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姓介绍

孟姓介绍

相传,黄帝发明了衣帽,教人们建造房屋,制造车船、弓箭,他的妻子螺祖发明了养蚕技术,其史官仓颉造字,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容成作历,从而开始产生天文、历法等。他能“以玉为兵”,开采荆山(今河南灵宝)之铜炼鼎,以作为国家的象征。鼎炼成时,黄帝乘龙升天,群臣牵衣不舍,追至桥山而去。人们只得葬其衣冠、弓箭为墓,其地就在今天的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
孟氏家族出于姬姓鲁国,而鲁国的始祖便是周初大名鼎鼎的周公:
在商末周初的社会剧烈变动中,周公是一位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周文王去世后,他辅佐武王,在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武王死后,他又辅佐成王,为稳定和巩固周朝的统治可谓呕心呖血。正由于他对西周王朝的卓越贡献,他得以受封,拥有今山东西部、南部乃至江苏北部的地区,建立了鲁国,以辅佐周室。鲁国成为当时诸侯国中的重要封国,备受列国尊重。在这片土地上,周公的后代繁衍生息,孟氏家庭就是其中的一支。
弃从小就喜欢玩种植麻、菽之类的游戏,长大后居然成为种庄稼的能手,善于“相地之宜”,知道什么样的土质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庄稼。当地的人们纷纷向他学习,促进了农业的进步。帝尧听说后,提拔他做了农师,管理农业,天下得其利。舜时,他被封于邰,号为“后稷”,别姓姬氏。
弃的后代子孙历代为夏朝的农官,其官职名称都称后稷。最后一任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帘立,时值夏代末年,政局不稳,不得不放弃了“后稷”的农官职位,跑到了“戎狄之间”。后来,经过数代的努力与迁徙,终于在岐山之下寻找到了适宜于周人发展的土地。在这里,他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建设起了一个有较大实力的邦国。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周公临危不乱,他做了一番“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的耐心细致的解释和说服工作,以示自己对周王室的赤胆忠心,终于感动了成王和王室重臣,得到了他们的信任,稳定了内部团结。与此同时,周公还亲率大军讨伐叛乱,消灭了以武庚为首的殷商贵族的叛乱势力,诛灭了武庚和管、蔡叛乱集团以后,又继续向东征伐,经过三个年头的苦战,最后铲除了参与叛乱的东方部落。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酒店乡-孟五楼孟新庄孟暗楼黄坝几乎全部姓孟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新集镇-马杨村-前后孟罗阳村-孟家圩孜大半姓孟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白庙镇-孟楼-孟小庄几乎全部姓孟
河南省பைடு நூலகம்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桐树王-大孟村几乎全部姓孟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鲁河乡-前南孟村几乎全部姓孟
孟姓不论发祥地是山东,还是河南,均出自周文王之后,因此说,所有孟氏族人从根源上讲都是同宗共祖,为周文王之后裔。
孟姓分布
大体分布:全球各地
山东、山西、河南居多,江西、河北、甘肃、山西、浙江、福建海外等均有定居者。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和繁衍。从东汉开始,孟氏出现于其他地区,如东汉孟光为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附近)人,孟他为扶风人,孟尝为上虞(今属浙江)人;三国时的孟宗为江夏(治今湖北鄂城)人,孟获为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北凉有孟氏,为武威(今属甘肃)人;唐代孟浩然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孟郊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利贞为华阴(今属陕西)人,孟涫为郴州(今湖南郴县)人;五代后晋孟宾于为连州(今四川筠连县)人,后周孟贯为建安(今属福建)人。从以上可见,隋唐以前孟氏在中国的分布已经相当广泛了。
五代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孟氏的居处又新增了许多地方。
相关名人:孟子
山东省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孟子故里。孟庙,孟府,孟林所在地。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孟家村,该村人几乎全姓孟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单城镇—魏六村,该村80%以上姓孟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孟海镇—孟海村,该村人几乎全姓孟
据说,黄帝有子25人,其中有14人得姬、酉、祁、己、膝、蚜、任、荀、僖、姑、儇、衣共12姓。玄嚣是黄帝正妃嫘祖所生,与黄帝同为姬姓。玄嚣有子娇极,娇极有子高辛,他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喾。
随着黄帝部落的壮大,他的一些近亲部落开始向四方拓展,开辟新的天地,而姬姓的周族是留守在祖先发祥地的一支部落。传说,帝喾元妃有邰氏女姜螈,在野外踩了巨人足迹而怀孕,生下了一个男孩,她以为不祥,就把孩子丢弃了。但结果出现了许多怪异的现象,马、牛自觉地躲避而不去踩他,飞鸟用自己的翅膀温暖他。姜螈以为他有神灵保佑,便把他抱回抚养长大。因为当初曾经想抛弃他,就给他取名为“弃”。他就是周人传说中的第一位著名的祖先。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裴村店乡-孟楼村几乎全性孟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孟寨镇-孟寨村几乎全部姓孟
河北省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平阳镇-铁岭村几乎全部姓孟
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东卓宿镇-陈家庄村几乎全部姓孟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孟托村几乎全姓孟
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刘石岗乡-孟石岗村几乎全部姓孟
山东省-莱芜市-羊里镇-孟家洼村,几乎全都姓孟
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前孙镇—楼子庄村一半姓孟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十里望镇—孟楼村99%姓孟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潘店镇—孟庄村99.5%姓孟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刘桥乡—小孟村100%姓孟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刘桥乡—大孟村70%姓孟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城角孟,该村人全姓孟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营丘镇—董孟村,多半姓孟
