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程简介】本课程的宗旨是为小学英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
主要学习内容包括:( 1 )认识行动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分析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所面临的困惑和困难,同时引导教师思考自己可能面临的困难。
(2 )了解什么是行动研究,通过学习其定义,找到行动研究的特点。
详细介绍行动研究的过程,进而了解行动研究对教师的要求,引导学员认识行动研究与其它教育研究方法的不同。
( 3 )通过案例学习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发现问题、收集和分析数据,开展反思等;同时进一步了解各种数据收集方法的功能、特点和不足。
( 4 )最后,探讨撰写行动研究报告的意义,分析行动研究报告的结构,提出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另外,课程在互动对话环节邀请做过行动研究的一线教师与学员,分享她们学做行动研究的过程和体会,为一线教师参与行动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学习要求】1. 深刻认识行动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了解什么是行动研究,总结行动研究的特点,思考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优势和存在的困难,与小组成员讨论教师应该如何发挥优势,克服困难。
2. 与小组成员讨论和分享自己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和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根据自己的分析,设计调查工具,为开展调查奠定基础。
3. 了解行动研究的过程,并能按照行动研究的过程,确定研究的问题,制定行动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为在教学中实施改进方案奠定基础。
4. 完成一份开展行动研究的设想和计划。
专题讲座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王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引言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
如何使课程理念转化成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动是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
而教师的自觉行动必须来自于教师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行动。
自上个世纪 70 年代在西方国家引起课程专家的关注,行动研究到今天已经成为国际范围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与桥梁。
行动研究以其研究性和实践性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同,探索中国国情下的教师行动研究模式也成为我们所关注的课题。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括:一、行动研究的意义、目的与现状二、行动研究及行动研究的过程三、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四、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一、行动研究的意义、目的与现状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应再局限于应用他人的理论或重复别人的经验,而应通过个人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重构自己的教育世界,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教育的价值,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不再是对职业的补充,而成为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一种职业精神。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教师才能形成真正的改革意识,发展教育创新能力,教育改革也才能因此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开展行动研究,可以使教师在合作中构建自主发展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会观察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认识,对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的认识。
同时,通过不断反思与实践,获得自身发展,推动教育理论的创新。
行动研究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开始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
90 年代中开始,行动研究在中国得到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包括其范式、方法和步骤等。
90 年代末,特别是进入 2001 年新课改之后,行动研究在中国有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以推进教改为目的的大学研究者到中小学校去开展的行动研究 ( e.g. 周卫,1995;顾泠沅,1999;陈桂生,2003 )。
但搜索从 2000 年到 2011 年间中国知网上有关外语类行动研究的文章,基于中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改进的行动研究报告篇目很少,与全国一百多万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实在不相匹配。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很多教学中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不论我怎么教,学生就是学不会?我的学生总是记不住单词怎么办?学生为什么总是不能按时自觉地完成作业?为什么讲了那么多次,学生还是犯同样的错误?课程改革的理念都很好,可我又如何能将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该如何解答和解决?我们似乎很难从任何一本理论书籍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事实上也不存在一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万能答案。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每个老师所处的不同教学情境和所教的不同学生出发,调查和分析问题的原因和本质,逐步找到解决方案。
对于在教学岗位忙碌的每一位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开展教学研究会面临很多的压力和困惑。
下面是一些老师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你是否感同身受?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培训结束了,我们又回到原来的教学环境中,继续从事着近乎机械的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各自带各自的班,教各自的课,老师之间的交流并不多。
