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以实学精神克服拜金主义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地区尚未达到现代化水平。
但是,中国的一些较发达城市,经济发展指数较高,发达国家存在的一些“现代病”已经初露端倪。
美国著名的后现代问题研究专家大卫·雷·格里芬,在为他的《后现代精神》一书中文版所写的序言中说: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是‘后现代化了’。
”1本文对中国的意义正在于此。
实学是中国儒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潮,自北宋时期开始酝酿,在明清之际达到高峰,并远播日本、韩国,在整个东亚地区现代化进程中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可以说,中国的明清实学,日本的近世实学,韩国的李朝实学,是这些国家传统思想向现代思想过渡的桥梁。
同时,实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这些国家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仍然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实用”实学与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经世致用”,“实用实学”成为这一时期的实学发展的主旋律。
明末东林党的领袖高攀龙说:“学问不贵空谈,而贵实行也。
”2所以《大学》之道,先致知格物,后必归结于治国平天下,然后始为有用之学。
”。
3徐光启是我国最早接受天主教的士大夫,当时利玛窦所传播的天主教,最吸引他的还不是基督教的复杂教义,而是西方传教士所介绍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及他们注重实用的治学精神。
他说:“泰西诸君子,……其实心、实行、实学,诚信于土大夫也。
”4在实学思想的影响下,他“(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5他协助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编著了《农政全书》,后人在总结徐光启的学术成就时说:“其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
”6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将“废实学,崇空疏”看成是明亡的根本原因。
清初的思想家李颐则提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
”7在明清实学家的倡导下,一股主张实用、实行、实效、实功的实学思潮成为学术的主流,并直接影响到近代思想家接受西方科学与民主,进行社会改革和革命,全方位地进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
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已经初具雏形。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西方国家曾经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摆在中国人的面前。
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市场经济,商品按照其价值出售,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
市场经济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最大利润的追求,金钱不可避免地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积极的方面是最大程度地激发人们的潜能,创造出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其消极的方面则是过度激发了人们的欲望和需求,使人们对金钱这种一般等价物产生了一种盲目的崇拜。
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人们急功近利,无限制地开发自然。
从物质的方面看,最大的危机是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近年来全球媒体广泛报道的英国的疯牛病,法国、比利时的二英污染,印度的大洪水,中国的沙尘暴,大量生物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淡水、石油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达到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就会直接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地步。
造成人类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在拜金主义思想推动下形成的享乐主义思潮作怪的结果。
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民众,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对物质生活的未知领域进行发掘;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不断提高自身物质生活水平的愿望。
这种享乐主义的冲动,往往超过了理性约束的力量。
例如北京今年春天接连不断的沙尘暴,根本的原因是北方草原的过渡开发导致的沙化。
而造成草原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的牧民大量采掘一种叫作“发菜”的野菜。
其实这种野菜吃起来味道一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营养价值,俏销的唯一原因是其谐音为“发财”,所以经济发达的香港、广东地区的高档宴会必不可少此莱;然而,寻找50克发菜就要破坏1亩的草原,当地牧民为了快快发财而自毁家园,其后果是整个北方地区的满天黄沙,有报道说甚至影响到韩国和日本。
有些生态学家及后现代学主义者,将现代化所造成的弊端完全归结为“实用主义”思想方法,并且就此归因为实学所提倡的“经世致用”学风,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作为实学思潮一部分的实用实学,固然提倡“学贵有用”,但是此“学”、此“用”,都是建立在“格物穷理”的基础上的“致用”;是在彻底搞清楚客观世界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基础上的“有用”,绝非从个人发财致富的主观愿望出发的盲目行为。
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傅山所说:“唯于理有未穷,故1格里芬:《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02高攀龙:《高子遗书》卷五3《林书院志》卷五4徐光启:《泰西水法序》5邹漪:《启祯野乘.徐文定传》其知有不尽。
不知其果有能尽时乎?圣人有所不知,则穷理之能事,断非鄙儒小拘者所能颟顸欺人也。
”8清潮人即已注意到,天地之大,理不能尽,圣人尚有所不知,普通人谁能掌握全部的客观规律呢?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改造自然的一次次胜利,使某些科学家产生了科学至上、科学万能的独断论想法,自以为成了自然的主人,可以任意地改造自然。
再加之拜金主义思潮激起的利益驱动,更增加了对自然的破坏强度。
古代的实学家早已注意到科学的有限性问题。
