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从教师自我转化入手
---转化非智力因素学困生的策略之我见
垫江县沙坪小学卢卫民
有人说过:再好的学校,再好的老师,都会有差生。
这话毫不夸张。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农村小学尤甚之。
什么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是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我们总的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先天的,所以我们着重探讨非智力因素的学困生转化。
我认为此类学困生的转化应该从教师的自我转化做起。
非智力因素学困生形成主因是后天的环境,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联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学校是主因。
而在学校这个环境中,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自身能力引发的学科吸引力因素占了首要位置。
所以一提到学困生转化,我们首先不是要想用什么方法去改变学困生而是如何做好教师的自我转化。
首先教师对学困生尊重信任、关心爱护不够,让他们丧失信心,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理解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轻则挖苦、讥讽,重则鄙视责打,特别是精神层面的不信任和鄙视给学生造成的伤害更胜于肉体
上的责打,这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乘虚而入,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
其次,老师对待学困生不公正态度导致学生与老师情感上的疏远,而学生最易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学习上,一上课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他们自暴自弃,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久而久之偏课,成了该学科的学困生。
有人曾做过调查:40.9%的学困生认为,当好、中、差学生都犯错误时,绝大多数老师会偏向好学生;18.8%的学困生认为自己不喜欢某门功课的原因是不喜欢这门课的老师;78.2%的学困生认为,如果有同学犯了错误,老师会采用向家长告状、训斥和罚站等手段;考试成绩不好时,31.1%的学困生认为老师会责骂自己,6.7%的学困生认为老师对此不关心。
由此可见,教师对学困生态度的严重影响着学生对老师的亲近信任,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再其次,老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影响着该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导者。
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
教师缺乏教学热情,不爱岗敬业,作风涣散,势必导致学生对该学科不热心;教师不思进取,业务水平低下,教学思想滞后,教学方法单调、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让课堂索然乏味;不全面了解学生,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实行一刀切,让他们渐行渐远,积重难返。
教师如何学会自我转化?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角色转变,力争做学困生朋友。
学困生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在教育管理时,不能一味采取严厉的管教方式。
和学生多交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做他们的朋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做朋友”意味着学生和教师可以作为两个平等的个体进行交流,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容易听到学生的所说,了解学生的所想,理解学生的所为。
要做学生的朋友,需要教师“蹲下身来”与学生平视,不能摆老师的架子,高高在上、惟我独尊。
教学中应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指正、允许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
只有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的情感,达到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相互启发的目的,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并及时消除学习障碍,学生可以放开胆子、摆脱负担、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轻松摆脱情绪障碍,参与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来
二、态度转变,用心呵护学困生稚嫩脆弱的心灵。
人都渴望温暖,渴望得到别人尊重认可。
而非智力因素的学困难生,他们心思细腻、敏感度胜出一般学生。
学习生活、与老师同学交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眼神都易在他们心中荡起涟漪。
因此,我们更应多用心呵护其敏感脆弱心,尊重相信并关心他们。
在对待学困生与优生时,一定讲究公平,在不违背大原则前
提下甚至可以压优生护学困生,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是公平公正,是向着他们的,老师是可亲可近可信任的。
素质教育提出:在素质教育面前,一切学生都能成才。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每个学生都有一颗上进的心。
哪怕是一些差生,他也渴望着被老师和同学尊重,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这种渴望恐怕更为强烈。
老师要充分相信优生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
为此,多为他们创造表现展示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
如在学科教学中常把难度适中,学困生有把握的问题抛给他们,启用学困生当班级干部,班级活动分配他们能胜任的事务,并对他们令人基本满意表现给予鼓励表扬,让其充分体验成功同时增强自信,感受到别人对他们的相信和认可。
三、学会共情,提高共情能力。
共情,原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就是指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体验他的情感、感受他人的情绪,在情感和情绪上与他人产生共鸣。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能与学困生在情感情绪上产生共鸣,就会拉近二者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学困生对老师产生信赖,形成一种良好师生关系。
钟启泉老师在《差生心理与教育》中指出:“仅仅着眼于提高学业成绩去实施强制性指导,对于性格缺陷的学生来说是无济于事的。
因此,学业成绩的提高可放到后一步考虑。
首要是使教师了解儿童心理,引导差生对教师畅所欲言。
这是教育的第一步。
”有了这第一步,学科知识的指导就轻松自如了。
共情另一个实质就是“换把椅子坐”,就是要求老师能从学生角度去考虑。
如果“换把椅子坐”了,我们就能对学困生犯的错误
以及他们在转化中的反复少几许愤怒和苛责,多一份宽容理解,多一份耐心恒心。
四、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让学科学习更具吸引力。
俗话说:给人一杯,自己要有一桶水。
学高为师,学无止境。
老师更是应该做到活老学到老,在知识层面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让自己的学科具有较强吸引力,成为一个强性磁场,深深吸住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
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低起点,重点处放缓步子,难点处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
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学科学习的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会很快,进一步使学困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我想,在学困生的转化中,我们老师做好自身转化,为学困生创造一个和谐融洽而活力充盈的学校学习氛围,形成一个轻松愉快而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困生觉得学习不是痛苦折磨,是一件趣味十足的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正是教师自我转化为非智力因素学困生引来涓涓活水,才使得学困生学习之海清澈如斯。
让我们每一位处于一线教育工作者都从我做起、从我转化,非智力因素的学困生一定会越来越少,直至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