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工业景观公园

后工业景观公园


使用中的露天影剧院
露天影剧院全景
露天影剧院增 建的遮雨大棚 局部
使用中的露天影剧院
料仓花园——拆除顶盖的矿石料仓改造成为了综合活动场所
料仓花园中的攀岩场地
料仓花园中的儿童活动场地
开放绿地
(4)公园道路系统 包括公园步行道和自行车路,将原来零散分布的城市街 道联结成完整的交通系统。
公园道路
其他设计保留的公园景观
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
----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目录

后工业景观的概念 后工业景观设计产生的背景 后工业景观人物 案例分析: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1项目背景概况 2设计景观层次梳理与整合 3其它设计保留的公园景观 4其它设计改造的公园景观

结语
1. 概念
后工业景观(Post-Industrial Landscape)是指工 业生产活动停止以后,对遗留在工业废弃地上的各 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更新 利用或艺术加工,并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元素来设 计和营造的新景观。 后工业景观公园指的是依托工业废弃地上的后工业 景观,将场地上的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统一进 行规划设计,组织整理成能够为公众提供工业文化 体验以及体闲、娱乐、体育运动、科教等多种功能 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查阅及思考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规划设计涉及了 哪些优化环境的生态对策? 国内外还有哪些典型的后工业景观,以 及它们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谢谢!源自2.后工业景观的产生

后工业景观公园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欧 美发达国家,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随 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德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一 样,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传统的 制造业开始衰落,并无可挽回的走向倒闭,与 此同时留下了大片衰败的工业废弃地。工业废 弃地的出现也促生了众多的城市后工业景观重 建项目,后工业景观顺势而生。
高架步行道系统
穿过料仓花园的高架步行道
铁路公园局部
从铁路公园层标高(料 仓花园顶部)望1号、2 号高炉
3)公共使用区(Areas of Public Use) 包括金属广场、考珀活动场地、熔渣公园、料仓花园、开放绿 地等公共开放空间。
金属广场(Metallic Plaza)位于厂区中心的位置, 在1号高炉铸造车间的北侧。 作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 该广场由在地面上整齐排 列的7X7共49块、每块重 达7t~8t的方形铸铁板构 成,彼得· 拉茨对这些表面 具有各异腐蚀状态的铸铁 板拍照、编号,排列成抽 象图案,并通过水在铁板 表而的流动来象征钢铁加 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 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 腐蚀,隐喻了对自然演变 过程的尊重。
项目价值:后工业景观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发展进程,还蕴藏着 城市文化脉络,饱含对遗留建筑的再利用价值,有利于生态和 谐平衡。因此,对于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因为其本身具有独特 的工业历史印记和区位的特殊性,对旧工业区改造实现其历史 文脉价值,景观艺术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十分必要。
结 语

后工业景观公园建设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文明衰落 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从文化、生态、 景观等多维视角和层面提出的系统整体对策,并在多方的 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成效。这种改造保留下了城市发展 中重要的历史痕迹,用比较经济的手段获得了社会和生态 的巨大效益。 目前,工业废弃地的再生问题是我国大量资源型城市、 老工业基地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北杜伊斯堡景观 公园作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经典范例,对国内工业废弃地 改造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 我们应该看到,这一案例的成功是基于其特定的社会发展 阶段和技术、经济背景,对手我国现状条件下的工业废弃 地而言,建设后工业景观公园是否具备条件,应采取怎样 的设计方法、实施过程和运营模式,尚需要依据客观的分 析研究做出慎重、科学的解析与求证。
金属广场
铸铁板表面不同腐蚀状态
考珀活动场地 (Cowper Places) 位于5号高炉北侧、 2号高炉南侧,原 来作为堆放废渣的 场地,现更新改造 为林荫广场,作为 举办多种活动的场 所。广场地面利用 废渣铺筑,并在广 场中均匀栽植桦树。
由5号高炉俯瞰考珀活动场
考珀活动场局部
熔渣公园(Sinter Park )位于埃姆舍 河渠的西侧,与 “料仓花园”隔水 渠相望。在利用废 弃的熔渣铺砌的地 面上种植树木形成 小树林;熔渣公园 的北端布置了一座 半圆形的露天剧场, 采用的砌筑材料是 将废弃的红砖磨碎 后作为骨料制成的 红色混凝土。
埃姆舍公园区位示意图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Duisburg North Landscape park)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市的 北部。公园建在原钢铁厂与炼 炉厂所在地,是工业地更新与 改造的经典设计案例。为德国 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 拉茨 (Peter Latz)设计,已经成为是 一个占地200公顷的综合休闲 娱乐公园。公园除了保存下来 的鼓风炉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 工业以外,冶炼厂的烧结厂、 铁和锰仓库以及属于公司的铁 路的众多铁轨都座落在那里。
3.彼得· 拉茨Peter Latz

