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省湘东五校高三联考)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
高考命题多侧重对小农经济的耕作模式、特点、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复习备考时,需要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一、全面理解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2.小农经济的地位
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3.小农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下,农民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了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消极影响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多种史观看待古代中国经济
1.以文明史观把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特点
(1)从制作材料上看
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
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
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
经历了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变化。
2.以生态史观看农耕文明时代的环境问题
(1)古代中国重农抑商,长期对土地过度开发,带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气候恶化等环境问题。
(2)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建造宫殿、陵墓、寺院,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3)在“人定胜天”的理念下,大面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产生了一定的后患。
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
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
这些规定
A.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
C.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下图是四川汉墓出土的画像石拓片(用长柄镰进行收割)。
该图片可以说明东汉
A.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C.传统农耕技术的发展 D.雇工和奴婢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史料出处类别
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记》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遣使者振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
地结三年假田与贫民,贷种、食《汉书•宣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
初元元年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汉书•元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康熙三十七年江南海州等九州县水灾发常平仓谷谷
康熙四十二年山东济南水灾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钱、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整理材料二对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
……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
公家之积,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见得糠秕。
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摘自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并说明国家农贷不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
状态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2.C【答案】本题考查东汉农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历史图片的能力。
题中汉墓出土的画像石拓片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已经开始使用长柄镰进行收割,但没有反映出商业政策、家庭生产和使用奴婢的情况,排除A、B、D三项。
使用长柄镰收割属于农耕技术的一个方面,故答案为C项。
3.【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
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
(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
第(3)问,由材料“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可概括为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可概括为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