥有丰富的草原生态资源,是省内农业畜牧业集中发展的重要地区,然而辐射强、海拔高、干旱、缺氧及高寒等气候特征,使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因而作为海北州企业,如何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实现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并重,做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则必须明确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能提升其知名度,塑造品牌,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综上,企业应如何反映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成本应如何计量与披露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国外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CRS)概念的提出及理论初创期。

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是主导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的前提,20世纪以前,古典经济学提出“经济人”假设和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使企业一直被视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资源紧张、劳资问题、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逐渐浮现出来。

企业开始思考在经营过程中除了获取利润外还应对外部不经济承担怎样的责任。

由此,企业社会责任(CSR)成为20世纪初以来西方学术界讨论的重要问题,目前已成为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谢尔顿(1924年),在理论界引发广泛的争论,并以20世纪30年代的贝利〃多德论战最为著名,其焦点是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其中,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Bowen首次明确界定了CSR的概念,即“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

继Bowen之后,Davis等学者又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了诠释,在为CSR理论体系形成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使得CSR理论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共识。

第二阶段为CSR体系的丰富及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CSR理论研究的深入对CSR的研究已超出了最初的经济学、管理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这一问题,丰富和发展了CSR概念体系。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以Frederick为代表提出的“社会回应”(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以Preston为代表人物的公共责任(public responsibility)、三是以Carroll为代表人物的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四是以Matten为代表人物的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

上述这些理论以CSR概念为核心,既建立起了自身的分析框架,又相互借鉴和支撑,从不同角度回答了CSR理论的根源、内涵、主题和发展趋势,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对西方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使CSR概念体系更加具体、具有多学科、综合化、规范性的特点。

第三阶段为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跨国企业都纷纷制定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准则,很多行业性、地区性、国际性的组织也制定了大量各不相同的企业社会责任准则。

其中,以美国经济优先委员会制定的SA8000标准、由联合国倡导的“全球契约”计划和欧盟提出的“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框架”影响最为广泛。

据统计,进入2l世纪以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准则已经超过了400种。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在各国和国际社会都有长足的发展,由于英美国家是公司制度的发源地,因而在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国际上社会责任体系研究较为完善与突出的地区有美国、英国、日本、欧洲等。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及成本的研究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

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以资源、能源、环保、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我国社会责任研究起了奠基作用,但内容强调法律范畴,对于承担责任所产生的成本没有涉及,理解过于狭窄。

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杨瑞龙、周业安等人为代表的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联结,企业的社会责任并非只为股东负责,而是为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另一方面以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为代表,从法律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

第三阶段为2000年以后。

随着中国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在2001年正式加入WTO后,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这些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感相对较强,要求其子公司和供应商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特别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及SA8000在中国的推广,在这种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许多企业不得不开始正视社会责任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理论不仅局限在法学领域,而与多种学科紧密联系起来。

其代表有卢代富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李立清、李燕凌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该书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包括企业仿生学、演化经济学等前沿交叉学科领域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提出了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框架的构想。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形式与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最初与外商合作的被迫接受到自主建立的主动承担,形成了种类繁多的体系、标准与方法。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SA8000、ISO9000、ISO14000等认证体系,除此之外,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管理也有新的进步。

2005年lO月《公司法》做出了重大修订,新《公司法》在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强化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其中第5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公司理应对其劳动者、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公司所在地的居民、自然环境和资源、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承担一定责任; 2006年9月2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了要求各上市公司要从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职工权益保护、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及公共关系和社会公益事业五方面承担社会责任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7年12月29日,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央企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认真履行好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印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央企执行企业社会责任;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中提出要更加关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新举措。

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以日趋成熟,但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存在有好有坏、有多有少的问题。

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许多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监管体系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全面等,而大型上市公司则相对完备,最明显的便是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报告针对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内容、方式和绩效进行了系统的信息披露,做到了与利益相关方的全面沟通与交流。

2006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对外发布了《国家电网公司2005社会责任报告》,这是我国中央企业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据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11月13日,全球已有8478家公司发布了36716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自2006年起迅速增长,2009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已超过700份。

(二)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研究国外学着对于社会责任成本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1819年,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弟(Sismondi)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成本”这一概念,可以认为这是“社会成本”理论的思想萌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企业外部不经济现象的出现,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日益增长,试图用一种可行的办法来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研究拉开序幕。

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研究是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而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192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在其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针对社会责任成本问题提出了“外部效应”是其原因所在。

他指出,当“外部效应”存在时,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臵也不可能是最优的;1950年,制度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卡普(W-Carp)在其出版的《私人企业社会成本》中,试图以实物和价值指标对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耗竭、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失业、种族歧视和不良广告所造成的种种社会危害而导致的社会成本进行计量。

他认为,如果把环境恶化看作是“无意的外部影响”,那就等于把环境问题缩小到无足轻重的地位; 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ohn Man-Rice Clarke)在其著作《管理成本经济学》中分析了社会成本与个别成本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他建议采用“社会成本簿记”形式,记录企业个别成本行为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从而将社会成本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也出现了众多倡导与支持企业是责任理论的学者,以曼恩为代表;20世纪60年代末,社会责任会计创立; 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社会成本研究组织相继成立,如美国会计学会(AAA)成立的组织行为与环境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计量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等。

这些组织为推动有关社会成本概念、社会成本的计量、社会成本的补偿与控制等问题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成本进行了研究,并逐步将二者综合起来。

例如:1992年,Panchapakesan and Mckinnon认为信息披露知识社会责任支出的副产品,会使列报收入减少,因此不提倡对社会责任成本进行披露;1995年,Paul Shrivastava强调企业对环境危机的责任,以生态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并提出如何进行危机预处理、危机管理和危机后修复,以及企业需承担哪些社会责任;1996年,Lee Burke and Jeanne M.Logsdon从战略角度重新定位CSR理念,把CSR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而不是当期的成本或费用,研究旨在更好地评估CSR活动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社会均受益;从评价社会责任公司(Social Responsible Enterprises,SRE)的角度出发,提出将社会责任、商业道德与利润结合起来,认为企业对内部(所有者、管理者、员工)和外部(顾客、自然环境、社区、供应商)均需承担社会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