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频道纪录片《华尔街》第八集
明暗创新
自金融业诞生那一天起,金融创新就与它为伴,并备受争议。
2003年12月29日,受疯牛病影响,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活牛期货价格继续下跌。
2009年9月,金融危机发生一年之后,与华尔街咫尺之遥的佩思大学礼堂,一场重要的论坛正在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政府官员、学者和银行家。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金融危机与金融衍生品的关系。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认为,由金融创新创造的金融衍生品就是这场危机的元凶。
有人甚至怀疑金融创新本身的意义。
信贷消费
在美国,早在19世纪中期,就发生了一场重大的金融创新,这就是信贷消费的出现。
19世纪中期,美国流行储蓄文化,现金消费是美国中上层市民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赊账和借钱消费都被看作有违常理,许多商家更是担心贫困的消费者会借钱不还。
借钱消费无法在一个农业大国里传播开来,即便在大城市也是阻力重重。
创建于1858年的梅西百货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店之一。
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梅西百货是现金消费模式的代表,它的目标客户是高收入家庭。
当时的梅西百货从来不接受消费者的赊账,并以此为荣。
在梅西倡导的现金消费模式流行于美国之际,另一种消费理念悄然诞生,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美国普通家庭接受。
创造这种新消费理念的是缝纫机厂商——胜家公司。
电动缝纫机的出现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看作是工业化的标志之一。
然而,在19世纪中叶,缝纫机价格昂贵,一台缝纫机售价大约一百美元,1851年,美国家庭年平均收入是500美元,缝纫机算是巨额投资了。
购买一台缝纫机就可能让一个普通家庭背上沉重的债务。
1856年,胜家的合伙人——律师克拉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允许美国妇女租用机器,用低廉的租金来抵扣高额的货款。
这种方式在当时被称为‚租购‛,实际上就是分期付款。
克拉克先后设计了首付、周付和月付几种模式,妇女们可以每周支付一美元。
人们接受了‚租购‛这一新的消费方式,因为他们发现,正如胜家所宣传的那样,‚租购‛让他们既买得起缝纫机,又不会让家庭陷入债务危机。
‚租购‛这一新型销售模式使胜家缝纫机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竞争对手们纷纷模仿胜家的‚租购‛模式。
胜家创造的消费模式就是信贷消费。
然而,这样的消费方式被大多数美国人接受还是80年以后的事情。
梅西仍然固守现金消费,直到1929年‚大萧条‛的来临。
‚大萧条‛的第一年,梅西艰难地度过了。
到了第二年,‚大萧条‛结束的迹象迟迟没有出现,梅西当时的大股东之一史密斯
巧妙地对消费者说:‚我们还是欢迎借债消费的。
‛媒体很快把他的话当成重大新闻登上了第二天的报纸头条。
梅西也加入了信贷消费行列,这在当时被看作是经济萧条的重要佐证。
梅西惊喜地发现,虽然身处经济萧条,但大多数人都能及时还上贷款,而信贷消费可以扩大消费人群。
大萧条后,梅西再也没有回到现金消费的老路,信贷消费成了美国消费的主流形式,而信贷消费也成为金融业的一个重要产品。
信贷消费被推广到各种商品与服务的销售。
汽车分期付款、住房抵押贷款等各种信贷消费应运而生。
2010年,不包含住房抵押贷款在内,美国的信贷消费总额达到了2.4万亿美元。
如今,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是由居民消费创造的。
正是有了信贷消费,消费对美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才开始显现出来。
期货交易
早期金融创新,人们创造出了信贷消费。
与此同时,在纽约的股票交易所、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等地,金融创新的其他产品被不断地开发出来。
在美国金融中心中,芝加哥的金融创新能力足以与纽约抗衡。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创造的金融衍生品为全球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工具,这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自豪地宣称:‚在这里,我们管理全球的风险‛。
牛曾是这个城市的图腾,今天芝加哥的街头,也随处可见牛
的影子,这里是美国著名篮球队——芝加哥公牛队的诞生地。
1890年,芝加哥联合牲畜屠宰场雇用了大约两万名工人,每年屠宰牲畜900万头,全美国82%的肉制品是这里生产的。
农牧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牲畜的价格受自然因素影响波动很大。
芝加哥联合牲畜屠宰场的业务如此庞大,牲畜价格的细小波动都会对它的利润产生巨大的影响。
怎么消除未来的价格波动对利润的影响呢?芝加哥联合牲畜屠宰场想出的办法就是,在牲畜未出栏前,就与牲畜养殖方约定未来牲畜的价格。
这样,待牲畜出栏销售时,不管牲畜市场价如何,双方都要按约定价格交易。
这就是期货交易。
期货是关于一个产品未来价格的合同,黄油、牛肉、猪肉都可以。
1840年前后,芝加哥已成为农牧产品交易中心。
德国移民雷曼兄弟这时在芝加哥开始从事农产品期货交易与经纪业务,并创建了日后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
1848年,82位商人在芝加哥创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期货交易所。
