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健康教育学是一门以健康相关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和艺术。
健康教育学研究范围:1.了解健康行为对健康状况的影响2.找出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3.探讨健康行为的干预成效健康教育是有计划地应用循证的教学原理与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技能的机会,帮助他们作出有益健康的决定和有效且成功地执行有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过程。
其核心是健康行为的养成。
健康教育的五个主要环节:1.教学者2.健康相关的信息3.教学活动4.学习者5.效果增权是指人们增强对决定他们生命事件掌控力的过程,即有能力对决定自身健康的问题作出明智的选择,即“自主自律健康行为”中的“自主”。
核心是:它不能够被给予,必须是自己获得。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支持健康促进的行动策略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2.营造支持性环境3.强化社区行动强化社区行动的核心是社区增权。
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第15页)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密不可分。
如上所说,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在概念上,健康促进包括了健康教育,而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策略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健康促进通过倡导、增强能力和协调,促使人们承担对健康所应负有的责任,推进有益于健康的公共政策改革和支持性环境的创建,推动有益于健康的社会行动的实施。
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促进战略思想为指导健康教育欲改善人们的行为需要得到环境和政策的支持。
一句话,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健康促进健康促进也不能没有健康教育。
第二章健康行为行为是指在内外环境刺激下有机体为适应环境所产生的反应,也是有机体为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
行为要素:1.行为主体——人。
2.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3.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4.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和所应用的工具5.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影响。
人类行为及特点:(一)人类行为的生物性和社会型1.人类行为的生物性(1)摄食行为(2)性行为(3)防御行为(4)好奇和追求刺激行为(5)睡眠(二)人类行为的目的性和适应性人生三个阶段:1.人生准备阶段从胎儿到青年期(18~20岁)。
2.人生保护阶段成年开始至老年之前,尤为中年人(35~60岁)为重点对象。
3.晚年生活质量阶段65岁以上老年人。
健康行为广义上是指人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
是带有明显理想色彩的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人类个体和(或)群体与周围环境互动后产生的行为反应,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行为。
促进健康的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促进健康的行为主要特点包括:1.有利性2.规律性3.和谐性4.一致性5.适宜性促进健康的行为可分为:1.日常健康行为2.避免环境危害行为3.戒除不良嗜好4.预警行为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危害健康的行为是指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的主要特点:1.危害性2.明显性和稳定性3.习得性危害健康的行为可分为:1.不良生活方式2.致病性行为模式3.不良疾病行为4.违规行为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需求是客观需要刺激在大脑中的主观反映,是被大脑意识到的需要。
人在需要和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动机。
认知过程的第一步是注意到传来的刺激、信号;第二步把传来的信号、刺激转化为某种信息,并进行解释;第三步采取适当的行为,对信息作出反应。
态度的功能可分为4种:1.认知功能2.适应功能3.表达评价功能4.自卫功能态度的改变可经历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化。
第四章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HBM),作为第一个最有名的,使用最为广泛的个体行为改变理论。
是以人们健康和疾病有关的信念为研究核心,试图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的心理模型。
其强调感知在健康行为形成和维护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基础和动机。
第二节健康信念模式的相关概念及框架发展:健康信念,行动线索,自我效能。
一,健康信念HBM的核心概念是感知,指对相关疾病的威胁和行为后果的感知。
HBM包括:感知到威胁,行为评价。
(一)感知到威胁,即对疾病威胁的感知,包括感知到易感性和感知到严重性。
1.感知到易感性:指行为者在对疾病的发病率,流行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对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或陷入某种疾病状态可能性的判断,其尺度取决于个人对健康和疾病的主观知觉。
所以如何使病人结合实际对疾病或危险因素的易感性作出正确判断,形成易感性的信念是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
2.感知到严重性,指行为者对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暴露于某种健康危险因素或对已患疾病不进行控制与治疗可导致后果的感知。
后果是生物学后果的判断和社会后果的判断。
(二)行为评价:指对采纳某种健康行为益处和障碍的感知,也就是对采纳或放在某种行为能带来的益处和障碍的主观判断.即对采纳健康行为利弊的比较与权衡。
包括感知到益处和感知到障碍。
二,行动线索行动线索也称为行动诱因或提示因素、是指激发或唤起行为者采取行动的“导火线”或“扳机”,是健康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
在罗森斯托克的原始模式中,它既可以是内在线索,也可以是外在线索。
即行动线索越多,权威性越大,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三,自我效能:是一个用来描述个人相信自已在某种行为问题上执行能力的术语。