彼得·拉茨是德国当代著名的景 观设计师,他用生态主义的思想 和特有的艺术语言进行景观设计, 在当今景观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彼得·拉茨代表作品有北杜伊斯 堡景观公园和港口岛公园,这2个 设计作品的理念和手法都完全遵 循的场地本身及其与外部的结构 关系,效果上都体现了对历史的 尊重和追忆,并进行了新的诠释, 是具有生命力的景观。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总平面图
梅德里希钢铁厂
该钢铁厂1903年投产,曾经是一 家高产量的钢铁企业,1987年钢铁 厂关闭,曾经与杜伊斯堡市共存了 大半个世纪的工厂面临着拆除或保 留的抉择,最终城市选择了后者, 对工业遗迹予以保留,赋予其新的 功能,并在景观美学意义和生态特 质上加以强化。
保留完整的中心厂区示意图
4.2景观层次梳理与整合 设计者将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布局混乱的园 区梳理、整合为水公园、铁路公园、公共使用区和公园道路 系统四个景观层次。
1)水公园(Water Park) 公园标高最低的层 次,由净化水渠、净水 池、冷却池等水体构成。 净化水渠是对自东向西 流经整个厂区的埃姆舍 河进行净化的河道。水 渠两岸栽植了自由生长 的植被,每隔一段距离 布置有台阶和平台以满 足游人亲水的需求。
该建筑位于靠近公园中 部的主入口处。现更新 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 信息咨询中心和酒吧餐 厅
旧办公楼1906年建 成投入使用,现改建 为140床位的青年旅 社
植被保护:彼得•拉兹认为,在废弃地受污染土壤上顽 强地进行生态演替的野生植被是生态学家难得的试验 对象,应加以保护,据统计,这些野生植被有450多种。 在厂区与周围环境的边缘地带,有大面积的原生生境, 成为多种植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场所。

4.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
——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4.1背景概况: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总占地而积230 hm2(2.3 km2),利用原蒂森公司(August Thyssen)的梅 德里希钢铁厂(Meiderich Ironworks)遗迹建成。 该工厂改造项目被纳入到“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计划“绿色 框架”主题下的景观公园系统中,作为前期的探索性重点项日, 于1990年举办了国际设计竟赛。 1991年竟赛结果公布,德国彼得•拉茨(Peter Latz)事务所的方案 以其新颖独特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思想、手法和现实可行的实施 对策而最终获胜。1994年夏天公园首次对公众正式开放,好评如潮。 彼得•拉茨先生因其在项目中的卓越工作成果而于2000年获得第一 届欧洲景观设计奖,并被尊为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代表人物。北杜伊 斯堡景观公园则被誉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经典范例。
净水池
水池及水生植被
水渠堤岸上的植被及台阶
2)铁路公园(Railroad Park)铁路公园与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是园 区标高最高的层次,高出地面约12m,通过楼梯、台阶等与其他空间 层次相联结。该层次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视野,而且作为水平线元 素将各个庞大的独立工业设施联结起来,丰富了景观向度。铁路公园 层在东西方向上穿越整个园区,并在中部偏西的位置呈编组形式放大, 设计者将其命名为“铁路竖琴”(Rail harp )。
净化水渠
在对公园中水体的处 理方面,埃姆舍河流经 整个工业区,成了一条 公共排污渠,吸纳各厂 排出的污水,形成了一 条绵延400千米的污染带, 影响着整个工业区的环 境质量。经过生态设计,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 的水公园由净化水渠、 净水池、冷却池等水体 构成。先通过园林收集 雨水,再利用植物、动 物或微生物的活动处理 雨水和污水,进行循环 再利用。
保留的铁路和铁水槽车
厂区中保留的建、构筑物(由5 号高炉俯瞰,5号高炉于1985年 4月停产,现更新为游人可以攀 爬到顶部的70 m高观景平台上 鸟瞰公园全景的观景塔 )
厂区中保留的各种工业设备、管道
其他设计改造的公园景观
经改造后的煤气储罐外景
改造成潜水中心的煤气储罐内景
原中心动力站内景
中心动力站改造成多功能活动大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