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室防水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下室防水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收稿日期〕 2004-02-17地下室防水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吴 飞 金 睿(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摘 要 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及工程实践经验阐述了地下室防水施工中应着重注意的问题,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在混凝土施工和重点部位处理方面主要应当采取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地下室 防水 施工 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 B50108-2001)对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做出了具体规定:地下工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并根据防水等级的要求采用防水砂浆、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塑料防水板、金属板等其他防水措施;地下工程的变形缝、后浇带、穿墙管(盒)、预埋件等细部构造,应加强防水措施。

规范根据地下防水工程的特点及环境要求,采用了“多道设防、刚柔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

因此,地下工程防水施工要保证质量和耐久性,应着重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混凝土施工对防水性能的影响,二是细部构造防水措施施工。

1 混凝土施工对防水性能的影响1.1 补偿收缩砼裂缝控制目前常规钢筋砼结构地下室,设计抗渗等级一般为S6,局部水池等可能达到S8。

相关强制性条文规定:防水砼结构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 ,并不得贯通;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

考虑到抗裂防渗的要求,常规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混凝土均掺加一定量的微膨胀剂。

有效地以自身适度膨胀抵消混凝土收缩裂缝;同时水泥水化物结晶体体积增大,将水泥石中的孔隙填充堵塞,减少孔隙率,而使抗渗性大为提高。

微膨胀剂的使用中应注意:微膨胀剂品种应按设计要求砼抗渗等级和限制膨胀率选择。

其最佳掺量,应经试配确定,不得简单采用图纸或说明书中的推荐掺量。

1.2 泵送技术措施考虑混凝土泵送施工要求,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配合比:除参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的技术参数之外,尚应考虑以下因素:1)确定适宜的砂率。

为获得良好的可泵性,要求较大的砂率,但不宜过大,以不超过45%为宜,以防混凝土强度和抗渗等级的降低。

2)碎石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 ,但要注意碎石最大粒径与混凝土输送管道内径之比,宜小于或等于1∶3;卵石则宜小于或等于1∶2.5,且通过0.315mm 筛孔的砂应不少于15%。

这样可以减小摩阻力,延长混凝土输送泵及输送管道的寿命。

3)宜掺入适量外加剂及粉细料。

掺入减水剂可减小新拌混凝土的泌水率,在不增加拌合用水量的条件下增大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加流动度,使石子在质量良好的水泥砂浆的包裹中沿输送管道前进,减小了摩阻力,从而获得较好的可泵性。

4)掺入减水剂和粉细料还可以降低水泥用量。

在不影响强度和抗渗性的前提下,降低水泥用量可以减少坍落度损失,有利于泵送施工;而且对泵送大体积混凝土来说,可以降低水泥水化热,减小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的温差,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2)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向混凝土泵车供料,保持泵车工作的连续性。

泵车受料斗后应有足够场地容纳两台搅拌车,以轮流向泵车供料;搅拌车输送混凝土的能力宜超出泵车排放能力的20%。

(3)水平输送管长度与垂直输送管长度之比不宜大于1∶3,否则会导致管道的弯曲部摩阻力增大,可泵性降低,形成堵塞。

输送管道应接直,转弯宜缓,管道接头应严密,不得漏浆。

施工时应防止管内混入空气,形成堵管。

(4)输送混凝土之前,应先压水洗管,再压送水泥砂浆,压送第一车混凝土时可增加水泥100kg ,为顺利泵送创造条件。

(5)加强坍落度的控制。

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20±20)mm ;入泵前坍落度损失值每小时不应大于30mm ,坍落度总损失值不应大于60mm 。

应在87技术方法GEOTECH NICA L E NG I NEERI NG WOR LD VO L.7 No.5搅拌站及现场设专人管理,测定坍落度,每工作班至少测两次,以解决坍落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

(6)夏季高温施工,应注意降低输送管道的温度,可以覆盖湿草袋并及时浇水,或包裹隔热材料,以防坍落度损失过大,影响泵送。

(7)加强对泵车及输送管道的巡回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缩短拆装管道的时间;设置备用泵车。

(8)泵送间歇时间可能超过45min,或混凝土产生离析时,应立即以压力水或其他方法将管道内残存的混凝土清除干净。

(9)应注意泵车、管道等机械设备的清洁、保养、维修和存放,以备方便使用。

1.3 混凝土养护混凝土的养护对其抗渗性能影响极大,特别是早期湿润养护更为重要,一般在混凝土进入终凝(浇筑后4~6h)即应覆盖,浇水湿润养护不少于14d。

因为在湿润条件下,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缓慢,不致形成早期失水,有利于水泥水化,特别是浇筑后的前14d,水泥硬化速度快,强度增长几乎可达28d标准强度的80%,由于水泥充分水化,其生成物将毛细孔堵塞,切断毛细通路,并使水泥石结晶致密,混凝土强度和抗渗性均能很快提高;14d以后,水泥水化速度逐渐变慢,强度增长亦趋缓慢,虽然继续养护依然有益,但对质量的影响不如早期大,所以应注意前14d的养护。

对于大体积防水混凝土应采取保温保湿养护、并控制内外温差,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应大于25℃,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的差值不应大于25℃。

2 重点部位防水施工2.1 施工缝处理大体积、大面积的混凝土一次浇筑完成有困难,须留设施工缝,分两次或多次浇筑完。

施工缝的存在,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导致渗水通道,所以注意对此进行防水处理。

施工缝分为水平施工缝和垂直施工缝两种,垂直施工缝一般在考虑施工流水时利用后浇带或变形缝,工程中多用水平施工缝。

水平施工缝一般留设在底板表面以上30cm和顶板底以下15~30cm的墙体上。

水平施工缝均为墙体施工缝,因有双排立筋和连接箍筋的影响,表面不可能平整光滑,凹突较大,所以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不推荐企口状和台阶状,只用平面的交接施工缝。

