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南丝竹》单元PPT

《江南丝竹》单元PPT


三、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形式,曲式结构
2、曲式结构 (2)江南丝竹在曲式结构上具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基本曲调的变奏,如《中花六》、《慢六板》; 第二类: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式结构,如《老三六》;
第三类:多曲牌联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行街》。
三、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形式,曲式结构
2、曲式结构 (3)结构特点
一、江南丝竹的起源与形成
• 欣赏
《 快乐歌》
二、江南丝竹传入与发展
江南丝竹作为江南水乡灿烂文化的音乐表现形式,泛指流行于江、 浙、沪地区的丝竹音乐,主要用二胡、琵琶、扬琴、笛、箫、笙以及 鼓、板、铃等乐器进行演奏,广泛传播于烟雨迷蒙的长江三角洲城乡 各地。
二、江南丝竹传入与发展
观点一: 观点二:
三、白鹤江南丝竹“五进” 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白鹤江南丝竹“五进”,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3、进军营。 江南丝竹随同戏曲艺术队深入到武警消防中队演出,受到欢迎。“春雷同乐社”等丝 竹队还参与新兵入伍欢送活动,消防安全宣传车巡演街头等。 4、进企业。 把江南丝竹这一民间特色文化艺术跟企业新文化有机融合,丰富企业职工的文化生活 ,陶冶精神情操。
④举办江南丝竹艺术节
三、白鹤江南丝竹“五进”
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白鹤江南丝竹“五进”,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1、进村入户。 不仅走进本地农家,而且进周边外省市进行贺兴演奏,每年演奏场次达一、二百场之 多,观赏者三至五万人次。 2、进社区。 区、镇社区举行相关文艺活动,江南丝竹常常应邀而演。白鹤丝竹曾参加市、区有关 比赛活动而获奖。
逐渐形成:
20世纪初期,上海以其长三角之首的特殊地理位臵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
怀,逐渐成为丝竹精英荟萃的音乐文化中心。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众多丝
竹演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庞大的丝竹音乐爱好者 队伍,涌现一批又一批杰出的音乐人才名家。通过广大丝竹演奏者对乐曲的
不断精雕细琢和相互切磋,逐渐形成了著名丝竹“八大曲”。
江南丝竹从其诞生之日起,是一种人们自娱自乐,单纯休闲消遣的活 动,演奏者都是业余、临时聚合的,,有着一定程度的民俗功能,其活动 的空间(舞台、场地)较小,听众也不多,无需较为响亮、具有震撼力的 声音。
二、音乐特征
2、旋律形态的“密”及其文化内涵 (1)江南丝竹音乐普遍地运用了支声性复调织体,这种支声性复调织 体遵循“嵌挡让路”、“填充”、“分离”等原则,使各个声部之间 形成“相嵌”、“互补”的旋律效果,且乐曲中十六分音符就要占到 全曲的90%以上,听赏其演奏音响时,就会产生紧凑连贯、甚至密不透 风的旋律效果。
10多支广为流传江南丝竹班社遍布白鹤,
活跃在整个白鹤地区以及毗邻区县乡镇。
二、逐步形成培训传承机
逐步形成培训、传承的机制
①拜师学艺
②父子之间单传
二、逐步形成培训传承机
逐步引成培训、传承的机制
③举办培训班及组织江南丝竹协会“沙龙”,开展江南丝竹传承活动。
二、逐步形成培训传承机
逐步引成培训、传承的机制
(1)江南丝竹的流传与江南礼俗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一是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二是丝竹与婚丧礼俗; 三是宗教祭祀中的“庙会”、“道场”等;
三、近现代江南丝竹的流传
(2)江南丝竹的形成与发展同它特定的历史条件、地理与人文环境, 以及海派音乐博采众长的特点息息相关。
丝竹音乐与江、浙、沪一带的说唱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江南丝竹乐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该地域各类歌曲的影响; 江南丝竹音乐与学堂乐歌有着密切联系,往往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 •
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 农村丝竹乐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二、音乐特征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长江三角地区的一种合奏器乐形式,在音乐形态 方面有着鲜明的特征:
一是音响形态上的“细”; 二是旋律形态上的“密”; 三是节奏形态上的“稳”;
二、音乐特征
1、音响形态的“细”及其文化内涵 (1)常用乐器的音响效和功能: “细”。所谓“细”,是指音量较 小,音质轻柔。
江南丝竹与江南一带民间器乐音乐在演奏技法还和曲目等方面出现更多的融合现象;
丝竹还与道教音乐相互渗透; 茶馆是丝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想场所。
思考
1、“江南丝竹”这一称谓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被用来特指 ( )的丝 竹音乐。 A、广东、广西地区 B、安徽、苏南地区
C、苏南、浙北地区 D、江浙、上海地区
2、明朝嘉靖年间,以( )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对乐曲伴奏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 这可能就是江南丝竹的前身。
A、金祖礼 B、周国祥 C、徐中仪 D、魏良辅
3、以下活动中不是用江南丝竹伴奏的是( )。 A、传统节日B、婚丧礼俗C、宗教祭祀D、新店开张
思考
是非题: 1、在民族乐坛上,江南丝竹具有典雅、柔美、清丽、细腻的艺术风格,具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 )
笛子

