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不同气质孩子分别怎教养前不久,德国汉堡大学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扎比内·梅尔巴迪博士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为如何教育不同性情、气质的孩子,提供了启迪。
(一)活泼型的孩子,不要过分溺爱。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活泼型的孩子,你就会发现他喜动厌静,生命力旺盛。
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呆在父母身旁,而是喜欢自己到处乱跑,结交一些同年龄的朋友,有时,还会捅出一些纰漏,干出一些让你想象不到的“坏事情”来。
对于特别活跃的孩子,你应该不时给他一点点小小的教训,使他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如果你过分地溺爱他,完全顺着他的性子来,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就有可能会目空一切,无所顾忌,不知天高地厚
(二)腼腆型的孩子,不要过于心急。
如果你有一个胆小羞怯的孩子,不要为他的不活跃过分心急。
因为他需要一定的时间或适宜的氛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
和其他孩子们在一起,开始时候他可能有点儿不合群,而一旦与别的小朋友“混熟”了以后,他们也会活跃起来。
原因在于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情温顺,“节奏”慢,若家长迫使他提前活跃起来,他们就会心里不踏实,感到信心不足,彷徨不前。
(三)乖巧型的孩子,不要过高提要求。
乖巧型的孩子整天不哭也不闹,心情几乎总是好的,好像是天天都生活在愉悦之中。
这种类型的孩子适应性特别强,他们不怕生人,但对陌生人的热情也不高。
因为这种孩子很少大声表示抗议,所以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往往对他们要求过高,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意志,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但这可能会导致一种不良的后果: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对自己缺乏自信心。
(四)问题型的孩子,不要过多责难。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问题型的孩子,常常让父母操透了心,这种孩子时常是睡醒后就哭闹,一天到晚很难安静下来。
他们对新的环境总不能很快地适应,一会儿又心血来潮,过度热情。
一会儿又心烦意乱,又哭又闹。
对于问题型的孩子,父母需要极大的耐心,不要对他给予过多的责难,更不能听之任之,要学会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他们感觉受到大人重视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
问题型的孩子,如果教育不当的话,则有可能在长大以后,放任自流,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