第三节健康信念模式的实践与应用(一)优点1. 在过去几十年里,HBM因其结构简单化而使模型容易实施、应用和检验,为调查健康行为提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框架。
2.模式结构更清晰,充分考虑了社会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3.一般来说,模型的所有构成要素都可以被看为健康行为的独立预测指标,即通过态度和信念能较好地解释和预测健康相关行为。
4.随着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模型涉及的影响因素在不断细化,越来越适用于健康教育发展的实践需要。
5.实践中可根据行为者的健康信念高低来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避免了对所有行为者采取千篇一律的健康教育方式。
6.通过对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的评估,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从而取得行为者的配合,自觉地参与。
(二)缺点由于人本身就是社会人,其行为活动不仅受自身各种心理因素(感知、需要、动机等)的影响,还受社会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复杂的周围人群及当时情境压力的影响等,因此,HBM作为个体水平的行为改变理论模式本身就具有其局限性。
第五章阶段变化理论阶段变化理论属于(个体层面)的行为理论之一。
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了。
普罗查斯卡等人提到阶段变化理论的前提假设包括以下几点。
(了解)1.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理论可以解释整个行为变化的复杂性。
2.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此过程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阶段。
3.就变化而言,各个阶段都同时具有稳定和可变两种特质, 正如某些行为危险因素是相对稳定不易被改变的,而另一此危险因素则是容易被改变的。
4.面临危险的人群大部分没有为行为改变做好准备,也将不会通过传统的行为导向的行为改变项目产生有效的行动。
5.在特定阶段应该采用适当的改变策略,使行为改变的效能最大化。
阶段变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⒈变化阶段⒉变化过程⒊决策平衡⒋自我效能⑴变化阶段:按照时间顺序,行为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①无意向期:指人们在近期内并没有打算改变行为的时期。
(原因要知道)②意向期:指未来6个月内有改变行为的意向阶段。
(原因要知道)③准备期:指未来30天内打算或已经采取某些行为的变化。
(原因要知道)④行动期:指已经采取行动且在行为上呈现变化,但持续时间尚未超过6个月。
(原因要知道)⑤维持期:指改变原来行为采取新行为状态超过6个月。
(原因要知道)⑵变化过程:变化过程有10个过程,但只学4个。
①情感唤起:指知觉到如果采取合适的行为,可减少不良行为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
通过绝色扮演,影片观赏,悲痛的回忆,个人剖析,风险沟通,媒体宣传等各种方式,让人首先感受到不健康行为或危险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结果。
②自我再批评:指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对自己的健康风险和不良行为进行自我批评,意识到行为改变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评价。
③求助关系:指寻求社会支持网络以协助个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④刺激控制:指消除诱发危害健康行为的提示,增强有利健康行为的提醒。
所谓的刺激是指对于特定行为发生具有提示作用,或是引发个体采取行动的因素刺激控制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将对旧行为具有提示作用,或是引发个体采取行动的因素。
另一种是增多对新行为具有提示作用的事件或提供行动线索。
⑶决策平衡⑷自我效能:是反映一个人对自己执行新行为的信心,或者不会恢复旧行为的自信。
从信心个诱惑两个方面来测量。
第11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第一节格林模式简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需求评估的内容:㈠社会诊断:通常针对特定的社区,进行社会现况及社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这里的“社区”所涉及的人群范围既可以指居住在.同一个地域里共同生活的居民,也可以泛指更广义的社区,即一群具有相似特征或分享共同利益,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一群人。
㈡流行病学诊断:此阶段是从流行病学角度找出目标人群中最重要的健康问题。
流行病学诊断的目的是为了确立健康问题的优先顺序,需要了解目标人群的监测资料,包括期望寿命、事、患病率、死亡率等,然后参考社区目前拥有的资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选出最迫切需要又有出生解决的健康问题。
1. 流行病学诊断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确定哪些健康问题是该地区最严重的问题,哪些行为因武和环境因素引起这些健康问题;②该健康问题的受累人群,不同性别年龄种族职业间的流行特征是否相同,而其中哪- -类人群受影响最大;③该健康问题的地区分布特征,其涉及范围多大;④该建康问题的时间分布特征;⑤与该健康问题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是什么.其中什么因素影响最大、规针对哪类人群、解决什么问题、预期得到什么效益等。
流行病学诊断所需要的资料,可以是二手资料,如政府发布的卫生统计年鉴、卫生工作报告或社区现有的健康档案等;也可以且第一手资料,根据需要进行流行病学的现况调查。
㈢行为与环境诊断:1.行为诊断:主要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是从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评价②是从个人周围有影响力的人进行评价③是从大环境考虑。
⑴区分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⑵区分重要行为与不重要行为:发生频率和关联性有关。
⑶区分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形行为判断行为可变形高低的标准有:①文化关联程度②社会认可度③宗教与风俗④有成功的先例⑤行为发展阶段⑷确定优先干预行为㈣教育与与生态学诊断目的在探讨影响目标人群健康行为的因素,找出引发行为改变的动机,以及使新行为得以持续的因素,这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制定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