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音乐鉴赏栏目,今天的主题是传世的钢琴名曲。
大多数同学对钢琴的印象,大概是停留在交响乐团中聚光灯下的钢琴演奏,或是在各级晚会上都会出现的钢琴独奏,身着一袭白色长裙或是一身帅气的燕尾服的姑娘或是小伙子,那是一件多么招人羡慕的事。
就算是(小绿)也有过坐上那条钢琴长椅的梦。
也许大家和小绿一样,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没机会从自己的指尖之下弹出优美的乐曲。
但所幸,我们虽然不能体会演奏钢琴的乐趣,但还是可以从流传的钢琴名曲中感受到作曲人和弹奏者的心境第一首曲子来自法国作曲者保罗·赛内维尔《梦中的婚礼》梦中的婚礼是(保罗·赛内维尔)作曲 , 而大家现在听到的梦中的婚礼由法国著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
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梦中的婚礼》之所以让人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淡淡哀愁。
是因为它来自一个悲伤的童话故事:在很久之前,有一个叫做梦的国家,在这梦之国的边境,有一堆篝火冉冉升起,有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望着远处高高的城堡,他又回想起过去的一切。
这次回来,他不知道是对是错,但他却无法抑制回到梦之国的愿望。
离开6年,他是该回来了。
暗夜里流星划过,留下了一道道眩目的光辉。
他依然记得第一次看到流星时,那时的他并不是一个人。
再次看见流星,他的心中有一丝失落:流星是不幸的,它的爱在天上,但是,从它从天际坠落,化作尘埃的那一刻起,它就注定了失去他的生命与爱情。
一片轻轻的白羽落在他手背,他抬起头,是天空在下雪。
冬天的梦之国就如梦般美丽,却也如梦般虚幻。
他的心像是被什么擒住了一样,是那样疼痛。
在那一年的冬天,也是下着雪。
在遇到她的那一年,一切都想一场梦,他不过只是一个14岁的少年。
那一刻,他有一种感觉:他的生活,将会改变。
是的,他的生活,的确改变了,他想不到这位让他以为是天使的女孩竟会是梦之国的公主,说上了话,也在一起收获了很多快乐,他不可避免地爱上了公主。
他何尝不知道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也注定了他的此生将生活在痛苦中。
他知道,即使他是多么的爱她,而她却永远不可能爱上一个平凡的人。
但是,有一天,他还是向她表达了他的爱意,但最终,他伤心地离开了梦之国,流浪在外的他,从一个地方游荡到另一个地方。
可思念却像面粉一样不断发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依然会在一个一个又一个夜晚里想起。
六年中,他无时无刻不想她,无时无刻不爱她…… 在这个世界兜了一圈,他还是决定回梦之国找她。
如今他回到了记忆中。
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他在阳光中走向城堡。
城堡中一片喜庆的气氛,到处都挂满了彩旗,人们都欢乐的歌唱着。
他问了王国的守卫。
守卫说,“今天,公主将和邻国的王子举行婚礼!”他呆住了,六年的时光,在这一瞬间,划过他的脸,坠落在雪中,明月从惨白的雪里升上天空。
他站在人群之中,静静地等待着,也许公主的幸福是让他死心,让爱情死亡的最好的毒药。
他注视着公主的脸,这是他最后一次看到她了,从今以后,他将永远离开梦之国,他立誓要忘掉所有的记忆,忘掉所有的痛,像从一场梦里醒来那样恍惚。
当她走过他前面时,他们的眼神碰到了一起。
忽然,他拨开阻挡着人群的卫兵,冲上前去。
卫兵拔出配剑,但是迟了,他已冲到了公主前面,他张开了手臂,那一刻,他看到了公主的眼里只有惊恐,她已经把他忘了。
“别怕,我会保护你的。
”他轻轻地说。
终于,他的胸膛被卫士的利刃穿透,他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结局,但他选择还是这样做。
大家安静的看他倒下去,“这个梦一定会很长”他说。
又是一个疯子,有一个看热闹的人这么说到。
整个王国的欢乐并没有被影响到,一如往常。
第二首是保罗·塞内维尔的《秋日私语》达芬唱片创始人保罗·塞内维尔,他音乐的天赋加上创作的决心,让他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旋律。
1976年,浪漫唯美的音乐城堡———达芬唱片,在保罗·塞内维尔努力耕耘下,于法国巴黎成立,一跃成为世界新浪漫音乐的第一品牌。
他法国众所皆知的杰出作曲家,曾与法国顶尖艺人合作过,Mireille Mathieu、 Michel Polnareff、Dalida、Claude Adeline…… 等,而如日中天的创作高峰,则是为理查德·克莱德曼作了一首世界名曲《给爱德琳的诗》,自此,理查亦因而名扬国际,创下法国艺人在全球最高的销售记录。
慈祥和蔼的脸庞如同他的音乐令人亲近与熟悉,保罗·塞内维尔至今依旧不断地创作浪漫唯美的音乐,因为他始终坚信,不论什么时代,都有人追求美的音乐。
达芬唱片的大家长———奥立佛·图森英俊、挺拔、始终白衣黑裤的帅劲外表,完完全全展现迷人风采与巨星般的架势,他是达芬唱片的大家长,是所有艺人心目中的最佳经纪人。
曾经是位杰出歌手与作曲者,出身与音乐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古典音乐的熏陶,但图森却偏爱爵士、美国流行音乐,尤其是极度热爱披头四。
即使在大学主修社会经济学,但仍阻挡不了一颗炽爱音乐的心,就这样,他与保罗·塞内维尔结下了不解之缘。
前后八年间,图森与保罗共同作曲写歌给法国知名艺人演唱,并制作许多专辑,甚至经营组团演唱,皆有相当的销售成绩。
1975年,他们共同创作的《朵莲妮之歌》(Dolannes Melody)由小喇叭手伯瑞利演奏与1976年的《给爱德琳的诗》(理查德演奏)将其事业带至巅峰。
1982年,一张演唱制作一手包办的《伊甸园的秘密》专辑亦一举登上了欧洲排行榜冠军之座,达数周之久。
