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6辛弃疾词三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6辛弃疾词三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16 辛弃疾词三首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内容赏析】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

词中后两句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

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

题目“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

青玉案元夕[常识·速览]]识作者[词中之龙——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义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著有《稼轩长短句》。

]探背景[这是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全词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

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

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

[文本·精析]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案】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那人”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塑造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答案】她是词人的意中人。

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

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

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

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渲染的?有什么作用?【答案】上片极力渲染了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

把灯火比作千树花,把烟花比作星星,“香满路”极言车马之多,“凤箫”“玉壶”音乐不绝,花灯满街。

越是渲染元宵节之夜的喜庆场景,越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烘托、渲染1. 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个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

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1)以物烘托人。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日暮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烘托出离愁别恨的悲凉气氛。

(2)以人烘托人。

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3)以物烘托物。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山林”之静。

又如“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2.渲染: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1)渲染的对象。

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

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

(3)渲染的原则。

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4)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

1.宝马雕车香满路。

【鉴赏】“香满路”有很强的表现力。

“香”字给读者很多的联想空间。

香,是什么样的香?不是花香,不是酒肉香或别的什么香,而是脂粉香。

香从何来?从“宝马雕车”来,固然可以想象车马的本身也会有香气散发,但最主要的是从车上的“人”的身上散发的。

从“香”字可以推知这“人”是女性,是贵族阶层的女性。

香味是由人的嗅觉感知的,这里说它“满路”,视觉触觉都可感知了,把抽象的香具象化了。

这当中,隐含着比喻,也运用了艺术通感。

“香满路”,还隐含夸张意味。

联系全篇的词意,回头品味,读者可以从夸张中感受到作者的贬意。

2.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鉴赏】“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

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鹧鸪天[常识·速览]][探背景《鹧鸪天》大约是在辛弃疾隐居瓢泉期间于庆元六年与友人唱和时所作,正如小序所言“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已将写作的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

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

“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慨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少年时事”,据《宋史·稼轩本传》当指青年时率山东义军投耿京部,后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等事。

[文本·精析]1.“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你还能举出几例吗?【答案】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表现了紧张而又惨烈的战斗情景。

所谓“互文”,就是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3)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 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无论在朝廷为官,还是不在朝廷做官,都一样忧国忧民。

(5)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王勃《滕王阁序》) 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

“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

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耿耿忠君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

3.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案】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片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片写老而获罪罢职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暮年之叹。

[名句·鉴赏]1.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鉴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

燕兵,指金兵。

“夜娖银胡革录”,夜里提着兵器追赶。

“汉箭”句,指义军用箭回射金人。

写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2.追往事,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鉴赏】“追往事,叹今吾”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

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

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

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常识·速览]]探背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提点刑狱时,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登临怀古。

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

所怀的“古”,实际是四十年前当朝的旧事。

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四十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文本·精析]1.前人评价这首词的手法是“借水怨山”,试加以评说词中的山和水这两个意象和情感。

【答案】上片寓情于景。

前两句以虚笔写“清水”,带出一个“泪”,表现山河破碎的憾恨,后两句写对故都的眺望,引出山的遮挡,表现对旧都故国的无限思念,在情感上是抑。

下片前两句借山说水,渗透出一股豪放之气,在情感上是扬;后两句又借眼前之景,一边是江,一边是山,渲染出内心深处的“愁”,又是抑。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现在常常被引用,说说这句在本词中的含意和现在引用的含意。

【答案】本词中的含意: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现在引用的含意: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发展,这表达了一种哲理。

[名句·鉴赏]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鉴赏】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

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

“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的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