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体因素课件
写作活动对写作主体的要求
• • • • • • • 1、独特地解释生活P41 2、占有独特的生活素材(知识面广)P43 3、独特地推测与想象生活P46 4、独特的语言(职业语、俗语、借用语)P47 5、以独特的形象符号体现生活的哲理。P50 总之,以独语、独法、独事写独感、独识。 讨论:从五个方面看《鱼化石》的写作主体
• 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地猛长,不久就长成 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 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 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 ……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 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 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 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 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一个原来垂直悬 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 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 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假• Nhomakorabea如
丁建华朗诵
(罗马尼亚)米· 爱明内斯库 假如树枝儿敲打着窗户 而白杨在迎风摇晃 那只是让我回想起你 让你悄悄地走近我的身旁 假如繁星在湖水上闪映着光芒 把湖底通通照亮 那只是为了让我的痛苦平息 让我的心胸变得开朗
假如浓密的乌云消散 月亮重新放射出清光 那只是为了让我心中对你的思念 永远不会消亡
重点二: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一)主体在聚材中的主宰作用 “写什么”?这是写作主体进入写作活动 时首先面临的问题。由于每个写作主体的生 活阅历不同,知识积累不同,审美情趣不同, 自然形成各自“聚材优势”,在聚材的重点、 重心、方向、范围、焦点等方面各有不同。 文学写作中主要根据情感需要聚材;应用写 作中主要根据行文主旨聚材;学术写作中主 要根据研究方向和目标整合材料,如此等等。 其他人是无法取代。
• 看透“秋雨体”: • 对万事万物均力求从四个方面解 读---• 命运感 • 历史感 • 社会责任感 • 哲理感
课堂实验
• 写醉酒的文学作品很多,只有写“独感、 独识”的,才能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 一首诗中的“独感独识”语句。
• 天晚了我很想回家, 但是主人苦苦留我。 我并不是不善喝酒, 现在我老了又有病 在身不能喝酒啊。 主人的好意不能违 背,虽然想走还是 留下了。 我喝醉了主人就自 动叫我别再喝了, 哎呀醉了又有什么 好担心的呢。
写作成功之道
• 深切把握受体的精神需求,用 主体的独感独识改造客体,选 择运用最激动人心的载体,把 它传达出来。
第二章 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因素 本章重点:写作主体”强调写作活动的全 程参与,故在聚材、构思、表达、修改 中均起主宰作用。其各种智力与非智力 诸因素的合力决定写作的成败。诸因素 对不同文体的影响力与影响方式不同。 作为写作主体,要锤炼5方面能力(P4150),以独语、独法、独事写独感、独 识。
突出,影响方式最为直接。比如抒情诗、抒情散文、演 讲辞、杂文、报告文学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文字、戏剧中 的人物内心独白等等。
影响方式:(艺术手法) 《复活》中玛丝洛娃露在头巾外的一绺额发是确指一 种打扮还是暗指一种性格?诗歌《中国,我的钥匙 丢了》中的“钥匙”到底是指什么?如此等等,作 家或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生活中的某种具象上, 用以激活读者的丰富想象和多重联想,其真实含义 并不明说。
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 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最初长出的 那一个小瓜„„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 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 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 的。最初长出来了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 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 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 个瓜。
西方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戏剧布局结构方 式——“三一律”。(一时一地一情节)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特别强调 “突转”、“发现”这两个情节要素。 (例如易卜生《玩偶之家》) • 中国戏剧、小品至今仍以其为要求以催化 自己的构思 • 课堂实验: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未按上级 要求外出开会,回单位如何汇报?如果让 你构思这一剧情,如何设计一时一地一情 节,巧妙的突转与深刻的发现? 。 • (例如小品《汇报咏叹调》)
重点四:主体因素对写作活动的绩效产生根本性 影响 影响写作活动绩效的主体因素是多方面的,特 别是写作主体的人格、胸襟、学识、修养、智慧、 文化积淀、生活经验等。 无论文学写作还是实用文写作,各种主体因素 的影响是客观存在,无法回避。但在不同文体的 写作活动中,不同主体因素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式 又有具体的区别。 影响力: 抒情为主的文体,写作主体的情感与情绪因素影响力最
•
(二)主体在构思中的主宰作用
“怎么写”?写作主体对文章或作品进行思考谋划的 思维过程。从总体布局到局部安排,从内容到形式。 写作主体的构思活动常常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但它 只有通过内因的作用才能达到影响的目的。如何在顺应 “人物的自身逻辑”或服从领导者意志的前提下,使写 作获得成功,其间需要复杂的构思,仍然是写作主体的 思维在发挥着主宰作用。 • 例如,《毁灭》里的美 谛克没有如作家原先设想 的那样自杀,而是叛变逃跑了;《安娜· 卡列尼娜》中 的渥伦斯基和安娜· 卡列尼娜完全出乎作家的意料,或 对自己“毫不迟疑地开枪”,或投身隆隆而来的 火车 轮之下;秘书执行公文写作任务时常常要严格按照领导 的意见对自己的写作进行修改……。
