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小发明、小创造方法大全1、加一加什么叫做“加一加”呢?我们在搞创造发明时可以这样想:在这中东西上添加些什么或把这件东西跟其他东西组合在一起,行不行 ?这件东西加长 ,加高 , 加厚一些可以吗 ? “加一加”后会变成什么新东西 ?这新东西有哪些用途 ?我们在搞发明创造时,就要把无意的“加一加”变为有意的“加一加”。
我们学习中常用的文具许多就是“加一加”的产物。
如“铅笔 + 橡皮”就成了橡皮头铅笔。
在圆珠笔杆上加上裁纸刀,可以随手把写好的纸条裁下来。
在圆珠笔杆上加上小木梳,外出旅行的人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把3分钟颜色的笔芯装在一个笔杆中,就成了三色圆珠笔,在写字时可随时选用不同颜色。
最近,文具店里出售的一种集钢笔,圆珠笔和改正液于一体的多用笔也是“加一加”而成的。
还有如在卷笔刀加上小镜子、橡皮、小毛刷和成放木屑的小盒子,就成了一种深受小学生欢迎的多用卷笔刀了。
家用电器中运用了“加一加”的例子则更多。
如:收音机 +录音机 +放音机 +选曲电脑 = 多功能收录机电话 +录音机 = 录音电话锅子 +电炉 =电暖锅许多多功能与裙子加在一起,就成了女孩子们夏天爱穿的连衣裙:把帽子与衣服加在一起,就是流行的新颖风衣。
当前流行的组合家具,就是许多单件家具相加。
当然它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巧妙地组合。
组合家具美观、实用、又充分地利用房间的空间。
在少年儿童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中,同学也运用了“加一加”这把金钥匙打开了一扇扇创造之门。
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他日常使用的钢笔杆上贴上日历,成了日历钢笔。
它既可以写字,又可以查日期,写起日期来可用得上了。
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同学在垫板的一边刻上厘米刻度,等于在垫板上加上一把尺,可以一物两用。
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同学把圆珠笔的笔杆做成伸缩的,拉长后就成了教棒。
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看到妈妈给小弟弟喂牛奶时,怕烫着小弟弟,先尝一尝试试温度。
他想,这样不卫生,但不尝一尝又无法知道牛奶的温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想到了“加一加”就设计在奶瓶内壁上装一支温度计。
这样,不用尝就可以准确地,知道瓶内牛奶的温度了。
两个少先队员发现当水壶朝保温瓶内灌开水时,壶常常会掀起来,烫着冲水人的手。
他们想,能不能在冲开水时使壶盖固定在壶上呢?他们受电视天线的启发,在壶盖上加一根能伸缩的拉杆,用螺丝固定。
平时,拉杆缩着,壶盖便可以灵活地打开。
灌开水时,把拉杆拉出来,顶在水壶的把手上。
这样,水壶再倾斜,壶盖也不会被掀起来,当然也不会烫着人的手了。
这件作品在全国第三届青少年科学发明成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加一加的方法又叫做组合法;可以分为:(1)直接组合:就是将两种物品直接或通过简单的连接,成为一种新的产品。
(2)附加组合:是将其中一种物品附加到另一种物品上的方法。
以其中一种物品的功用为主,在其原有的功用基础上增加新功用。
(3)形状组合:是将一种物品的外观形状与另一种物品的形状加以变化进行组合,或是将一种物品的外形借代给另一种物品,形成一种新型外观的实用产品,使其式样更新颖,更加符合人们的爱好。
2、减一减可以这样想:能在某件东西上减去什么吗?把它降低一点,减轻一些行不行?“减一减“后,变成什么新东西?它的功能、用途起了什么变化?在操作过程中,减少时间,减少次数可以吗?这样做又有什么效果?生活中用“减一减”的方法发明新事物或解决问题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减一减”的方法到了科学家手中,就发明了许许多多造福于人类的新产品。
约瑟夫.斯旺和爱迪生电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约瑟夫 .斯旺是英国的发明家。
