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管理 陈晓萍 第二章 笔记

跨文化管理 陈晓萍 第二章 笔记

第二章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
P27区分文化差异方法和纬度,指导我们理解、解释、预测特定群体文化行为。

2.1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
《价值取向的变奏》提出六大问题:
(1)对人性的看法;
(2)人们对自身和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关系的看法;
(4)人的活动导向;
(5)人的空间观念;
(6)人的时间观念。

2.2文化维度理论(郝夫斯特)
P34《文化的后果》提出四个维度:
(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
郝夫斯特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为“人们关心群体成员和群体目标(集体主义)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的程度(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目标、个人独立,而集体主义文化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不可分割的联系。

(2) 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

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层级分明,权力距离大;接受程度低的国家和民族,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力距离就小。

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和决策的民主化已成为西方国家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向,东方国家如果要学习,恐怕会经历长期的挣扎,因为这样的管理实践与东方社会高权力距离的文化土壤不算最弥合。

(3) 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
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人们忍受模糊(低不确定性规避)或者感到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威胁(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程度。

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的人们敢于冒险,对未来充满信心;而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的人则相反。

在这个维度上,郝夫斯特混淆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导致其研究结果模棱两可,有多种解释。

平均而言,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敢冒风险的程度无显著差异,但冒险领域不同。

比较而言,中国学生在经济领域中比美国学生更敢冒险,而美国学生在社会领域中比中国学生更敢冒险,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差异。

这个研究表明,在讨论不确定性规避这个概念时,一定得区分具体的领域,以及其他的边界条件,而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4) 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
这个维度指的是人们强调自信、竞争、物质主义(事业成功导向)还是强调人际关系和他人利益(生活质量导向)的程度。

(5) 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着眼于现在还是放眼于未来)。

新维度《文化与组织》提出
这个维度是指一个文化对传统的重视程度。

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都属于长期导向,重视传统,且有凡事都想到未来的倾向,而非只想当前,做一锤子买卖。

长期和短期导向文化中人们行动的切入点的不同。

长期导向的人的行为习惯,从边缘切入,全部情况了解清楚之后,再进入中星点, 谈“正事”短期导向的人喜欢从中星点“正事”开始谈起,如果成功,再拓展关系,了解其他方面的情况。

2.3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蔡安迪斯)
P43《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郝夫斯特认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是同一维度上的两极,一种文化如果在个体主义上得分高,就意味着在集体主义上得分低,反之亦然。

一种文化不可能既强调个体主义又强调集体主义。

蔡安迪斯完全不同意郝夫斯特的观点。

他认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不是一个维度的概念,也不是两个维度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综合体(cultural syndrome),包括许多方面。

此外,蔡安迪斯将这个概念降到个体层面,用它来描述个体的文化导向而非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导向。

蔡安迪斯提出5 个定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特征:
(1) 个体对自我的定义;
(2) 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的相对重要性;
P51美国学者厄雷(Earley,1989,1993,1994)的一系列实验都显示,当让集体主义者共同对某一工作负责时,他们的工作表现比让他们对个体负责要好。

相反,个体主义者的工作表现在用个体负责制时最好。

同时,以群体方式做培训能大大地影响集体主义者的自我效能感,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群体层面的线索。

而个体主义者的自我有效能感则更多地受到以个体为单位的培训,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体层面的东西。

这些结果表明,对集体主义者来说群体培训效果更好,而个体培训对个体主义导向的人效果更佳。

(3) 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时的相对重要性;
集体主义社会中的人常常不知不觉成为社会规范或社会流行的牺牲品。

P53这种完全不顾个人的特点、职业的特点,一窝蜂追赶所谓“潮流”的现象在中国这个集体主义社会表现的是再鲜明,再戏剧化不过了。

如果个人的态度、兴趣和价值观为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由于这些因素是相对守恒的,变化十分缓慢,在群体层次上就难以出现行为变化极端的现象;而如果社会规范为个体行动的主要驱动因素,那么,在社会意识形态变化无定的国家,社会规范不断改变,潮流不断变化,就会观察到整个社会变化无常的行为趋势,这是集体主义社会的力量,用得好,会引导整个社会向正确的未来发展;用得不好,则很容易把整个社会引向深渊。

因为社会规范成为个体的主要行为动因,集体主义社会中的人往往就会产生对个体行为做外归因的倾向,与个体主义者相反。

这就为个人做坏事提供了外在借口,而不需自责。

(4) 完成任务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
梁觉教授与庞麦克教授发现,香港学生比美国学生更倾向于用“平等原则”(即群体成员平均分配群体所得)而非用“公平原则”(即用多劳多得的准则分配群体所得)作为群体分配制度,认为“平等原则”更利于维持群体内部的和谐关系。

(5) 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程度。

内外群体区分:个体主义社会不强调内外之分,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集体主义社会对内外群体严格区分,内外有别。

P57从众行为;对内群体偏向性;个人隐私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新进展:水平―垂直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水平个体主义指的是该文化中的个体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是否比别人得到的更多,并不追求自己高于别人;(不比较)
垂直个体主义者不仅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且要求自己好过他人。

(比较)
水平集体主义则指该文化中的个体追求内群体利益的最大化,但并不太关心自己的群体是否高过其他群体;
垂直集体主义者既关心内群体利益的最大化,还追求自己的群体好过他人的群体。

垂直个体主义上得分越高的学生,作利己选择的可能性越大;而那些在水平集体主义上得分越高的学生恰恰相反,他们做利己选择的可能性越小。

2.4文化架构理论(强皮纳斯)
P63《文化踏浪》国家与民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7 大维度上:
(1)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
普遍主义者强调用法律和规章指导行为,而且这些指导原则不应因人而异。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普遍主义者的响亮口号。

此外,普遍主义者认为对所有事务都应采取客观的态度,而且世界上只存在一个真理,只存在一种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反,特殊主义者却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用同一杆秤同一尺度去解决不同情况下的问题,而应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另外,特殊主义者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世间没有绝对真理,也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方法,而是有多条路可走,殊途同归。

(2)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3) 中性―情绪化;
这个维度主要指人际交往中情绪外露的程度。

情绪表露含蓄微弱的文化被称为中性文化,而情绪表露鲜明夸张的文化被称为情绪文化。

(4) 关系特定―关系散漫;
P73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科特卢温(Kurt Lewin)的圆圈拓扑理论。

《拓扑心理学的原理》提出了两类交往方式,一类被称为U 类方式(即关系特定类型),另一类被称为G 类方式(即关系弥散类型)。

P78特定关系导向社会企业管理:
首先要为员工制定明确的目标。

其次,目标实现了就应该有报酬,所以得制定清晰的报酬与目标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三,对所有的工作都应有清晰的、确的和详尽的指令,倘若含糊,员工会不知所措。

第四,管理一定是对事不对人,清楚地将对个人的评价和对业绩的评价彼此分离。

第五,工作中人与人的关系比较清淡,只专注工作,个人性格特征应该不影响工作中的合作。

(5) 注重个人成就―注重社会等级;
注重个人成就的文化是指在这种文化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他人对该人的评价是按照其最近取得的成就和业绩记录进行的。

注重社会等级的文化则意味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的评价是由该人的出生、血缘关系、性别或年龄决定的,或者是由该人的人际关系和教育背景决定的。

(6) 长期―短期导向;
(7) 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