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探究与反思

初中地理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探究与反思

初中地理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探究与反思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促进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巩固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环节。

有效布置作业,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勤学苦练、努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本文结合个人实践,从形式、内容等方面探讨新课标下高中地理作业的布置。

一、初中地理作业布置现状
1、从形式上来看,初中地理作业形式单一,基本上是跟着中考题的模式走,目前已基本演化成较固定的以选择题、读图分析题为主的书面习题式作业。

这种传统的作业形成,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从内容上来看,初中地理作业多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记忆和机械性理解,作业内容远离生活实际,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
好的培养。

3、从完成方式上来看,独立完成的作业多,合作互动的作业少。

传统的教学要求是学生独立完成各种问题,以适应独立考试的需要,但学生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往往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抄袭来应付,起不到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作用。

二、新课程标准下,有效布置作业的发展方向
“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

课堂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多样化的课外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的重要生活时空。

作业既是学生满足需要、创新知识、展示自我、升华自我,又是教师了解、调控教与学、师生互动生成的一种重要途径。

作业应当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

”作业已成为记录学生成长的重要材料,反映了学生的成长经历、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新课程标准下,有效布置作业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形式多样化
由于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学科特点,布置形式多样的地理作业。

如让学生阅读《中国地理全知道》、《世界地理全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等课外书籍,使地理与历史等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做一些地理实验,参与一些社会调查等。

另外,由地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知识信息的载体、解决地理问题的桥梁与拐杖。

为了让地理知识在地图上舞蹈,教师可以结合地理这一学科特点,给学生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如:在讲到某一区域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画出该区域的轮廓图;在学习自然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不同自然带的景观图等,这样有利于再现知识、活化知识,不断提升空间思维层次。

2、内容生活化、社会化
“生活即教育”,地理内容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在学习中应侧重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如认识生活环境、适应生活环境、保持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环境等方面;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的地理知识,要善于与地理课本知识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的作业就不能仅仅封闭在课本内,而应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最鲜活的信息充实、补充教材提供的知识,让作业成为联结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如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本市土地利用状况及功能分区。

在地理作业的布置上,要让作业内容来源于生活,完成后又可以服务于生活。

此外,地理作业布置还必须体现时代性,要关注实事、关注社会。

一方面,要反映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如人类对太阳系外行星及人类对地球外文明的探索、全球气候变化及后果、生物入侵及对策、可持续发展等;另一方面,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如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城市化与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和谐社会与节约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等。

社会热点问题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既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又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如在讲时差时,我们可以用奥运会或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这些材料来设置问题;在讲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可以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等材料来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做作业时,看中国,
看世界,关注社会新动向,不仅利用作业让学生理解知识,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3、思维个性化
目前,我们的学生都是九零后,他们爱用个性涂抹生活。

传统的作业布置下去,学生在完成过程和得出结论方面都不能体现他们思维的个性。

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给他们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让他们在完成过程中,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作业完成后,也可以展示出他们在除地理以外其他方面的才华和天赋。

4、方式合作化
新课程改革明确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地理新课程知识的形成性、建构性特点,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

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会不相同,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可以整合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既反思自我,也反思他人的观点和看法,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个人实践
为了让地理作业布置更为有效,本人进行了几次尝试,具体实践如下:
实践一:在一章内容结束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出一份本章的综合试卷,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出几道题目,并能详细分析讲解自己所出题
目的答案,亲自书写自己所出的题目。

教师选择部分题目,扫描原版,做成PPT幻灯片,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完成,如遇到大多数同学都拿不准的题目,则请出题人来作详细讲解。

这个作业的完成效果能够体现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我们不能低估孩子们看到自己出的题目被老师认可时内心涌起的骄傲和喜悦所带
来的无形力量。

看到自己出的题目被展示在幻灯片上,不是给予他视觉享受,而是激励他继续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给大家作讲解的时候,出题人更是透彻地掌握了课本知识。

实践二:让学生们认真看《新闻联播》,并找出其中与最近所学地理知识相关的新闻,在第二天讲授新课前,请几位学生分析自己所选新闻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新闻与作业联系起来,体现了地理作业布置的生活化、社会化。

学生们打破课本的束缚,又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学生们会选择不同的新闻,或者选择相同的新闻与不同的地理知识相联系,这又体现了他们思维上的差异与个性。

实践三:让学生阅读《地理故事》,并在课前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个地理故事,与其他同学分享。

小故事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增添了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以小故事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四、效果与反思
通过实践与探索,本人在作业布置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学生变压力为动力,作业减轻了大家的心理负担,增强了学习兴趣;变低
效为高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不仅能从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来提高自己,并进行大胆有益的尝试。

实践中也有不少问题值得反思与改进:
1、设置作业的前提必须有一定的准备工作,这就对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全面把握教材,熟练驾驭教材,全面了解学生。

2、从作业设计、检查到评价,教师的工作量有较大的增加。

如何使作业布置在更加有效的同时,操作起来也更简便易行,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实践对少数学习懒散、思想麻痹的学生推动作用不大。

对这些学生群体的关注,也应值得探索与研究。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当以科学性作为前提,以系统性作为目的,以创新性作为宗旨,设计出新颖有趣的作业,还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作业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