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工作调研报告一、选题背景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农业的基础,尽管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但是农村老年人在农村中的地位仍然没有多大改变,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罕见的农民工大潮涌入城市,大规模的老年人孤独地留在了农村,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农村老年人已经成为我国“三农”问题中的又一个工作重点。
关注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了解他们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位于四川成都市西北郊的安靖镇一行政村(沙湾村)的村民,包括:老年人,村干部,中年人。
位于江西省最西北部的罗溪乡的一行政村(坪源村)的村民,包括:老年人,村干部,中年人。
这些对象都是在访问的过程中随机选择的。
2.调查方法:考虑到农村留守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结构性访谈的弹性大,有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的优点,因此本人在这次实地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思想政治状况,农村老年人的住房状况,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状况,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农村老年人的再婚状况,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6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随机访问了两村群众,并认真做好记录。
三、调查结果1.行政村基本状况:沙湾村地形平坦,本地人口(不包括外来务工人口)3500多人,其中老年人有1000多人,老龄化程度高达30%。
村上的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出租土地和外出务工。
农业只占其收入的极少部分,可以这样说,农业只是自给自足的。
坪源村地形崎岖,以丘陵为主,本地人口5000多人,其中老年人1000多人,老龄化程度达20%。
村中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种田`林木,村政府收入极少,属于贫困村。
2.思想政治状况:这里所指的思想政治状况包括老年人对政府的态度与评价、对党的态度与评价、对改革理解与认同程度等三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由于时代的原因和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也有了改善,信任党的领导,拥护党的领导,赞成政府在农村的改革政策。
同时,部分老年人对目前社会上的贫富分化、腐败现象和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不健全方面表示了自己的忧虑。
但是绝大部分老年人都表示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只要天下太平,有好日子过就可以。
3.住房状况:主要从农村老年人有没有自己的住房,若有自己的房子,对自己目前的住房状况感到是否满意;若没有自己的房子,那自己的住房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以及自己对目前的住房状况是否满意等角度展开调查和分析。
根据3天的访谈,有八成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有自己的房子,他们中大多数人对自己目前的住房状况感到很满意或满意。
他们的房子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由自己或自己跟儿女们一起修的。
近二成的农村老年人没有自己的房子,跟儿女或其他亲戚住在一起,主要是跟儿子住在一起。
他们中有一半略多的人常年住在一个儿子家中。
调查中发现,由于外出务工的人口比较多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年人和小孩留在家里,照看家,照看小孩。
有极少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也被送老了乡上的敬老院,或是村委会和村民给予极大的帮助。
在沙湾村的调查过程中经村张的介绍,了解到有一位孤寡老人,不管村委如何劝说就是不愿意去敬老院安度晚年,只愿住在自己简陋的房子里,最后村委决定经常去看望老人,给她上“五保”户,为她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这一事实后来从村民口中也得到证实。
4.医疗状况:主要是从农村老年人得病后的反应(立即找医生还是采取拖、扛的办法)、老年人对自己村里的医疗条件的满意程度、老年人得病所花的钱由谁出等方面开展调查和分析。
根据对一位叔叔和一位爷爷的访谈,我们知道尽管沙湾村开始实行了医疗保险由于对它不是很了解,也很少用它,大部分老年人得了小病之后都不去就医,而是用自家的土方法,他们是这样说的:“小病能扛就扛,现在身子骨还算硬朗,总会好的。
大病就死扛吧,那得花多少钱来治,咱又没有钱,还不是花儿女的钱,整得不好钱花去了,病都还没有看好,何必花那个冤枉钱,再说现在农村有几个人可以看的起大病呢?人都这把年纪了,何必还给孩子们拖后腿呢。
”经过调查发现只有那些儿女比较富裕的老年人才会在得大病的时候去就医,只是沙湾村的农民大部分都不是很富裕,坪源村由于地处山区,收入来源较少,负担过重(主要是儿女的受教育花费),富裕的家庭不到5%。
不过大部分老年人对村上的卫生所的条件还是比较满意的,唯一有意见的就是说药太贵了点,买不起!只有近20%的农村老年人认为他们村的医疗条件比较差或很差,村里医生少,好医生更少。
大量无学历甚至未经过培训的人员充斥着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农村老年人所接受的医疗服务质量不容乐观。
5.养老状况:主要从农村老年人是否投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商业保险及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情况以及如何养老等方面来展开调查和分析根据访谈有100%的被调查沙湾村和坪源村老年人没有投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有10%左右的老年人比较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有90%左右的老年人则根本不了解二者的区别。
为了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我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探索,到1991年,民政部在国内调查的基础上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同年在上东牟平县组织试点,随后在全国逐渐推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仅有10%的农村老年人比较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他们中大多数人是通过听收音机`看电视而得知的。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些人认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增加农民的负担。