精通多种语言的图森,不仅才华横溢更具经营头脑。
至今,他已成功培养出多位世界知名演奏家,并与保罗·塞内维尔共同经营达芬唱片公司,图森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杰出的经纪人,为达芬艺人细心规划未来成功的演艺事业。
NO.3 《水边的阿狄丽娜》阿狄丽娜来自于希腊神话的故事。
希腊神话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独的塞浦路斯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他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少女,每天对着她痴痴地看,最终不可避免地爱上了少女的雕像。
他向众神祈祷,期盼着爱情的奇迹。
他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赐给了雕塑以生命。
从此,幸运的国王就和美丽的少女生活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NO.4 《蓝色多瑙河》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
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NO.5 《致爱丽斯》《致爱丽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作于 1810年4月27日,相传是为其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而作。
后来特雷泽将这个曲谱转送给居住在慕尼黑的女友布莱托露。
德国音乐学家诺尔发现此谱,于1876年公诸于世。
诺尔称乐谱手稿题词为“献给爱丽斯作为纪念,4月27号,路·冯·贝多芬”,将“特雷泽”误为“爱丽斯”,因此就以讹传讹,“致爱丽斯”成为了正式曲名。
乐曲旋律清新明快,犹如涓涓山泉在歌唱。
第一个插部主题情绪更加开朗,右手快速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使主题显得活泼流连。
第二插部主题由主音的持续低音和弦连接而成,端庄典雅,形成了和主题的对比。
最后,主题又一次再现,乐曲在柔美抒情的意境中结束。
NO.6 《悲怆奏鸣曲》《致爱丽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作于 1810年4月27日,相传是为其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而作。
后来特雷泽将这个曲谱转送给居住在慕尼黑的女友布莱托露。
德国音乐学家诺尔发现此谱,于1876年公诸于世。
诺尔称乐谱手稿题词为“献给爱丽斯作为纪念,4月27号,路·冯·贝多芬”,将“特雷泽”误为“爱丽斯”,因此就以讹传讹,“致爱丽斯”成为了正式曲名。
乐曲旋律清新明快,犹如涓涓山泉在歌唱。
第一个插部主题情绪更加开朗,右手快速的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使主题显得活泼流连。
第二插部主题由主音的持续低音和弦连接而成,端庄典雅,形成了和主题的对比。
最后,主题又一次再现,乐曲在柔美抒情的意境中结束。
NO.7 《蓝色的爱》保罗.莫里哀的名曲流传最广的是理查德. 克莱德曼演奏的版本保罗·莫里哀(1925.3.4—2006.11.3), 1925年3月4日出生于法国马赛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中,4岁开始学习钢琴,他音乐天赋极好,听觉灵敏,有惊人的音乐记忆力。
10岁时进入马赛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
由于对爵士音乐的热爱,莫里哀放弃了做钢琴家的愿望而投身于流行音乐。
1944年19岁的保罗开始了通俗乐队的指挥生涯,由于为唱片公司改编音乐乐曲而名声日噪。
1965年他组建了自己的乐团,也就是后来成为世界著名三大轻音乐团之一的保罗·莫里哀轻音乐团的创始人和首席指挥。
听轻音乐,喝下午茶,漫步林间小径,都是我爱的赏心乐事。
平素是百忧感心,万事劳形,为生计辛苦打拼。
当此时,疲倦的肢体伸展了,飘摇的心事静定了。
我有权利向生活要求一段空白,自己来填补它。
如果心情太坏时,填补以啤酒,朋友。
无酒无朋友时,我还有保罗.莫里哀的音乐。
对于莫里哀的音乐,我只能用一个最平凡的词儿来赞美它——好听,非常之好听,也许它欠缺一点内涵。
这不能说是一个坏评价。
如果是一个女人,有人说她非常好看,她应该满意了。
倘若,她还是个有思想的女人,当然更好。
但是,思想对女人来说,并不特别重要,只要她好看。
对莫里哀的音乐,也可当作这样一个漂亮女人看待的。
尽管缺乏内涵,莫里哀的音乐还是有一种特殊的浪漫气质,这只能用他是法国人来解释。
他1925年出生于马赛,4岁学习钢琴,10 岁进入马赛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7岁开始组织乐队,一开始不太成功,一度离开乐坛,在邮电部门干过。
他无法忘情于音乐。
35岁时,他组织了日后闻名遐迩的“保罗.莫里哀大乐队( Le Grand Orchestra De Paul Mauriat) ”,与 PHILIPS唱片公司签约,事业走上正轨。
1967 年,莫里哀推出了成名曲“蓝色的爱”,热卖600 万张,在美国热门排行榜上获7周冠军,并在年终全美TOP10排名第3。
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推出的专集屡获大奖,并进行全球巡演,受到热烈欢迎。
从此,莫里哀乐队和英国的曼陀凡尼乐队、德国的詹姆斯拉斯特乐队并称“世界三大轻音乐团”,本人被誉为“情调音乐使者”、“法国音乐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