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以冲突的背景文件

巴以冲突的背景文件

鲁东大学模拟联合国鲁东大学2014年度协会内部交流会LUDMUN2014安全理事会背景指导第一部分,主席致辞(略)第二部分:委员会与议题介绍一、委员会介绍安全理事会根据《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责任。

安理会有15 个理事国,每一理事国有一个投票权。

所有理事国都有义务履行安理会的决定。

安全理事会率先断定对和平的威胁或侵略行为是否存在。

安理会促请争端各方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并建议调整办法或解决问题的条件。

在有些情况下,安全理事会可以实行制裁,甚至授权使用武力,以维护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

安全理事会还建议大会任命秘书长和接纳新会员国加入联合国,与大会一起选举国际法院法官。

成员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非常任理事国(附任期截止年份):阿根廷(2014 年)澳大利亚(2014 年)大韩民国(2014 年)立陶宛(2015 年)尼日利亚(2015 年)卢森堡(2014 年)卢旺达(2014 年)乍得(2015 年)智利(2015 年)约旦(2015 年)备注:由于此次交流会目的是学术的交流和大家能够对问题的积极探讨,所以对于出席国家的名单有较大的更改,出席国家名单及代表如下:美国刘功继英国于媛媛中国徐梦然法国蒋之豪俄罗斯李威骏约旦孙甲磊土耳其董贝贝伊朗赵敏黎巴嫩刘瀚阳叙利亚刘翔宇以色列徐浩巴勒斯坦刘雅玫德国邵双双沙特于帅埃及陈祥梅日本石天炜职责与权力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

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职务时,应遵照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

根据《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具有下列职能和权力:依照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调查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争端或局势;建议调解这些争端的方法或解决条件;制定计划以处理对和平的威胁或侵略行为,并建议应采取的行动;促请各会员国实施经济制裁和除使用武力以外的其他措施以防止或制止对侵略者采取军事行动;就接纳新会员国以及各国加入《国际法院规约》的条件提出建议;在“战略地区”行使联合国的托管职能;就秘书长的任命向大会提出建议,并与大会共同选举国际法院的法官。

安理会有权通过决议采取强制行动。

程序安全理事会的组织,应以使其能继续不断行使职务为要件。

为此目的,安全理事会各理事国应有常驻本组织代表。

安全理事会应举行定期会议,每一理事国在适当的时机派遣重要官员或其他特别代表出席。

在本组织会所以外,安全理事会可以在认为最能便利其工作之其他地点举行会议。

安全理事会可以设立其认为于行使职务所必需之辅助机关。

安全理事会应自行制定其议事规则,包括其推选主席的方法。

在安全理事会提出的任何问题,经其认为对于非安全理事会理事国之联合国任何会员国之利益有特别关系时,该会员国可以参加讨论,但无投票权。

联合国会员国而非为安全理事会之理事国,或非联合国会员国的国家,如果在安全理事会考虑中之争端为当事国者,应被邀参加关于该项争端的讨论,但无投票权。

安全理事会应规定其所认为公平的条件,以便非联合国会员国之国家参加。

投票安全理事会每一理事国应有一个投票权。

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理事国可决票表决。

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但对于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条第三项内各事项之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

既有行动安全理事会,作为唯一一个具有强制行动权的组织,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2001 年9 月12 日,在“9·11 恐怖袭击”仅一天时间之内,安全理事会第4370 次会议迅速表决通过第1368(2001)号决议,决定“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2006 年7 月5 日,朝鲜发射数枚导弹,引起半岛局势的紧张,安理会表决通过第1695(2006)号决议,强调“实施中国、朝鲜、日本、大韩民国、俄罗斯联邦和美国2005 年9 月19 日发表的《共同声明》至关重要”“强烈敦促朝鲜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

大家可以通过联合国官网看到安理会所通过的全部决议决议。

联合国官网中文站:/zh/ 如果善用网页右上角的搜索框,我们可以顺利地找到想要的各类文件,包括所有的决议、关于相关行动地官方新闻、数据等等。

第二部分:议题介绍(一)中东基本情况简介中东(英语:Middle East)是一个欧洲中心论词汇,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

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在地理上,中东的范围几乎涵盖整个西亚地区,并包含部分北非地区,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

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

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

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中东地区地形错综复杂,个别差异大,有辽阔沙漠、带状高山、大面积的高原及草原,以及冲积平原,但气候上却一致呈现出干燥大陆气候。

中东地区是世界常规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朗、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1个成员国中的六个。

2006 年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为1012亿吨,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1.5%。

中东石油是世界能源市场重要供应源,也是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命脉。

此外,中东地区是除佛教外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犹太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皆以耶路撒冷为圣地。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麦加及辞世地麦地那也在这地区中的阿拉伯半岛。

犹太人视巴勒斯坦为上帝应许之地,而基督教亦起源于巴勒斯坦,后来才向希腊人和罗马人传教,穆斯林亦视古都斯(耶路撒冷)为第三圣地。

中东地区人口总数约为4.9亿,包括大大小小数十个民族。

其中以穆斯林为主体、人口过千万的民族包括:一、阿拉伯人人口约有2.8亿,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国家,即阿拉伯国家联盟22个成员国。

二、土耳其人人口约5500万,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和塞浦路斯。

三、波斯人人口约3600万,主要分布在伊朗,在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巴林等海湾阿拉伯国家也有一定分布。

四、库尔德人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缺乏确切的人口统计,不同的统计数字相差悬殊,较高的统计数字为2600万。

五、阿塞拜疆人是伊朗的第二大民族,占伊朗总人口的25%,约为1600万。

六、普什图人是阿富汗人口最多的民族,约为1200万,占阿富汗人口的40%以上。

七、柏柏尔人“柏柏尔人”是外族对他们的称呼,他们自己并不使用这个称呼,而是自称“阿马齐格”(单数)或“伊马齐根”(复数),意为“自由人”。

柏柏尔人是伊斯兰征服北非地区前的土著,被伊斯兰征服后皈依了伊斯兰教。

由于柏柏尔人与阿拉伯人长期融合,人口估计在1400万到2500万之间。

主要分布在北非,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国。

人口以非穆斯林为主的民族包括:一、犹太人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字,全球犹太人为1298.6万,其中在以色列的犹太人为516.5万人,占以色列总人口的77%。

二、科普特人埃及的少数民族,信奉基督教。

其占埃及人口的比例,最低的估计是3%,最高的估计是15%-20%,其人口数也有从200万到1500万的不同估计。

此外,中东还有一些民族,如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等。

中东地区的多数国家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所以中东地区可说是伊斯兰教世界,但也有一些人信奉基督教与犹太教。

阿拉伯人穆斯林和犹太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的原因,除了一般认为的宗教信仰差异外,主要还是政治因素,双方内部都有激进分子不断加剧对立,进而演变成全面冲突与流血事件,甚至演变成区域性的军事战争。

(二)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巴以冲突是持续中的冲突,为阿以冲突及中东战争的一部分。

巴以冲突不能够简单地概括为所有以色列犹太人与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冲突。

巴以冲突是从19世纪80年代后的巴以冲突开始而持续至今的。

数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

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

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

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

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上次巴勒斯坦领区77%给予阿拉伯人,成为今天的约旦),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分治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但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Negev)划入犹太国。

故犹太人以相对少的人口获得了较多的领土。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阿拉伯国家联盟不接受。

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着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

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巴勒斯坦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共历时15个月,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

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

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计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