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
(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
1力是什么
课题引入
多媒体展示: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几千年的登月梦想。
玉兔的月球车。
火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方向的变化都用到了哪些基本的力学知识?
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一节力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小组完成1.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小球;
2.请说出每种方法中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动起来?
请学生演示?
接下来请学生看看大屏幕并讨论?并回答?
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生给力下个定义,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板书)符号 F
请学生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生力的作用设计到几个物体?请学生回答?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2. 力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静止的小球运动(静止到运动),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完成。
请小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
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
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动动脑筋:用力捏矿泉水瓶,我们看到瓶子形状发生变化。
用力捏玻璃瓶,玻璃
瓶发生形变吗?
请学生回答?
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大屏幕进行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
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
请学生回答?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设计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一节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节力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主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来讲述力。
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6.1 力
力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用字母F表示。
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能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他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C、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B、没有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D、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是施力物体,也同时是受力物体
2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车B.在盘山公路上减速运动的小车
C.腾空而起的火箭 D.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3、用脚踢足球,球飞走了是由于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的作用力使足球的_____________结果,脚感到痛是_________对_________的作用的效果。
以上事实说明力的产生离不开__________,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
4、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A、一个巴掌力太小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C、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D、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5、在湖中划船,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水对船桨的作用力
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桨的作用力
D、人直接对船的作用力
5、刮大风时小树被风吹弯了腰,落叶吹得漫天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使小树发生了,使落叶的发生了改变
6、拉弓射箭时人用力拉弓使弓的,当弓把箭射出的时候弓对箭施加得力使箭的。
人拉弓的力和弓把箭射出的力是相互作用力么?为什么?
7、力是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___________ 的;每一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_____________,力的作用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8、电灯用电线吊在房顶,电灯受到拉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A、天花板
B、电线
C、电灯
D、地球
第一节力
反思
本节课,由于把“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变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同时在课堂中增设了许多学生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主体参与意识强,在基础知识和能力上都获得了双丰收,课堂效果明显,课堂获得了成功。
由此可见,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课堂获得成功的关键
第一节力
课标分析: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
在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