他从1845年起研究电灯,但研制的许多电灯都象天上的流星一样,闪烁了一会就再也亮不起来了。
直到1877年,约瑟夫 .斯旺做了一个试验:抽掉电灯泡里的空气,装上碳丝,通上电源时,一个多年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电灯泡发出了耀眼的光,而且维持了很长时间。
望着这明亮的电灯,多年来挫折带来的烦恼为之一扫。
我们不难看出,斯旺成功的关键一步是从电灯泡中“减”去了空气。
与约瑟夫 .斯旺同时,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也在研究电灯。
他经过无数次的失败,调换了1600多种材料,但都失败了。
最后也是抽去了灯泡里的空气,才获得了成功。
到1883年,这两位不约而同发明了电灯的科学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家,合成立了迪生。
斯旺合灯有限公司。
不久,灯便照亮了世界上万家庭。
减一减”当然也就成我少年儿童行小造、小明的思路之一了。
如我平到的茶几都是4只脚的。
有一个同学用“减一减”的法,减去了两只脚。
把剩下两只脚改作成L 形。
,在不使用的候,可以把脚插入沙的底下,增加了沙前的空面。
有台湾的一个小朋友,他爸爸在装扣,要在两旁扣片的 3个孔中上 3螺。
一副扣就得6螺。
他想,要是使扣片的两条,都向下弯成卷角,只要往中的一个孔里上一螺,当个螺,两条也跟着了木。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了爸爸,父子一,果然不。
位小朋友思考的方法,不正是“减一减” ?3、扩一扩我可以想:西如果放大,展(声音大、面大、距离大⋯⋯,它的功能与用途会有哪些化?件物品除了大家熟知的用途外,可以展出哪些用途?如吹机,大家都知道是吹的。
但在日本,有人却利用吹机烘潮湿的被褥,展了它的用途。
后来,在此基上“ 一” 明了一种被褥烘干机,路非常好。
我少年儿童搞小造、小明,“ 一”也是一种可从的途径。
如有一个小朋友在雨天和人合用一把雨,果两人各淋湿了一个肩膀。
他想到了“ 一”,就了一把双人,大了面的遮雨面。
有一个小朋友看摘好好句,但在摘抄,容易被吹乱。
他先是用回形去,后来他想到了“ 一”,就利用回形的原理,把回形大,制成了一个又能,又能的器。
“ 一”的用真不小,你想?4、缩一缩“ 一”的思路是的:把某件西、小、它的功能、用途会生什么化?在我日常生活中随可用“ 一“的方法生出来的品。
凡是到黄山的人都知道,由于黄山弥漫,上山要穿雨衣。
但黄山山陡峻,登攀十分力,身上携的西越少越好,越越好。
于是,人使用“ 一“的法制造出一种袖珍雨衣。
种雨衣折叠起来只有一包香烟那么大,重量只有50克左右,价也十分便宜,深受旅游者的迎。
有如袖珍收音机、微型机、袖珍手筒、手掌式游机、油、干、肝油等等,都是“ “出来的。
有某一件西一后就成了一件新西。
如把一般的保温瓶小。
就成了新西——保温杯了。
“ 一”也成了我少年儿童搞小造、小明常用的思考方法之一。
如上海有一个小朋友明的“ 易旅行折凳”就是一个例子。
折凳主要有4个部件。
方形木板一,用作凳面。
两相同的木板作凳脚,用合,可以折叠。
在凳面的反面装上一根能的木棍。
使用折凳,将两凳脚伸开,把木棍90度与凳脚垂直,撑住凳脚。
不用,把木棍再90 度与凳脚平行,凳脚就可以折叠在凳面上,再把木棍90度与凳脚垂直,住凳脚,不凳脚散开,就便于携了。
再如一位同学,运用“ 一”的法,明了手表式太阳。
他在制成太阳(日)模型后,就想到把它小到可以随在身使用。
他把日的指和平板都成可以折叠的。
把指南准方向,在太阳底下看日上指的影子,就能出当的候。
就成了最的自制手表。
上海和田路小学二年小朋友明的“小喂食器”也是成功的“ 一”的例子。
她模仿粮食店里的售米器,加以小,改,利用一只弃的塑料瓶,下端开一个洞,用一个体形的木塞接。
瓶内装小米。
用手一按小,木塞向下松开,小米就漏下来,着一个小漏斗“流” 。
手一松,一根簧将往上拉,木塞住洞,小米就停止下漏。
同学,仔察一下自己的周,哪些西是,又是可以的?5、联一联什么是“ 一”呢?可以想:某件事情的果跟它的起因有什么系呢?能从中找到解决的法?把两或几事物系起来,会什么律?把几西系起来,或几件事情系起来,能帮助我解决什么?看下面一个明的例子。
如有一个小朋友的自来水自关水装置就是一个例子。
他在盛水的桶里放一个木作浮子。
浮子上装一根,的另一端挂一个重。
重上的通滑在水上的开关上。