由于每个人的教学工作量十分繁重,我们几乎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和研讨教学中的问题。
”“当我们充满激情地希望把自己在进修或培训课程上学到的新方法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我们的设想和改进措施往往会受到了来自学生、同事或者教学安排/管理方面的制约或阻止,这让人很沮丧和灰心。
”“教育研究的理论大多对我们一线的教师的教学实践来说并不那么直接有用,这些理论往往并没有反映我们老师的兴趣和需求。
因为它们通常不够具体,因此无法直接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实践。
”“面对众多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我们进退两难。
一方面我们希望尝试这些新的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受制约于种种局限,要完成所规定的日常教学任务,如课标的教学要求,学校规定的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校长和家长所期待的好的考试成绩。
”二、行动研究及行动研究的过程1. 行动研究的定义行动研究 = Action(行动)+Research(研究)。
根据牛津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7 th Edition)的定义,行动即是:The process of doing something in order to make something happen or to deal with a situation;而研究则为:a systematic study made public( Stenhouse,1975 )。
也就是说,它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所进行的研究并要公开发表。
这里面有两个观点十分重要,一个是“系统”的研究,一个是“公开发表”。
如果所做的研究不系统或者仅做了研究而未发表,都不能称之为“研究”。
下面我们来通过几则行动研究的定义来进一步了解行动研究的本质,关键词已用字体加粗的方式强调: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 1 )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2 )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3)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 Kemmis 和 McTaggart (1982:5)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 Dave Ebbutt (1983, in Hopkins, 1985)“教学行动研究”的基本要点:把“行动”和“研究”二者相结合就体现了这一研究思想的基本特征,即在实践中探讨新观点和新方法,从而提高和改进工作,提高对大纲、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其结果是教学的改进和教学实践的更深入的发展。
—— David Nunan (1990:63) 2. 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1)Self-reflective (自我反思式)2)Action-based (基于行动的)3)Context specific (情境化的)4)Empirical (实验性的)5)Participatory (参与式的)6)Collaborative (合作的)7)Aiming for change and improvement (立足变革和改进实践)3. 行动研究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任何教师都能成为行动研究者,行动研究对参与教师有如下要求:1)Open minded (具备开放心态)2)An inquisitive mind (具有探究精神)3)Willing to improve (抱有改进愿望)4)Responsible (有责任心)5)Love for the job (热爱教育事业)6)Aiming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追求专业化发展)7)holding educational visions (胸怀教育愿景)4. 行动研究与其他教育研究范式的比较5. 行动研究的过程概括起来,行动研究可以有以下两种研究过程,一个是开放性的,一个是定向型的。
1 )开放性研究过程2 )定向型研究过程开展行动研究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
虽然老师们在教学中有这样或那样的很多问题,但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却往往不那么容易。
以下是一些教学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1)一个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2)一个自己还说不清楚的问题。
3)一个自己希望改变的现状。
4)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5)现状与目标不一致的问题。
6)计划与现实不一致的问题。
7)学生与教师看法不一致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的案例,请思考自己在教学中都有什么样的问题,并尝试着把它们像所给的案例一样描述出来:案例 1我认为我把重点词汇和表达法都教完了,我就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
可是我逐渐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的使用我所教的词汇和表达法。
而且,课堂上总是我在讲,带着读,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而我并不知道学生是否在听。
由于我的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总是表现得很安静,他们很少发言,也很少主动回答我的问题。
这让我感觉很不好,所以我就又开始重复一些重点内容或者问题,但学生还是没什么反应。
只有几个学生会配合一下,这实在是太糟了。
案例 2我知道课堂提问应该不仅关注学生的低层次思维,还应该关注学生的高层次思维的发展。
也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根据自己的已知,组织语言来回答问题。
但是,除了在热身阶段我能够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以外,大部分的提问基本都是在检查学生阅读或听力理解正确与否。
我也知道我需要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好像在课程上我总是讲得多,学生做得少。
案例 3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知道这有多么难!我开始在每节课后反思我的教学。
我尝试着在有条件时把我的感受记录下来,我找到了一些关于反思型教学的论文来阅读,我开始质疑我自己。
比如,我感觉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总是很安静,回答问题也是被动的。
于是我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交流学生的情况,他们告诉我学生在他们的课上也是一样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