在随后的100多年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期货交易中心——芝加哥商品交易集团。
2008年,芝加哥商品交易集团每天的合约量约1000万笔,全年达到33亿笔。
同时,它也涵盖了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包括利率衍生品、股票衍生品、外汇衍生品,各种能源、农业、
金属等商品衍生品。
当然,如果金融衍生产品使用不当,或者被滥用,它反而会放大风险,并造成灾难性后果。
硬币的两面
在一些人眼里,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品是刺激经济发展的天使;在另一些人看来,它们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魔鬼。
2008年金融危机源于次级房贷,正是次级房贷帮助无数美国人圆了他们的住房梦。
1938年,罗斯福政府成立了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即‚房利美‛。
房利美的宗旨是鼓励美国民间金融机构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抵押贷款。
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美国商业银行将发放出去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变成房贷证券,然后出售。
这就是房贷证券化。
华尔街投资银行所罗门公司的刘易斯〃拉尼尔利开发出了第一份房贷证券,此后,房贷证券化成为了华尔街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与利润来源之一。
房贷证券化让美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本来需要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全部收回的住房抵押贷款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迅速变现,一次性全部收回。
银行将房贷证券卖给投资者后,万一贷款人还不了债,也与银行毫无关系了,因为风险完全由购买房贷证券的投资者承担。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贷款人能按时偿还贷款,他们将能获得可
观的回报。
但如果贷款人无力偿还,那么投资者损失惨重。
然而,谁会将这个过程告诉投资者呢?
2002年,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再次降低门槛,开始向次级房贷打开了大门。
银行把住房抵押贷款发放给信用不佳,但有一定还款能力的人,这样的贷款被称为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而次级抵押贷款也随即被银行与其他的抵押贷款一并打包出售。
这就如同果农出售苹果。
果农将苹果园内的苹果分为优质、一般与劣质苹果三等,出售给批发商。
而劣质苹果又经过包装,在市场上出售。
普通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买到手的苹果其实是劣质苹果。
这就是房贷证券化的风险。
次级房贷的出现让更多的人加入了购买房产的队伍。
银行等金融机构则竞相降低贷款条件,以吸引客户来申请贷款。
即便是没有任何收入,没有家庭资产的人也可以申请到住房抵押贷款。
从1994年到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900多万个美国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美国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0平方米。
在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功于房贷证券化与次级房贷这两大金融创新。
斯托克顿小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从最初1.8万人口的小镇迅速膨胀为20万人的中等城市,零门槛贷款让更多的人不断涌入。
这场房贷的盛宴与房地产的泡沫没有能够永远持续下去。
2006年,随着美联储连续加息,房贷利率不断提高,很多人无力偿还房贷。
这导致房贷证券价格暴跌。
2008年9月14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因投资房贷证券蒙受巨大损失,宣告破产,从而引发了一场全球金融危机。
斯托克顿小镇就吸纳了过多没有还款能力的人,有不少居民搬离了这个曾经让他们无比喜欢的小镇。
也许今天许多人还在责怪政府为什么放弃对次级贷款的监管,任其泛滥?为什么美联储连续降息,促使人们疯狂贷款?为什么没有人审查不合格贷款的风险?为什么没有人对无数的金融衍生品负管理责任?但质疑的声音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正是金融创新让无数人圆了住房梦,只是监管的缺失让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创新和风险永远都是相伴而生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美国证监会资深政策顾问布克斯泰伯曾经深深被金融创新所吸引,2007年,他出了一本书,反思华尔街的金融创新,书名就叫《我们自己创造的魔鬼》。
‚写书的原因是我觉得贷款问题、金融创新问题与经济危机密切相关,而且人们也应该理解这些。
现在是结构性改善金融系统的大好机会。
奥巴马总统的幕僚长伊曼纽尔曾引述过一句话,‘危机不是用来浪费的’。
‛布克斯泰伯说。
2008年,一次金融创新导致了一场金融危机,但这并不会让华尔街在金融创新的道路上止步,在资本市场里,金融创新依旧,风险也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