同时,农村老年人参保投保意识淡薄,在投保问题上思想顾虑重重,怕政策不稳。
农村老年人大部分都是在家中靠儿女给的钱和自己种地,自己做饭,自给自足,只要不出大病,过着风顺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安度晚年了,别的什么也不求。
6.再婚状况:主要从农村失去老伴的老年人是否想再找个老伴,他们的再婚状况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阻碍因素等角度展开调查和分析。
有将近60%的农村老年人,在失去老伴后还是想再找个老伴的。
一位姓沈的沙湾村老人说:“人老了正是需要老伴的时候,儿女们跟自己亲,但人家不能总在自己身边。
”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失去老伴的农村老年人能再找到老伴。
众多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怕经济上负担不起。
农村人一生中办的两件大事,一是盖房,二是给儿子娶媳妇,到自己年老时,自己手中已没有积蓄或积蓄很少。
其次,是怕儿女们不养活自己了。
中国农村实行的主要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方式。
儿女们在负担一个老人都觉得吃力的情况下,他们一般是不会允许自己的老人再娶老伴的。
再次,是怕别人说三道四。
农村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失去老伴的老年人再娶老伴是老不正经。
7.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主要从农村老年人的文体活动、村委会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所起作用、老年人对老年生活是否感到孤独、寂寞以及农村老年人与下一代关系等角度展开调查和分析。
根据访谈我们发现:几乎没有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年轻人也没有这个习惯,主要是因为两村的经济水平都不是很高,体育锻炼设施几乎没有(只有学校里才有),学校里老年人那里是小孩子学习的地方,不好去打扰,也不意思去。
只有不到20%的农村老年人经常读书看报,这主要是因为:由于经济原因,很少有农村老年人订报刊杂志,而村里订的报刊杂志主要是给干部们看的;在目前的农村老年人群体中识字的并不多;有部分老年人是因为年纪大了,眼睛老化,看不清楚书上的字。
在沙湾村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年人都聚集在茶馆里,自己带上茶叶,聊天看青年人打麻将,但是他们也只是老年人之间聊天,很少和年轻人聊天,似乎有一种很深的代沟。
老年人也几乎没有打麻将的,鉴于这个现象我们访问了几个叔叔和爷爷,他们都说老年人都不大会打麻将,也没有钱去打麻将,会打的也凑不起一桌。
在坪源村经过调查发现:老年大部分也都是以小卖铺为中心,或是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大树底下,祠堂)聊天,很少看别人打麻将或是打牌,因为着两项娱乐项目在最近才进入坪源村,他们都不会。
几乎没有农村老年人参加过村里组织的老年活动。
村里也几乎没有组织过老年人的文化活动。
访谈中有部分农村老年人向笔者反映,鲜有村干部上门慰问他们。
大部分村没有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就算有也只是形象工程。
有将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寂寞。
可见,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很薄弱,村委会在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还有许多事要做。
有将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觉得他们与下一代的关系和睦融洽或和睦,有%的人觉得一般,感到两代人之间关系不和睦的只占7%。
可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老年人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天伦之乐。
四、对策与建议:根据上文的现状描述和原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至少应从下面六个方面着手: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目前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养老、医疗等各种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一部分,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应紧紧地围绕“三农”问题来进行。
不论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还是再婚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战略性产业,但目前农业面临着总体收益低,谷贱伤农的现状。
因此,要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收益中的贡献率。
努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事实证明,乡镇企业发达的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如苏南地区。
加快乡村城镇化建设,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各项合法权益。
第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在继续稳定和强化家庭养老方式的前提下,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强烈冲击。
家庭规模和家庭收入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家庭逐渐小型化、核心化,我国农村不少地区出现了"4-2-1"家庭结构。
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相应的家庭收入减少,赡养的能力降低,现行的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已难以承担农村养老保障的负荷。
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自主用工使得就业竞争激烈,要求子女在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养老功能。
第三,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完善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的医疗服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
按照自愿量力、因地制宜、民办公助的原则,继续完善与发展合作医疗制度。
有条件的地方,提倡以县(市)为单位实行大病统筹,帮助农村老年人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