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学案
友情提示: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他的睿智与勇气冒险巧劝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故事中蕴涵者一个深刻的哲理。

请你认真读读,细细体味体味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品味蝉、螳螂、黄雀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培养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从少年的优秀品质中得到教益,从吴王身上吸取教训。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一、预习检测:
1、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吗?(提示:请同学们找出螳螂捕蝉故事本身的内容描写并试着讲讲)
二、学习“螳螂捕蝉”及其寓意
1、思考: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2、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3、“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哪些神态、动作描写体现它们“一心”?品味它们的心理活动。

4、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重点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
三、合作探究——感悟少年的巧谏
1、默读课文第2——8自然段,思考: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却听了少年的话了呢?(用心读读文章,挖掘少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感受少年英雄的高贵品质。

挖掘少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感受少年英雄的高贵品质。

在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

)(1)、小组讨论交流
(2)、品读课文体会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少年的计谋巧妙。

2、练习分角色读。

3、展示交流:
(四)、总结提升,畅谈收获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说一说吧。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螳螂捕蝉》教案
一、教材背景、课题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10课《螳螂捕蝉》
二、设计理念
1、凸现学生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3、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其综合。

4、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设计思路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分角色对话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品味蝉、螳螂、黄雀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培养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从少年的优秀品质中得到教益,从吴王身上吸取教训。

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引说成语,导入学习
1、学生比赛说成语
2、齐读课题:螳螂捕蝉
(二)、复述故事,领悟道理
1、听写几组词语(写好)一组一组的读,而且每组词语只读一遍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教师:同学们听写得真认真,再奖励你们一组: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
2、出示词语,学生自己订正。

3、你们能根据这些词,结合插图讲故事吗?
4、指名讲故事:讲故事要做到说清楚,讲生动。

(说清)
5、我们所讲的故事就是——(引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课文的9——11节,请同学们再细细的读一读。

6、那么,究竟这个故事蕴藏着怎样的道理呢?(指名说)
7、出示9——11自然段,在“它们……祸患呢!”下出现下划线。

齐读这句话。

8、出示:
此刻的吴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9、是啊,正是因为少年的那番话,才使吴王悟出了如此重要的道理,实际上,这个道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借鉴的。

10、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三)、探究研讨,评析少年形象
1、过渡:少年讲的这个故事打消了吳王攻楚的想法,客观上起到了保卫了国家的作用,使国家免遭战争之苦。

这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用心挖掘少年的所思所想所作,体会少年英雄的高贵品质。

友情提醒:真得读读课文的2——11自然段,细细地品位文中描写少年的词句,划出词语进行圈点批注:我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少年?小组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想到学习少年的哪些优秀品质?
2、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评析,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少年?
师顺势点拨少年的区青年与大臣们劝的不同之处。

4.指导朗读。

这段对话,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学生自由练读。


5、分角色朗读。

6、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也要向这位少年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四)、总结提升,畅谈收获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说一说吧。

2、老师再送你们两句话:出示学生齐读
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走路向前看,做事往后想。

板书设计:10、螳螂捕蝉
少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巧劝
大臣吴王伐楚诸侯在后直劝
《螳螂捕蝉》巩固案
1、拓展阅读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是根据一篇文言文改编而成的。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的片段: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这段文言文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课文的9——11节,请同学们把文言文和和我们的白话文对照起来读一读。

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成语积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八字成语?
3、小练笔
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请你以吴王的口气为他设计一个讲话稿,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