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思想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示例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答案: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示例一: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案:(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示例二: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示例三: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答案: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3、《陋室铭》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示例一: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示例二: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
示例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答案: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
②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4、《爱莲说》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示例一: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答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示例二: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答案: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
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5、《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示例一: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示例二: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
②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③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哪一句话?答案:①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②平庸浅薄,愚妄无知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出师表》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7、《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示例一: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示例二: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②③答案: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示例三:写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什么作者要写同舍生的豪华衣饰?答案: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其不慕富贵,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思想境界8、《曹刿论战》课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示例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做铺垫,更衬托曹刿的远谋示例二: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答案: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示例三: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答案: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9、《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心思想这篇课文通过邹忌以身设喻,规劝齐王纳谏的事,说明了国君广开言路,虚心接受谏言,对于修明国家政治的重大意义。
10、《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作者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社会及政治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与向往生活在这种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11、《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示例一: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示例二: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答案: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示例三: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答案: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12、《小石潭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13、《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示例一: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14、《醉翁亭记》过对琅琊山优美风景及太守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借以排遣被贬谪心中的郁闷思想感情。
示例一:太受醉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示例二:“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
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答案:1、表现了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2、侧面表现了欧阳修治理有方,政绩斐然3、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4、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15、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示例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哲理大全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哲理:新事物孕育在旧事物的解体之时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哲理: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3、《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含4、《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哲理: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或者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5、《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6、《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哲理:人世间有悲欢,有离合,没有十分圆满的事情,这正如天上的月亮一样,有时圆、有时缺,这是自然不变的规律。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典故大全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正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黄金台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和将士,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孙郎射虎的典故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现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勇气5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