施工缝后浇混凝土之前,清理前期混凝土表面是非常重要的,因两次浇捣相差时间较长,在表面存留很多杂物和尘土细砂,清理不干净就成为隔离层,成为渗水通道。

清理时必须用水冲洗干净。

再铺30~50mm厚的1∶1水泥砂浆或者刷涂界面剂,然后及时浇筑混凝土。

2.2 后浇带处理后浇带一般是在结构高度变化较大部位,或建筑物平面尺寸较大情况下设置的。

可分为沉降型、伸缩型以及沉降伸缩型。

后浇带处的防水层不得断开,必须是一个整体,并采取设附加层和外贴止水带措施。

后浇带两侧底板(建筑)产生沉降差,后浇带下方防水层受拉伸或撕裂,为此,局部加厚垫层,并附加钢筋,沉降差可以使垫层产生斜坡,而不会断裂。

后浇带防水还可以采用超前止水方式,其做法是将底板局部加厚,加厚一般不超过25cm。

2.3 穿墙管、预埋件处理(1)穿墙管:给排水管、电缆管和供暖管道穿过地下室外墙,应做好防水处理。

地下室内墙上或地板上,埋置铁件用来固定、安装设备。

因埋入混凝土中,常发生沿埋件渗水现象。

穿墙管埋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埋,一种是加套管(图1)。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必须与墙外防水层相结合,严密封堵,不能与外墙防水层离开。

为了保证防水施工和管道的安装方便,穿墙管位置应离开内墙角或凸出部位25cm。

如果几根穿墙管并列,管与管之间间距应大于30cm。

数根穿墙管集中时,应设穿墙盒。

穿墙管的墙外部分和墙内部分,容易被触动,防水措施受冲撞导致漏水,所以墙外回填土时不得冲压或夯撞,应有保护措施,还应考虑建筑下沉时,不要因沉降而使管道受力弯曲。

直埋式穿墙管,施工方便,易做防水,但要考虑墙厚和管径,如果管径小于5cm,可以直埋,若大于5cm,应做套管。

套管上的止水环或直埋管上的止水环,实际是对管子起固定作用,使之牢固的嵌含在混凝土内,不因外力撞碰穿墙管而扰动。

所以止水环对于止水功能很小,使用环形钢筋或管周边焊接放射胡子筋,其功能与止水环相同。

套管两端的翼环应与套管焊接严密,还需做防腐处理。

使用遇水膨胀橡胶圈,管径宜小于5cm,胶97岩土工程界 第7卷 第5期技术方法图1 穿墙管示意示图圈应用胶粘剂满粘固定在管子上,并涂缓胀剂。

(2)预埋件:地下室内墙壁或底板上预埋铁件(图2)用吊挂或专用工具固定,预埋件往往与结构钢筋接触,导致水沿铁件渗入室内。

为此预留洞、槽均应作防水处理。

图2 地下室底板成墙体上预埋铁件示意图预埋件受外力作用较大,为防止扰动周围混凝土,破坏防水层,预埋件端至墙外表面厚度不得小于25cm 。

如达不到25cm 应局部加厚。

特殊工程须要做内防水,防水层一定与预埋件紧密结合,封闭严实。

3 渗漏水治理地下室渗漏水的产生,涉及设计、施工、材料、维护等多方面因素,严重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必须根据“堵排结合、因地制宜、刚柔相济、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治理。

3.1 渗漏部位的确定混凝土结构渗水一般在新旧混凝土交界处(如施工缝、后浇带等),不同材质接缝处,柱网中部墙板、底板等。

渗漏点大小一般有点、线、面三种,通常漏水量大的部位,可以直接找到,而渗水较慢或慢渗(湿渍)不易观察到出水点,可将漏水部位擦干,立即在漏水处薄薄地撒上一层干水泥,表面出现的湿点或湿线处就是漏水部位。

3.2 渗漏修补的方法目前较常用的堵漏方法有抹面和注浆两类,均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1)抹面堵漏法:渗漏严重时,首先应尽可能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至渗漏部位以下,当无法降低水位时,应先行引水泄压,再涂抹快凝止水材料,使面漏变成线漏、线漏变成点漏,最后将漏水点封堵,再进行大面积抹面。

渗漏不明显,有湿渍时,可采用速凝材料直接封堵,再进行防水砂浆抹面,或涂抹水泥基结晶型防水涂料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现地面普遍渗漏水、蜂窝麻面渗漏水等由于混凝土质量较差而产生的现象的时候,应先对结构强度进行鉴定,确认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修补。

(2)注浆堵漏法:注浆堵漏是处理地下室渗漏水的有效方法。

目前采用的注浆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类和化学类两种。

水泥注浆材料施工方便、成本低、强度高,但其颗粒的大小不适用于微小裂隙的注浆,同时其凝固时间较长,因此也不适用于流动水条件下的堵漏;化学注浆材料可注性较好,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胶凝时间,因此适用于有动水压的微小孔隙及裂缝的注浆施工。

4 结 语地下工程防水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应加以重点控制的问题,这不仅反映在验收阶段,对于长期的耐久性也是需要重视的。

通过对于结构质量、细部构造以及渗漏综合治理,防水工程的质量将会得到有效的保障。

第一作者通讯地址:杭州市文三路20号建工大厦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邮编:3100128技术方法GEOTECH NICA L E NG I NEERI NG WOR LD VO L.7 No.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