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生态型课堂”

构建“生态型课堂”

构建“生态型课堂”
——与新课程同行
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孙琦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这就要求语文课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信息的捕捉和把握,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

在互动生成的过程中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活生生的、自然的“生态型课堂”。

一、打破常规的教学格局。

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完全受制于教师的“教”,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

只有实行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格局,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激活和发挥。

例如,在上《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说明文时,我就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组织起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

首先,教师让学生充分自读,并尽力记住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

然后通过“绘画比赛”、“判断正误”、“记忆搜索”等环节,指导学生体会写法,正确理解有关知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整堂课上始终处于投入的、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中,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了提高。

二、拓展教学的空间。

长久以来,教室似乎是语文课堂教学唯一的场所。

语文教学不知不觉与大自然、与社会生活隔开,远离了语言和思维的源头。

其实,学生学习语文的背景十分广阔,学习资源十分丰富。

当我们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几十平方米的教室,来到广阔的天地里,学生会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许多美好印象。

这样开放式地储存信息,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中的樟树下学习。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树下读课文,观察茂盛的枝叶,拉起手感受一下粗壮的树干,还
可畅谈这树给大家带来的欢乐。

这样学生就在有形、有情的生活情景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去互联网上去搜寻所需要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又一条自主学习的途径。

三、尝试生动的实践活动。

从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组织起新鲜有趣的实践活动,有利于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创造的潜力、动力充分加以发掘。

例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就可以创设一个“切苹果”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把它一切为二,想怎么切就怎么切;然后交流切苹果的情况。

结果,有“纵切”的,是因为看到爸爸妈妈经常这样切;有“横切”的,经提示,还发现了横切面中间的“五角星”;甚至还有“斜切”的,说里面还藏着一个“三角形”。

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切苹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了。

在此基础上,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课文。

由于经历了一个发现的过程,有了与课文情境相似的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什么是循规蹈矩”、“什么是创造力”等问题,理解起来也就轻而易举了。

四、沟通课内与课外。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还可以成为沟通课内和课外的桥梁。

如在上补充教材《第一次汇款》时,我就设计了“学写汇款单”这一实践活动。

课前,学生通过自购汇款单,认识了什么是“汇款单”;课上,结合阅读课文,学习填写汇款单;课后,鼓励学生用汇款的方式,将自己积攒的零用钱寄给本校对口支援的希望小学,并写上有创意的附言。

在整个一体化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以主体性、自主性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把问的权力交给了学生,把思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了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了学生。

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