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复习优秀课件
1、动词,译为到、往
2、代词,译为他
3、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代词,译为这样
5、代词,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助词,译为的
9、代词,译为我
12
●之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 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 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3 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 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 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 上矣。
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 这里”
(三)疑问副词\代词“哪里”“怎么”。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
10
(四)语气词。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
③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
(五)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 “……的样子”“……地”。
B E(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E助词,提前宾语)
14
之
公从之(《烛之武退秦师》) 代轶之狐,代词 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 代秦军,代词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指土地,代词 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代郑国,代词 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之同“有餍?”,满足
5
既东(在东边 )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 )
其西封,不阙(侵损,削减,使动用法)秦,将
焉(哪里 )取之?阙秦以利晋,惟(
)君句首图语(气词,表希望 )之。想”,反秦复伯考虑说(
),与郑人同“盟悦(”
)。使杞缔子结、盟约逢孙
、杨孙戍之,乃( )还。 就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的,结构助词 因人之力以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的,结构助词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宾语前置的标志 辍耕之垄上 《隆中对》 动词,往,到
15
延伸拓展
阅读《晏子谏杀烛邹》,完成文后问题。
景公好弋(yì,射鸟),使烛邹主鸟而亡 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 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 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 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 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 。公曰:“)以(拿 )烦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
鄙(以----为边邑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
以陪增(加
)邻?邻之取(独 )厚,君
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以(之为 )东道主,行
李(外交使节 )之往来,共同(“供”,供给 )其
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给予 )晋
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 )而夕
3、代词,可译为“哪里”
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7、代词,可译为他们 9
●焉
(一)用作兼词。“于之”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②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
(二)用作代词。“他”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
)使如烛果 之武见秦君,师(
)必军队退。”公从
之。辞( )推曰辞 :“臣之( 取)独 壮也,犹
( 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
( 同“矣)寡这人之过( )也过。错 然郑亡,子亦有
不利焉!”许之。
4
夜缒而( 表修饰 )出,见秦伯,曰:“秦、
晋围郑,郑既已(经 )知亡矣。若亡(使----灭亡
而且还依附楚国。
如若果亡使郑郑而国灭有亡益,于对君您,有敢什以么好烦处执,事那。就冒昧地
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了。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借乱助易了别整人,的不力武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代 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8
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①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石钟》)
11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 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 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 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6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假如没有
)夫人(那人 )之力不及此。因依(靠
)人之力而敝损(害 )之,不仁;失其
所与,不知同(“智” );以(用
)乱
易(替代 )整,不武。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还也。”亦去离(开 )之。
7
翻译句子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多放在不及物动词后面。
(三)用作动词,“去”13“往”“到”。
练习 下列红色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E.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知识复习
1
温故知新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__编_年__体____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 官___左__丘__明____所著。
与__公_羊__传_____、 _谷_梁__传_______合称 “春秋三传”。
2
六艺经传分别指 《诗》 、 《书》 、 《 礼》 、 《
易》 、 《乐》 、 《春秋》 《 礼》 、 《乐》 、 《射》 、 《
御》 、 《书》 、 《数》
3
解释画横线的字词 :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围攻 )郑,以(
)其因为无礼于( )晋对,且贰(
)从于属二楚主也。
晋军( )驻函扎陵,秦军(
)驻氾扎 南。
佚之狐言于( 对 )郑伯曰:“国危矣,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