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云子曰】《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
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
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著作。
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兄弟,我見這會稽城市中的人,有穿着那寬衫大袖的喬文假醋,詩云子曰,可不知他讀書也不曾。
”鲁迅《伪自由书·赌咒》:“‘天诛地灭,男盗女娼’--是中国人赌咒的经典,几乎像诗云子曰一样。
”刘绍棠《蒲柳人家》二:“老秀才又酸气冲天,开口诗云子曰,闭口之乎者也。
”《汉语大词典》11-1432【子曰詩云】泛指儒家典籍或形容儒生文人引经据典,迂腐不通时务。
子,孔夫子;诗,《诗经》。
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恁那之乎者也都休論,使不着調子曰弄詩云,待做惜花人。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八》:“闻所未闻的外国人到了;交手几回,渐知道‘子曰诗云’似乎无用,于是乎要维新。
”方志敏《私塾》:“平日子曰诗云,胡谈乱说,所以人替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假斯文。
”《汉语大词典》4-1663【詩中有畫】谓诗作工于描绘景物,读之如置身图画之中。
宋苏轼《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詰(王維)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镜花缘》第九十回:“道姑道:‘鬭草蜂聲鬧。
’春輝道:‘昨日我們在百藥圃摘花折草,引的那些蜂蝶滿園飛舞,真是蝶亂蜂狂。
今觀此句,古人所謂‘詩中有畫’果真不錯。
’”《汉语大词典》11-143 4【詩朋酒友】作诗饮酒的朋友。
明冯惟敏《粉蝶儿·李争冬有犯》套曲:“但有個詩朋酒友共開尊,少不得倚玉偎香珠翠擁。
”亦作“詩朋酒侣”。
明刘兑《娇红记》:“詩朋酒侣,向此地遊嬉。
”明徐复祚《投梭记·叙饮》:“到處詩朋酒侣。
”11-1465【詩庭之訓】指父训。
宋韩琦《献所业上两府启》:“矧惟越在穉年,奄丁先罰,闕漸詩庭之訓,居罹罄寶之貧。
”参见“詩禮之訓”。
《汉语大词典》11-1476【詩酒風流】作诗饮酒。
古人以此为风流韵事,故称。
金元好问《鹧鸪天》词:“身外虚名一羽輕,封侯何必勝躬耕。
田園活計渾閑在,詩酒風流屬老成。
”清孔尚任《<桃花扇>本末》:“蓋主人乃高陽相公之文孫,詩酒風流,今時王謝也。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我兩個便‘退避三舍’,搬到那三間南倒座去同住,盡着你在這屋裏嘲風弄月,詩酒風流,我兩個絶不敢來過問。
”《汉语大词典》11-1487【詩家三昧】作诗的诀窍。
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
”钱仲联校注:“三昧,《大智度論》:‘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又:‘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此用以指詩家悟入之境地。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六:“余嘗觀荆浩論山水,而悟詩家三昧,曰遠人無目,遠水無波,遠山無皴。
”《汉语大词典》11-1488【詩書發冢】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语本《庄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
”郭象注:“詩禮者,先王之陳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爲姦,則迹不足恃也。
”成玄英疏:“是以田恒資仁義以竊齊,儒生誦詩禮以發冢,由是觀之,聖迹不足賴。