二、音乐特征
1、音响形态的“细”及其文化内涵 (2)音响形态的“细”与江南特定环境间的关系
音响形态的“细”是与江南景致、文物和音乐功能的特征有着直接的 联系,体现了江南的自然景致和文物工艺细巧、清秀、精致、人口稠密, 物产丰饶的特征。
二、音乐特征
1、音响形态的“细”及其文化内涵 (3)音响形态的“细”与音乐功能模式间的关系
• 西元村的“靔骐同乐社”(1945年);
• 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吴赵村的“春雷同乐社”; • 杜村、胥沟村的“胥沟丝竹班”;
• 金顶村的陆项丝竹班。
一、巩固壮大江南丝竹队伍
发展巩固江南丝竹队伍
70年代后期,白鹤镇成立白鹤丝竹总 团,1979年成立以白鹤镇沪剧同乐队为基 础的“白鹤文化中心江南丝竹队”。 改革开放,春回大地,江南丝竹特色 文艺在白鹤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至今有
三、白鹤江南丝竹“五进” 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白鹤江南丝竹“五进”,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5、进学校。 江南丝竹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丰富校园师生的文化生 活。有的老师也利用假日业余时间参与江南丝竹的相关活动。学校把丝竹艺术列入校本拓 展型课程与学生的兴趣小组活动内容。
思考
1、2007年9月,白鹤镇成立( )。由白鹤镇副镇长顾桂芳任名誉会长,陈永道任会长。 A、江南丝竹艺术会 B、江南丝竹推进会 C、江南丝竹沙龙 D、江南丝竹研究会
二、音乐特征
2、旋律形态的“密”及其文化内涵 (2)旋律形态的“密”也与江南的自然、人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自 然而言,江南气候温润,物种繁多,造就了人的高密度的生存环境和 生存状态,在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进行中,一旦在其旋律进行中出现 疏放之处,就立刻会由其他人(乐器、声部)将别的旋律“嵌”入进去, 将其“填”满,使之变“密”。可见,这种音乐旋律上的“密”,反 映的正是江南人充实、富足的生存状况和勤勉、旺盛的生命活力。
三、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形式,曲式结构
2、曲式结构 (1)大曲与散曲
大曲即纯器乐曲,有标题和曲谱,以笛 散曲活泼、流畅。 子、笙、二胡、琵琶、杨琴、阮为主奏乐器。 散曲有:《一点金》、《麒骡狮》、 大曲有:《行街》、《三六》、《中花 《龙虎斗》、《望妆台》、《快六板》、 六》、《慢三六》、《欢乐》、《四合如 《倒快六》等。散曲适合于走队演奏,乐队 意》、《云庆》著名的八大名曲。大曲适合 排列是,双笛在前,笙、二胡、板胡、中胡、 于坐堂演奏,演奏时加入扬琴、大提琴,单 星、板居中,琵琶、阮随后。 笛演奏,使乐曲更为悦耳动听。坐堂演奏常 常加入演唱,伴奏演唱配合默契。
二、音乐特征
3、节奏形态的“稳”及其文化内涵
(1)音乐速度“稳”
(2)音乐节奏“稳”
(3)江南的景、物、人、情决定了音乐节奏的“稳”和“匀”
三、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形式,曲式结构
1、乐队组合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灵活,一般以丝乐 器和竹乐器为主,配有打击乐器,如鼓、 板木鱼和铃等。可根据不同乐曲表演的需 要和客观条件,小可仅用一丝一竹两件乐 器,如二胡和笛子组成乐队。大的乐队可 有十数人组成,主要乐器为笛、笙、箫、 二胡、琵琶、扬琴、阮、板、铃、木鱼。 演奏形式分“坐奏”和“立奏”。
2、茶馆是丝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想场所。 ( )
问答题:
1、江南丝竹的流传与江南礼俗的关系?
2、江南丝竹的发展与其他戏曲、音乐的关系?
第二章
• • • •
江南丝竹简介 音乐特征 乐队组合、曲式结构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
江南丝竹的艺术特征
一、江南丝竹简介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一带的器乐曲,乐 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
二、江南丝竹传入与发展
认可和采用: 1954年9月,上海市国乐团体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主办的“国乐观摩 演奏会”节目单上,合众国乐会演出的《欢乐歌》等名曲均标明为江 南民间乐曲,而在乐曲说明中注释:《欢乐歌》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 一,由此,“江南丝竹”这一称谓逐渐被乐界广泛认可和采用。
三、近现代江南丝竹的流传
第三章
白鹤江南丝竹的崛起
• 巩固壮大江南丝竹队伍; • 逐步形成培训传承机制; • 白鹤江南丝竹“五进”,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一、巩固壮大江南丝竹队伍
发展巩固江南丝竹队伍
青浦白鹤地区的江南丝竹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有:
• 成立于建国前的“青青话剧团”(1926年由龚慕渔等人创办); • 新江村的“新记同乐社”(1944年);
《行街》
思考
1、所谓时调,是民间休息、娱乐时唱的( ),有时由乐器伴奏。 A、小调民歌 B、流行音乐 C、小曲 D、流行旋律 2、江南丝竹是流行于长江三角地区的一种合奏器乐形式,在音乐形态方面有着鲜明的特 征,在音响形态上、旋律形态上、节奏形态上的分别是( )。
A、密、细、稳
C、细、密、稳
B、稳、密、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