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线道岔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青岛地铁13号线轨道工程地下段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60kg/m钢轨9号道岔5m间距交叉渡线。
2.施工准备(1)整体道床单开道岔、交叉渡线提前预铺。
(2)施工前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才可持证上岗,特殊工种必须持有相应的资料证。
(3)技术部门必须做好技术交底、安全交底等交底工作,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报监理单位进行申批,申批通过后才可组织施工。
(4)材料等必须进行自检验收,并报监理单位验收。
验收通过后才可用于本工程。
(5)地下线整体道床道岔岔料及各种扣配件通过线下单位预留的竖井或车站,使用吊车或人工的方法搬运到洞内,再采用炮车等运输工具倒运到工作面进行铺设。
(6)吊车、运输等作业必须有相应的安全方案。
(7)施工前应对土建施工单位移交的结构底板进行检查,要求无浮浆、积水和渗漏。
轨行区基底采用人工进行密集凿毛,凿坑深5~10mm,坑距50~100mm,凿毛完毕后立即清扫杂物垃圾,并用高压水或高压风将结构底板冲洗干净。
(8)由厂家直接供货于指定地点,现场清点验收,分类堆放,然后利用动力牵引平板车散布到位。
道岔钢轨装车时,尖轨、辙叉及护轮轨应注意铺设方向及道岔开向。
尖轨应与基本轨捆扎牢固、密贴,以防损伤尖轨。
岔枕进场后严格按其外观质量、类型、尺寸逐一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运往工作面。
3.技术标准及技术要求3.1道岔结构件、轨枕、配件等均须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外观及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材料数量齐全;混凝土岔枕无裂纹、损伤等现象。
3.2 铺设位置正确,基本轨、尖轨、辙叉及配件铺设符合《60kg/m 整体道床9号道岔铺设图》;《60kg/m整体道床9号道岔5m间距交叉渡线铺设图》的图纸要求。
3.3 道岔位置应按设计铺设。
困难条件下,经统筹研究,可在不移动股道有效长度和不变更其他运营设备的条件下,将道岔位置前后移动不得大于0.5m。
3.4 尖轨的轨底应于滑床台密贴,转辙器每侧与尖轨不密贴的滑床台不得多于一块。
各牵引点两侧枕上的滑床台必须与尖轨轨底密贴(指有磨痕或间隙不大于1mm);滑床板、护轨垫板销钉的穿向应一致。
4.工艺流程整体道床道岔施工工艺流程图5.施工方法5.1基标测设:根据施工计划积极主动与基标测设单位联系进行基标测设工作。
根据道岔铺设的需要,要求在道岔线路中心线点在其岔头、岔尾及岔心设置控制基标,中间轨距变化处及支距位置增设加密基标,并在基本轨轨缝两轨外侧、辙叉前后轨缝两侧增设加密基标,加密基标沿道床两侧布置,距线路中心1.5m。
基标设置按照GB5029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测设。
对基标测设单位提供的测设资料和控制桩及时组织测量人员,进行复核测量后才能投入使用。
5.2钢筋加工⑴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a.HPB235级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b.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弯钩时,HPB335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c.钢筋作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⑵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本规范第①条的规定外,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b.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应为135°;c.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⑶钢筋调直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采用冷拉方法。
当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HPB235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HRB335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⑷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5.3铺设道床钢筋网:地下线道岔道床钢筋网:每个道床块内设单层钢筋网,纵向采用Φ16螺纹钢筋,横向采用Φ12螺纹钢筋作箍筋,应注意杂散电流专业的要求,每个道床块两端的第一根横向钢筋为50×8mm的N3镀锌扁钢。
扁钢及道床块中部一根横向钢筋与所有纵向钢筋应焊接,钢筋焊接具体要求详见《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杂散电流腐蚀防护系统施工图、杂散电流腐蚀防护系统通用图》,并保证各纵向钢筋的电气连续。
钢筋布置间距详见各整体道床图,按规定要求应在钢筋网下设置混凝土保护层砂浆垫块。
钢筋的竖向定位及N3扁钢设置均同相邻区间正线。
钢筋加工在铺轨基地或附近的预铺施工生产场地内进行加工,采用汽车运输到附近地点或下料口,再吊运到洞内施工现场。
5.4组装道岔、粗调几何尺寸:道岔按照设计位置及开向运输到现场,在施工现场先按照设计图纸进行联结,联结完后,再使用钢轨支承架进行架轨,将道岔调高到离基底500mm高度,然后按照设计的几何尺寸及规范的要求进行粗调,粗调完后,再按照设计要求安装滑床板、铁垫板,挂设短轨枕,然后将道岔调整到设计标高位置,再进行精确调整。
接着进行钢筋绑扎,支立支墩模板,浇筑支墩混凝土。
