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语文教学中读写关系

谈语文教学中读写关系

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关系[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写作阅读是吸收,是学习,是知识的储备,有丰富的储备,才能把所思所悟所感写出来就是文章。

写作是知识的倾吐、是思想的表达、是对阅读素材的再创造,读与写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阅读能促进写作,写作能提高阅读的效能。

语文教学应当把读和写贯穿于始终。

把读与写恰当地有机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读书能够学到丰富知识,能够冶情操,开阔视野,拓展智慧,增强语言、思维、写作能力。

如果我们从小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面对作文一筹莫展的局面。

一个阅读量大、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作文时往往能够“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长期积累吸收、厚积薄发的结果。

读什么,怎样读,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我们提倡博览群书,但学生读什么不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教师要帮助学生精心选择和安排。

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是必读之物,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作科学的安排,先阅读容易接受的作品,以后逐步提高。

在学生的阅读中,教师对作品的关键点、要害处给学生以画龙点睛式的点拨,不必细讲,点到为止,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教师应恰到好处地点拨,对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生阅读时,教师要设法把作品的思想和意境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联系起来,在作品和学生之间构架桥梁,使书中的一景一物牵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产生共鸣。

并要注意用作品来启迪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悟性。

写读书笔记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形式,读了某篇作品,心中肯定有很多的感想,随时用概括、简练的话写出来,对作品中的华美词藻、优美片断摘录下来,经常诵读,时时品味,既丰富了词汇,又开阔了思路。

在阅读中往往和书中人物同乐同悲,产生似曾相识之感,生活中的记忆一起涌来,产生共鸣,这时灵感的火花在闪现,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念头和写作冲动。

这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这瞬间突发的奇思妙想,如果抓住这样难得的契机,快速下笔成文,往往能够一气呵成,言之有物,这种种感悟至深的片段,也许会成为你作品中的精彩篇章。

让学生写摹拟性、借鉴性作文,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可取方法。

在欣赏和阅读名家作品时,在汲取别人的精神财富时,对你是一种促进,你下笔写文章时,把所有的积累在重新组合筛选,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

历史上有很多借鉴作文的例子,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就是借鉴了宋无名氏的《如梦令》“依旧,依旧,人与绿俱瘦”。

象这样有创造性地摹拟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事例真不少,从摹拟、借鉴到独创,也是攀登写作之峰使自己文章提高的必由之路。

总之,读和写不能割裂开来,必须采取双轨运行制,在读中写,在写中读,做到读写并举,使学生全面受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既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当作语文教学两个重要分支,这固然有合理的一面。

但从形成语文知识整体的角度讲,也有其不尽科学的一面,比如这两个分支基本各行其道,或者有时若即若离,有时形合实离,阅读与写作能力也就不能很好转化,更不能有机融合,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迁移、应用乃至创造能力的形成。

本文试对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有机转化,有机融合,从而形成读写教学一体化策略作一次粗浅探讨。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写作能力实现读写教学的一体化,首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不能只从阅读理解的单一方面去思考问题,而是要把阅读课文作为写作的第一类文,从由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转化,由阅读理解向模仿应用转化的综合角度统筹安排。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遴选的阅读课文,可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且不说议论文的缜密构思和雄辨逻辑,记叙文的真切生动和形象感人,说明文的客观逼真和有条不紊,即或是其精彩的片段还是优美的语言,也无不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模仿写作的优秀本。

因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如只是停留在词语的理解、句意的把握、段落和篇章的归纳总结这样的层面,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品味和知性的赏析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积累知识,扩大视野,培养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仅是目的,决不是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其落点归宿应放在写作上。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转化直接的方法首先是模仿。

当然,我们所说的模仿,决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充分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和第二手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或者想象,在充分理解消化阅读课文或课外读物的写作构思规律或描写方法技巧之后的有机迁移应用。

特别是通过体味作品的情感涵和人文精神,引发学生的共鸣,形成自觉写作的在动力,进行主动性写作模仿。

例如,我们可以在充分吸收课文营养的基础上联想生活中所见所闻以及所最熟悉的生活原型,模仿《荷花淀》个性化的传神的对话描写,模仿《祝福》中精彩的肖像描写,模仿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探析论文摘要:新课标理论要求,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当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探求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同时也向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一、依托课本,圈点批注,实现“积累整合”圈点批注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