山西省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李家庄村一多半姓孟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阳白村,几乎全部姓孟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胡峪乡--胡峪村,一半多姓孟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北街村,几乎全都姓孟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南安镇--孟家庄村,几乎全都姓孟
湖南省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胜丰村,该村人全姓孟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大福镇-孟家村,石桥村,几乎全都姓孟
江苏省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栖山镇--后孟村,几乎全都姓孟
江苏省--邳州市--邹庄镇--孟庄村,几乎全都姓孟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欢墩镇--石沟埃村,几乎全都姓孟
安徽省
周公名旦,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早年的周公就以仁、孝闻名,后来,他随武王伐纣,功勋卓著,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王朝又新建,政局不稳,面临严峻的考验,周公毅然摄政,成为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周公摄政之初,兢兢业业。在周朝新建、殷遗势力蠢蠢欲动、而周成王年龄较小、还不足以控制天下局面的特殊背景下,周公为稳定人心,安抚内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也引起了周王室贵族的疑惧,他们认为周公将对成王不利,有取代成王的企图。而以纣子武庚为核心的殷商残余势力则趁机连通反周力量商奄、薄姑以及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起兵叛乱。
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汶上镇—巩庄村,该村人几乎全姓孟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北孟村,该村人全姓孟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城关镇—孟家山头村,该村几乎全部姓孟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联城乡—高鲁庄村,%99姓孟(只有王、孔两家异姓,孔孟又同属一家)
山东省—巨野县—田庄镇—丁官屯
山东省—莱芜市—羊里镇-孟中荣村,几乎全都姓孟
庆父以后世系如下:
孟穆伯—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孟孝伯—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
其中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三代是春秋时孟氏家族中最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为孟氏家族的建立、巩固和振兴做出了很大贡献。孟文子庆父之孙,他处事谨慎小心,《国语·鲁语》载,鲁文公曾想迁孟文子之宅,被孟文子婉言拒绝了,时人称其善守祖业。
孟文子时,庆父之后离开公开始受封得氏,别立一族,成为鲁国的世家大族——孟氏家族。孟献子历仕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在鲁国的内政、外交中都有出色表现,襄公初年还曾一度执掌鲁政;孟献子以俭朴闻名于当时,而且还知人善任,求贤若渴,开后世养士之先例。
由于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三代人的努力及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此时孟氏家族势力大振,鲁公赏赐成作为孟氏的世袭封邑。到孟武伯时,孟氏开始走向衰落。虽然孟武伯也以尚武著称,但却为人傲慢无礼,他为相时,不能很好地处理鲁国与邻国的关系,与鲁公、以及孟氏家族内部的关系也都变得相当紧张。孟武伯之后,孟氏家族的有关记载便逐渐从文献中消失。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西孟楼,该村人全姓孟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牛角店镇--孟庄村,该村人全姓孟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阚家镇-东桥子村,多半姓孟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都昌街办—孟洼村,多半姓孟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乔官镇—孟家淳于村,99%姓孟(只有田、郝、李三家是异姓,但郝家的排辈是按照孟家排辈起名)
孟姓的始祖为鲁庄公的庶兄庆父共仲。鲁国为公元前11世纪周(姬姓)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建都曲阜(今山东境内)。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庆父派人杀死子般。闵公继位二年,庆父又派人谋杀闵公,欲自立,使鲁国大乱。故有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后庆父出走莒国(今山东莒县)。鲁季友(庆父之弟,此时为鲁相)用贿赂求莒国送归庆父。庆父在回国途中自缢。庆父死后,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禄位。古时兄弟姐妹中居长的称作“孟”。庆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孙就称孟孙氏。`后孟孙氏的后代因避讳庆父弑君之罪,便称为孟氏。
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取得了成地。孟氏由于失去了在鲁国的根据地,孟氏后人迫于形势,只得散居各地。邹国的孟轲即其后代。孟轲是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氏族人以其为本族的荣耀,遂尊奉孟轲为本姓始祖,是为山东孟姓。
二、亦出自姬姓
春秋时,卫国(周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因病不得继位,其孙驱,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以公孟为氏,或以孟为氏,是为河南孟氏。
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洛邑(洛阳),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
鲁国实行典型的西周宗法制度,鲁君由嫡长子世袭继承,他的诸弟被分封为卿大夫,分别都有自己的土地、封邑和家族武装,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卿大夫在自己的采邑内,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长子为卿大夫,其余诸弟则为士。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了鲁国内部各个家族的势力发展不平衡。公室和卿大夫、卿大夫和卿大夫之间争权夺利、谋取地位的矛盾日益尖锐。孝公以后,经惠公、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后,“三桓”长期把持鲁国的朝政。“三桓”是指庆父之后孟孙氏、叔牙之后叔孙氏和季友之后季孙氏,庆父、叔牙、季友都是桓公之子,庄公之弟,所以,三家后裔统称为“三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