道岔安装要求如下:⑴架轨①用鱼尾板连接钢轨时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正确预留轨缝。
②散钢轨支撑架时,应在顺坡终点,尖轨尖端,尖轨部分前、中、后,导曲线部分前、中、后,辙叉部分前、中、后均应设置钢轨支撑架。
道岔支撑架间距每隔4根枕布设一根。
③所有鱼尾螺栓、连接零件螺栓均应涂油上紧,扭力矩一次达标。
④安装钢轨支撑架时,直线部分支撑架要垂直线路中心线方向,曲线部分支撑架要垂直切线方向,不得歪斜。
⑤钢轨支撑架各处螺栓、丝杠必须拧紧,不得虚接。
⑵粗调①根据岔头、岔尾的控制基标及加密基标,确定并调整岔头、岔尾的位置,并保证岔头两股钢轨的方正。
②调外直股方向:根据外直股外侧基标,用L尺从岔头到岔尾依次调整道岔外直股的方向和高程,使其达到规范要求。
③在保持道岔外直股不动的前提下,通过调节钢轨支撑架上位于内直股处的轨卡的水平螺栓及立柱,依次调整道岔内直股的轨距、水平,直至达到要求。
④调整曲上股轨距、水平:按照设计图纸,把支距尺放在规定的支距点上,在保持外直股不动的前提下,通过依次调节钢轨支撑架上位于曲上股处轨卡的水平螺栓,使曲上股各点支距达到要求。
⑤调整曲下股轨距:在保持曲上股位置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节钢轨支撑架上位于曲下股处的轨卡水平螺栓,调整曲下股各点轨距。
⑶散布、安装扣件及铁垫板铁垫板、扣件按设计图纸规定的类型有次序的分类散布,根据道岔图纸短轨枕间距在基本轨上画铁垫板印,按序号依次上扣件。
上铁垫板时,有专人负责对安装铁垫板位置、型号进行检查。
5.5吊挂混凝土短岔枕在方向和轨距粗调完毕后,开始进行吊挂安装混凝土岔枕。
①短岔枕安装时,岔枕应按序号顺次安装,直线段两股钢轨的短岔枕中心线与线路中线垂直,曲线段应与线路中线的切线方向垂直。
②道岔辙叉部分的短岔枕应垂直辙岔角的平分线,转辙器及连接部分应与道岔直股方向垂直。
③短岔枕安装距离允许偏差为±10mm,承轨槽边缘距离整体道床变形缝和钢轨普通接缝中心均不应小于70mm。
④短岔枕的垫板安装完毕,其扣件宜安装钢轨的一侧再安装另一侧,位置正确后拧紧螺栓。
⑤吊挂混凝土短岔枕时,螺栓要拧紧,每条螺栓要复紧,复紧要至少进行三次,以防止出现空吊板现象。
采用水平尺检查相邻岔枕是否在同一平面,超标的立即改正。
⑥铁垫板与岔枕之间橡胶垫板不得出现错位现象。
5.6精调道岔几何尺寸道岔各部的几何状态,必须按道岔铺设图、整体道床布置图及铺设基标进行调整;施工过程中随时检查道岔和混凝土轨枕的位置,道岔各部的几何状态,发现超标立即调整。
(1)针对单开道岔转辙部分扣件多空间小、支撑架对尖轨与基本轨的分解拨移以及对支墩的浇筑、轨距的测量干扰较大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制小型螺旋千斤顶进行转辙器短岔枕调平工艺,既能保证道岔的技术状态,又能提高施工效率。
其操作顺序及要点为:①当转辙器部分曲直两基本轨的高程、方向、水平及轨距设定后,安装上拉杆及加长拉杆(即在基本轨直股1435mm轨距处设普通拉杆,尖轨刨切中点处布设长拉杆<1434+70mm>,组成梯形框架,以保证道岔尖轨处的几何尺寸得到有效的控制);连接部分除设拉杆保持轨距外,导曲线外股钢轨在适当位置设置短拉杆以保持支距(即按照导曲线不同点的支距值,布设不同规格的短拉杆来控制导曲线支距)。
②将尖轨与基本轨进行分解,把一侧尖轨拨至轨道中部支撑架上。
③滑床板下的短岔枕依靠弹条扣件及滑床台下的弹片扣件悬挂在基本轨轨底下,调整短岔枕前稍放松弹条螺母。
④在短岔枕底部里端中轴线附近放入千斤顶,滑床台面上设置水平尺。
⑦转辙器一侧的短岔枕经上述方法逐一调平后,用拉线的方法检查同侧14块滑床台面,要求所有台面都保持同一水平面上后,方可打入弹片上的销钉。
⑧将尖轨拨回滑床台上进行静态检查,尖轨与基本轨密贴测定符合要求后,即可安装辙跟扣件及夹板,进行另一侧尖轨的短岔枕调整。
⑨当两侧尖轨下的短岔枕全部调整完之后,与道岔连接部分一起选择合适位置浇筑支墩;经全面检查后及监理复查认可后方可挂设三轨墩,浇筑道床混凝土。
⑩混凝土终凝后,安装上拉连杆,作动态检查、调整。
(2)整体道床交叉渡线铺设根据交叉渡线上长、短轴上的基标,拉出长短、轴的轴线,然后根据弦线方向及道岔中心位置铺设锐角辙叉、钝角辙叉及连接短轨,装上接头螺栓,组成菱形,用道岔中心基标和两侧加密基标控制、调整四组单开辙叉的位置和方向,按图纸铺设四个角的单开道岔,其调轨方法基本同单开道岔。
整体道床交叉渡线铺设施工顺序:①用钢轨支撑架将交叉渡线中部的8组辙叉及其连接的钢轨调至设计高程。
②各辙叉挂线后使其岔心理论交点与相应的控制桩的拉线重合。
③联结辙叉与钢轨的夹板,找正辙叉前后方向后装上轨距控制装置。
④检查菱形长、短轴及四条斜边的长度。
⑤检查四组辙叉叉心理论交点两对角线长度。
⑥立模浇筑支墩。
⑦铺设四组单开道岔的转辙及连接部分。
⑧立模浇筑支墩。
⑨浇筑交叉渡线整体道床混凝土,拆模验收。
5.6模板的安装(1)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
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2)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对模板工程进行验收;(3)模板安装和浇筑混凝土时,应对模板及其支架进行观察和维护,发生异常情况时,应按施工技术要求及时进行处理。
(4)在涂刷模板隔离剂时,不得沾污钢筋和混凝土接茬处。
(5)模板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①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②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施工的隔离剂;③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④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均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其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允许偏差注:检查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的较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