”宋姜夔《越九歌·旌忠·中管商调》:“詩書發冢兮嗟彼傖父,父老死兮後生莫知其故。
”亦作“詩書發塚”。
清高珩《<聊斋志异>序》:“如讀南子之見,則以爲淫辟皆可以周旋;泥佛肸之往,則以爲叛逆不妨共事;不止詩書發塚,《周官》資篡而已。
”《汉语大词典》11-1489【詩情畫意】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宋周密《清平乐·横玉亭秋倚》词:“詩情畫意,只在闌干外,雨露天低生爽氣,一片吴山越水。
”清黄钧宰《金壺逸墨·晚学斋诗词》:“詩情畫意正清絶,我來深巷無喧嘩。
”沈从文《新景与旧谊·新湘行记》:“那个隐在丛树后的小小村落,充满诗情画意。
《汉语大词典》11-14910【畫意詩情】富有诗画的意境、情趣。
朱自清《<燕知草>序》:“杭州是历史上的名都,西湖更为古今中外所称道;画意诗情,差不多俯拾即是。
”参见“詩情畫意”。
《汉语大词典》7-137811【詩腸鼓吹】喻激发诗人创作欲望的音乐。
唐冯贽《云仙杂记·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戴顒春擕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黄鸝聲,此俗耳鍼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汉语大词典》11-15112【詩壇祭酒】喻指诗界中资望和成就最高的人。
《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這杜少卿先生是此間詩壇祭酒。
”《汉语大词典》11-15413【詩禮人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好個葉太太,到底是詩禮人家出身,知道規矩禮法。
”巴金《秋》三:“‘你看,全是这样的子弟,所谓诗礼人家、书香人家还有什么希望?’琴感慨地说。
”亦作“詩禮之家”。
明郎瑛《七修类稿·义理二·荒亲》:“多爲惜財之小,而忘大義,奈何詩禮之家亦如是耶?”《汉语大词典》11-15514【詩禮之訓】《论语·季氏》:“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詩》乎?’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
’鯉退而學《禮》。
”后以“詩禮之訓”谓子承父教。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父母》:“子承父教,云詩禮之訓。
”《汉语大词典》11-155 15【詩禮傳家】谓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元柯丹丘《荆钗记·会讲》:“詩禮傳家忝儒裔,先君不幸早傾逝。
”茅盾《子夜》八:“你,冯大爷,是有面子的地主,诗礼传家,怎么听了老何的一篇混账话,就居然中心摇摇起来了呢?”《汉语大词典》11-15516【詩題紅葉】犹言红叶题诗。
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等他詩題紅葉,白了少年頭。
”参见“紅葉題詩”。
《汉语大词典》11-155 17【紅葉題詩】1. 唐代红叶题诗、结成良缘的故事较多,情节略同而人事各异:宣宗时,舍人卢渥偶临御沟,得一红叶,上题绝句云:“流水何太急,深宫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归藏于箱。
后来宫中放出宫女择配,不意归卢者竟是题叶之人。
见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十。
2. 唐代红叶题诗、结成良缘的故事较多,情节略同而人事各异:僖宗时,宫女韩氏以红叶题诗,自御沟流出,为于祐所得。
祐亦题一叶,投沟上流,亦为韩氏所得。
不久,宫中放宫女三千人,祐适娶韩氏。
成礼日,各取红叶相示,方知红叶是良媒。
见宋刘斧《青琐高议·流红记》。
3. 唐代红叶题诗、结成良缘的故事较多,情节略同而人事各异:玄宗时顾况于苑中流水上得一大梧叶,上题诗云:“一入深宫裏,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
”况亦于叶上题诗和之。
见唐孟棨《本事诗》。