当水盛,浮子上升,重从上脱落,利用重下降的力,通把开关上。
水浮子上浮重脱落拉开关关上通几个中把“水”与“关上开关” 系起来了。
你能用“ 一”的法造出什么新西?6、仿一仿“仿一仿”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如科学家研究了蝙蝠的飞行、学习其中的原理发明了雷达;研究了鱼在水中的行动方式,发明了潜水艇;研究了大袋鼠跳跃的方式后,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研究了大鲸在海中游动的情形,把船体改成了流线形,大大地提过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人们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坚固的坦克,模仿了一些大树、脉秆的性能建造了高耸入云的塔与摩天大厦。
由此可见,所谓“仿一仿”可以这样想:有什么事物可以让自己模仿、学习一下?模仿它的某些形状结构或学习它的某些原理、方法。
这样做,会有什么良好的效果?这样会创造出什么新的东西?模仿不是照搬,而是从现象中寻找规律,模仿中有创造。
下面三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伽利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到教堂去做礼拜,教徒们祈祷,唱诗十分虔诚。
伽利略却觉得无聊,便东张西望。
忽然,一盏悬挂在教堂半空的铜吊灯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看了好久,只见吊灯被门洞里进来的风吹得来回摆动。
他慢慢地发现了一个规律,不管吊灯摆的幅度大小,时间都是相等的。
伽利略回到家里,找来一根小绳,吊一个重物,让它象教堂里的吊灯一样来回摆动,实验结果证明,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跟所吊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而与摆长有关系。
他终于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定律。
后来有些能工巧匠运用这个定律制造出各种走时准确的机械摆钟。
你想不到吧!我们使用的钟竟是向随风摇摆吊灯学来的。
英国人邓禄普发明充气胎也是同样。
有一次,他看见儿子骑着硬轮自行车在卵石上颠簸行驶,非常危险。
他想,能否做一种新的可以减少震动的轮胎呢?在花园里,他看到了浇水的橡皮筋,脚踩撒谎能够去很有弹性。
与是他模仿了这个原理,发明成果了充气轮胎。
我们少年儿童掌握了“仿一仿”的办法,就能在小创造、小发明中一显身手。
如上海的小朋友徐琛、贝明纲发明的四用防触电插座曾获世界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最佳奖。
这件小发明的关键部位——四片活门的巧妙组合,就是受到工厂里恒温车间的双层玻璃窗启发而实际出来的。
再如上海的小朋友张军发明的拔毛器,曾获全国小发明三等奖。
他也是从爷爷的电动剃须刀的构造得到启发,才设计出来。
7、变一变“变一变”就是这样想:改变一下事物的形状、颜色、音响、气味、位置、方向会产生什么结果?改变一下事情的次序或操作的顺序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我们常见的铅笔,一般是圆的,放在桌上容易滚落。
于是,人们就把圆的变成六角形的,克服了容易滚动这个缺点,后来又有人把六角形变成三角形,就更方面低年级的小朋友把握,为了方面木工的使用,又把铅笔做成扁圆形。
铅笔芯一般是黑的,把它变成红、黄、蓝等多种颜色,就有了新的用途,现在还有白色的铅笔,可以在黑板上写字。
我们每天要行走的马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在“变。
”单调的路面颜色会使长时间高速行驶的司机感到枯燥,产生疲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设计了一种颜色路,把不同的色彩掺进黑色的沥青材料,使路面的颜色起了变化,彩色路还是一种信号路,它能告诉司机:红色---前面有交叉口或者居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