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课后习题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
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
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
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3.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
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
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
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第一,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第二,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5、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型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推动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
6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
(3)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7.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8、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做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u。
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9.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0.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1)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