4. 唐代红叶题诗、结成良缘的故事较多,情节略同而人事各异:德宗时贾全虚于御沟见一花流至,旁连数叶,上题诗句。
全虚悲想其人,为之流泪。
事闻于德宗,知为王才人养女凤儿所题,因以凤儿赐全虚。
见宋王銍《补侍儿小名录》。
元人杂剧如白樸《韩翠苹御水流红叶》、李文蔚《金水题红怨》皆演此故事。
后以“紅葉題詩”为托物传情之典。
宋张孝祥《满江红》词:“紅葉題詩誰與寄,青樓薄倖空遺迹。
”《汉语大词典》11-15518【一言詩】古诗中的一字句。
清顾炎武《日知录·一言》:“《緇衣》三章,章四句,非也。
‘敝’字一句,‘還’字一句,若曰‘敝予’、‘還予’,則言之不順矣。
何必一言之不可爲詩也。
”清赵翼《陔馀丛考·一二言诗》:“今按古詩亦有一言者,顧寧人謂《緇衣》章‘敝’字爲句,‘還’字爲句,又《吴志》歷陽山石文:‘楚’,九州渚;吴,九州都。
‘楚’字‘吴’字各爲句,此一言詩也。
”《汉语大词典》1-3919【二言詩】指两字一韵的诗。
清赵翼《陔餘丛考·一二言诗》:“《吴越春秋·黄竹之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則竟以兩字相叶矣。
《輟耕録》載虞伯生《咏蜀漢事》曰,‘鸞輿三顧茅盧。
漢祚難扶,日暮桑榆。
深渡南瀘,長驅西蜀,力拒東吴。
美呼,周瑜妙術;悲夫,關羽云殂。
天數盈虚,造物乘除。
問汝何如,早賦歸歟’,此又通首皆兩字一韻,更前人所未有也。
中州韻,入聲似平聲,故‘蜀’‘術’等字,皆與‘魚’‘虞’相叶。
古來通首二言詩,惟此一首。
”《汉语大词典》1-12520【二韻詩】即绝句。
近体诗首句可不用韵,即使入韵,古人亦不算在韵《宋史·方技传下·贺兰棲真》:“﹝贺兰棲真﹞数之内,故称绝句为“二韻詩”。
既至,真宗作二韻詩賜之,號宗玄大師。
”《汉语大词典》1-140 21【七言詩】诗体的一种。
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如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等。
七言诗之始,或说出于《诗》、《骚》,或说起于汉《柏梁台》诗,说法不一,近人多以为起于汉魏。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子猷詣謝公,謝曰:‘云何七言詩?’子猷承問答曰:‘昂昂若千里之駒,汎汎若水中之鳧。
’”刘孝标注:“《東方朔傳》曰:漢武帝在柏梁臺上,使群臣作七言詩。
七言詩自此始也。
”郭沫若《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比如七言诗,刚才说正式出现于曹丕的诗中,其实并不是曹丕或其他什么诗人创造出来的,最初是出现在民谣中……所以七言诗是从民间来的。
”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七言》。
《汉语大词典》1-15522【三五七言詩】诗体的一种。
一首中杂用三、五、七言为句。
始创于唐李白《三五七言》诗:“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爲情。
”杨齐贤题解:“古無此體,自太白始。
”《汉语大词典》1-18123【三言詩】旧诗体的一种。
以三字为句,故名。
清赵翼《陔馀丛考·三言诗》:“三言詩,《金玉詩話》謂起於高貴鄉公。
然漢《安世房中歌》‘豐草葽’及‘雷震震’二章,《郊祀歌》之‘練時日’、‘太乙貺’、‘天馬徠’等章,已創其體,則不始於魏末矣。
劉勰又引《喜起歌》爲三言之首,而謂詩之有三、五言,多成於西漢,蓋《國風》:‘山有榛’、‘隰有苓’,《周頌》:‘綏萬邦’、‘屢豐年’之類。
古詩中原有此句法,特漢初以之爲全篇,遂成此三言之一體耳。
”《汉语大词典》1-20324【三家詩】指鲁、齐、韩三家所传之《诗》。
《史记·儒林列传》以鲁人申培为《鲁诗》初祖,齐人辕固为《齐诗》初祖,燕人韩婴为《韩诗》初祖。
三家在西汉时,并立学官,而鲁学最盛。
其后《齐诗》亡于三国魏时,《鲁诗》亡于西晋,南宋以后,《韩诗》亦亡,仅存《外传》。
清王先谦有《诗三家义集疏》,可参阅。
《汉语大词典》1-22625【三舍人詩】指唐之令狐楚、王涯、张仲素三人的诗集。
三人同为中书舍人,故称。
明杨慎《升庵诗话·令狐楚<塞上曲>》:“令狐楚與王涯、張仲素同時爲中書省舍人,其詩長於絶句,號‘三舍人詩’,同爲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