• 重点一:“写作主体”与“作者”的区 别 “写作主体”与传统意义上的“作者” 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作者” 是文章或作品的撰写者、原 创者,公文的发文机关。 “写作主体” 是写作活动的直接启动 者、策划者、操纵者和实践者,写作活 动一旦结束,写作主体的使命也结束。 • 二者密不可分,后者的概念比前者 更宽泛,更具有动态特征。
讨论
一、读卞之琳的诗《断章》,你认为对这 首诗的对读者的影响力来自写作主体的: • A. 人格 • B 胸襟 • C 智慧 • D. 生活经验 •
二、你认为对这首诗的对读者的影
• • • •
响方式是: A.优美如画的意境 B浓郁隽永的情思 C把玩不尽的戏味 D.独出机杼的题旨
•
断章
卞之琳
••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写作小说之类的叙事类作品的时候,写作主 体的情感或情绪往往移放在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身上, 由这个人物为写作主体代言。也可以移放在景物上,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写作主体自己通常都 是“躲藏”在人物或景物的背后的。
而在写作报告文学之类的叙事类作品的时候, 写作主体的情感或情绪却是常常直接表达出来,用 大段的独白、评说文字直抒胸臆,酣畅淋漓。
• 课堂实验: • 用几个“假如……”或 “如果……”这种独特的句 式句式引发思念场景中的形象,表达思念之情 •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 /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 /妈 妈 /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那就是我 • 我思恋故乡的炊烟 /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妈妈 /如果有一只竹笛向你吹响 /那就是我 • 我思恋故乡的渔火/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 /妈妈 /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那就是我 • 我思恋故乡的明月 /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 /妈 妈 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那就是我。那就 是我。那就是我。
• (四)主体在修改中的主宰作用 写作主体对接受主体能力的判断和把握,对自己的文 章或作品的传播效果的判断和把握。 • 老舍说:“一千字的文章,我往往写三天,第一天 可能就写成,第二天,第三天加工修改,把那些陈词滥 调和废话都删掉。” • 托尔斯泰的《复活》手稿有四种修改本,他有些作 品甚至有十五种、二十种修改本。 • 法捷耶夫说他有一篇论文竟有 九十种修改稿,他的 长篇小说《泛滥》没有一章改写的次数少于四五次的, 有几章改写了二十次以上。 •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有六种修改稿,《死魂灵》 有五种修改稿。 • 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直改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 大师们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意见的影响,但最终决 定修改结果的还是作为主体的自己。
次日醉归 P58 杨万里 日晚颇欲归, 主人苦见留。 我非不能饮, 老病怪觥筹。 人意不可违, 欲去且复休。 我醉彼自止, 醉亦何足愁。
• 走在回家的路上,还是醉醺 醺的,夕阳已经落在山岭头。 竹林中有人家,我想休息一 下就暂且在他们那里投宿一 晚吧。 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家,他 很高兴我来到,尊称我为 ‘君侯’。 我告诉他我不是达官贵人, 老人低头笑笑就回头走了。 哎呀我想当官的心早就消磨 干净了,可是还是有想当官 的人啊。 连种田的老农人都看不起我, 我老了还能和谁做朋友啊。
• 重点三:写作活动成败的关键是写作主体的各种因素 形成的一种合力的大小 为什么有的阅历非常丰富,甚至学贯中西、博古通 今的人,一个能言善辩、出口成章的人,也未必能在 写作方面取得成就,而一些并没有丰富人生经历的青 年学生,却照样可以写出颇有思想内涵和生活底蕴的 作品? • 决定写作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不是生活,而是人, 是写作主体的各种因素形成的一种合力的大小。是写 作主体本身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 • 智力因素: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 • 非智力因素:动机、意志、毅力、兴趣、情感、 性格等。
归路意昏昏, 落日在岭陬。 竹里有人家, 欲憩聊一投。 有叟喜我至, 呼我为君候。 造以我非是, 俛笑仍掉头。 机心久巳尽, 犹有不平鸥。 田父亦外我, 我老谁与游。
作业2:以独语写独感、独识训练
以下节选材料 (季羡林《神奇的丝瓜》, 已把平凡的丝瓜写出了“独感、独识”, 请你补写一段短文,表现你的独感、独 识。
•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 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 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 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 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 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 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 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 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 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 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