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写作的能力。

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

首先,教师以自己批注的《爱农》为示例,教会学生从最基础的字音,词语意思的标注开始,然后是段落大意的总结,文章中心的归纳,并及时的把相关的容写在相应的位置;接着,教师教会学生怎么精读课文,就是把你碰到的能够感动你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在旁边写出感动你的理由;最后,带领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进行个性化的批注。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们很快掌握了这种圈点批注法。

有时他们做课前批注,教师及时收上来阅读;有时他们做课上批注,然后教师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批注,在交流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谈自己批注的思考过程,再互评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样他们就从最初的字词积累达到最后的整合。

二、品读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感受鉴赏,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领悟品读古典诗词,能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思维厚度呢?笔者在经过对必修二的研读后,选用了了以下的读写结合方法:叶圣先生说“改写,各种形式的改写,各种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

”因为,现代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构造过程。

阅读者把文章的各种信息合在一起时,就形成“某种新思维”、“某种新东西”;当阅读者能够发表恰当的评价、建议、批评、创造时,这些“新东西”就产生了,阅读者就完全进入了阅读理解的新殿堂。

研讨、评论本来就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

针对比较难的诗歌,我们除了进行基本的讲解外,还要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帮助学生形成思维能力。

比如,笔者对《琵琶行》这节课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第一节课学生反复诵读感悟;第二节课教师以“演奏”与“感悟”两条交织的主线引领学生分析鉴赏,深刻的品味;第三节课,进行拓展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带领学生探讨古诗词中“月”这个意向的含义。

首先,学生找出《琵琶行》中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教师示鉴赏其中的一句,并归纳出鉴赏得步骤;接下来,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其他诗句的鉴赏,然后在小组进行交流,评选出最优秀的语段;最后,各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针对优缺点进行点评,形成最后的鉴赏文字,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其鉴赏文字如下:琵琶女年轻貌美时盛极一时,受到许多富家子弟的争捧,但时光总是想水一样飞快的流走,她自己放纵奢华,从不懂得什么是吝惜。

这里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月,主要指的是时光,岁月,这里就可以回答园园同学提出的问题。

月,主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和淇水汤汤中的淇水的用法一样,也是在写琵琶女命运的转折,同时为下文琵琶女诉说自己的身世做铺垫。

”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如果给想象插上翅膀,那么会风情万种。

比如:师生在学习《国殇》时,除通过诵读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还让他们展开想象,扩写古代战场的情景。

如一个学生这样写到:在一个残阳如血的旁晚,两军相遇,楚国将领大喊一声:“冲啊!”。

顿时,浩大的声势开展而来。

战场上金属碰撞时的清脆声、利器进入皮肉的声音和战士的怒吼声、嘶叫声夹杂在一起,成为这个血色黄昏的主旋律。

利箭如暴雨般飞奔而下,战士们不断被击中、倒下,可士兵们还奋力向前杀戮着。

很快,足下的土地就被染红,血流成河。

敌方士兵像饥饿的蝼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而楚国将士们依然在顽强抵抗着……三、以读促写,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体会应用拓展与发现创新“以读促写”即先进行阅读,然后进行相关的写作。

读,一般先自读、略读,要求学生自觉地掌握词语、文中各种知识、文章的思想容和写作特点等;并要求不研墨不读书,注意一边阅读,一边做出标记或简评。

自读课文之后,学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比如,笔者和学生在学习完《爱农》后,学生有感而发写的小作文《爱农,我想对你说》,感情十分真挚,“爱农,我想对你说,你的正直,你的善良,你的真诚让我感动;但你不觉得你不适应这个时代吗?虽然他黑暗,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采取其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们联合起来采取积极的方式,我想,天地会是另一个样子。

爱农,我那傻傻的纯真的爱农啊!你为那样的时代而死去,值得吗?”文学源于生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拓展参与语文学习的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

读写一体活动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课本是例子,课读写结合练习了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从而,也扩大了学生的课外读写结合,让读写结合能更充实、提高、升华。

语言是人自身功能的一部分,语言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大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笔者所探讨的读写结合课,正是从这点出发,让学生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中体验更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