实学思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倡实证科学,所以实学中充满了实事求是的、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明末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提倡:“欲挽虚窃,必重实学”9“物有其故,实考究之。
”10他把那种研究事务实理的学问称为“质测之学”。
方以智说:“质测即藏通几者也。
有竟扫质测而冒谓通几,以显宥密之神者,其流遗物。
”11“通几”是具有综合、抽象性质的哲学,没有具体科学作基础的哲学必然流于空疏。
但是方以智又认为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哲学的指导,因为“通几护质测之穷”。
12具体科学总是有限的、分门别类的,如果没有一个总体的哲学作为指导,各干各的,就会破坏自然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
大工业生产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状况,从每一门的科学原理或经济利益角度看,都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从整个环境的角度看,就是不合理的。
近些年,中国儒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受到世界各国哲学家的关注。
它把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非生物都看成是人类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看成是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生活与发展都看成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从整体上去关注人类的未来,创造一种无污染、低能耗、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二、实践实学与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拜金主义思潮的泛滥,在精神方面的直接恶果就是道德规范的破坏和行为的失衡。
拜金主义思潮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时时处处以个人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社会、与群体、与他人关系的出发点。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功利主义的伦理学家,将这种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伦理观称为合理的个人主义。
如穆勤提出的“无损人的利己主义”,赞成人人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但也反对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增加自己的利益。
按照他们的构想,在一个法律比较健全的环境中,人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人人都不出让自己的利益,结果就会使每个人的利益都被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法律的监督是有限的,缺乏社会道德约束的功利主义很容易就会变成拜金主义。
合理的个人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职务、名誉、良心,一切都可以拿出来交换。
在金钱的诱惑下,营私舞弊、行贿受贿、贪污盗窃、走私贩毒、卖淫赌博等等腐败现象自然就会在社会上蔓延。
500年前,莎士比亚在一出名为《雅典的泰门》的戏剧中说:“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莎士比亚用文学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事实,如果金钱脱离了社会道德的监控,就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搞乱社会的道德体系。
拜金主义所造成的道德体系紊乱,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其恶果首先表现在政治方面。
政府官员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为某些政党、公司、个人谋取特殊的利益,已经是一个屡见不鲜的事件。
日本的洛克西德贿赂丑闻使田中内阁倒台;韩国的政治献金案使全斗焕、卢态愚两位前总统被推上了审判台;德国的政治捐款案,使已经载誉而归的“统一总理”科尔声名狼藉;中国的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陈希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江西省副省长胡长青……许许多多的高官因贪污受贿、挥霍公款被押上了审判台。
政治腐败导致社会运行规则的紊乱,民众对政治丧失信心,为社会稳定留下严重的隐患。
其次是整个社会伦理观念的失衡。
在拜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的一切权威都失去了尊严和价值,什么上帝,什么天理,什么良心,为了金钱尽可不顾。
为了金钱,人们敢于践踏一切人间的法律,甘冒上断头台的风险。
一个国家,最怕的就是这种群体的腐败。
以中国的情况而言,不能说政府反腐败行动完全没有成效,但腐败之风仍然有增无减,关键就因为相当一批官员信奉“只要不被警察抓住,什么事情都敢干。
”最后是社会犯罪率上升。
在贫富两极分化、拜金主义横行的社会氛围中,无权无势而急于发财的人们,很容易走上刑事犯罪的道路。
偷盗、抢劫、杀人、绑架,层出不穷的刑事犯罪案件,使社会上多数善良的人们失去了生活的安定感。
对于纠正因拜金主义而引起的道德沦丧,传统实学中有大量的文化资源可以借鉴。
“实学”一词的含义,主要是针对“虚学”而言,是儒家学者反对佛教、道教宗教理论的重要思想。
在实学的开创时期,即北宁至明中叶,实践实学是实学思潮中的主流。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提出了“明体达用”之学,开中国实学的先河。
胡瑗等人在宋初发动8《明清实学思潮史》中卷,济南:齐鲁书社1988.8979方以智:《东西均.道艺.容遁》10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了新儒学运动,目的是反对唐末五代以来的“尚文辞而遗经业”的虚浮文风,强调儒学之本在于个人的道德修养。
他说:“《诗》者,必论其大本,其章句细碎不足道也。
”“盖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13胡瑗把进行个人的道德修养看成是外王事业的根本。
张载是“北宋五子”之一,他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他说:“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为功者也。
”14张载把“成身成性”当成实学的重要内容,为此,他提出了内外结合的修持之道。
他说:“立本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15所谓“虚心”,就是排除心中的种种不良念头,“去妄”、“去欲”。
“去妄”就是“无意、必、固、我之凿”16,因为意、必、固、我四种偏见,妨碍人们获得正确的认识。
“毋四者则心虚。
”17“去欲”则是去除人“气质之性”中的“攻取之性”。
张载认为人性由“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两部分组成,气质之性受自然物质欲望的影响,会使人弃善趋恶,故必须通过学习变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