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胚胎学

组织胚胎学


静脉的形成方式与动脉大致相同。
毛细血管由已形成的大血管芽生而成。
硬骨鱼类血管发生:
鲤科鱼类胚体干后部横切 鱒胚体干前部横切 1前肾管 2肌节 3迁移到脊索下方 的血板细胞 4内胚层 5脊索 6背大动脉 鲤科鱼类胚体干前部横切 鲤科鱼类胚体后部横切 10 中央静脉
7内胚层索
8迁移到脊索下方 的中间团细胞
4神经褶 5神经管 6神经管腔 7神经索 8神经外胚层
软骨鱼类
鲤科鱼类

前脑基:最小,不发达

端脑:前端形成嗅叶 间脑:两侧细胞加厚、突出,形成一对囊状结 构--视泡(眼囊),是眼睛的原基。

中脑基:左右视叶,是视觉中枢。
后脑基:

小脑:调节运动的中枢。

延脑:耳囊、侧线的中枢。

神经胚时期,延脑两侧相对的头部神经外 胚层细胞加厚--听板--听细胞团,内陷、 脱离--耳囊--内耳。

生殖腺




体壁中胚层产生的腹膜把生殖嵴包住,形成生 殖腺。 腹膜向里面伸入,将生殖腺分割成若干个区域。 鱼类生殖嵴—生殖腺要经过一个两性未定的时 期。 卵巢
1.消化器官





首先由内胚层细胞向下卷曲,与原肠腔共同形成 一条管道—消化道(肠管) 在胚胎发育的中后期,肠管分化为三部分:前肠、 中肠(卵黄囊上方)和后肠。 前肠向胚体前端腹面延伸—口外突,相对的腹面 外胚层内陷—口凹,两者相遇—口板 后肠向胚体后端腹面外凸—肛外突,相对的腹面 外胚层内陷(较浅)—肛凹,两者相遇—肛板。 大约在胚体出膜后3-4天,口板和肛板打通,形成 完整的消化道。



卵黄
卵黄多核体
五、原肠胚

鱼类原肠作用最早出现的细胞运动为外包。

胚环

囊胚层细胞沿卵黄表面向植物极下包时, 受卵黄的阻碍,胚盘周缘的囊胚层细胞稍 向内卷入,使胚盘边缘形成一增厚的环带 状结构。
相当于胚孔,也可分为背、腹、侧唇。

原肠早期
侧面观 纵切面
1
1胚环
2胚盾雏形
3背唇
4卵黄 5囊胚层

随着中、内胚层细胞的卷入,原来的囊胚腔被填 满。内胚层与卵黄多核体之间的空腔—原肠腔, 以后内胚层细胞与原肠腔共同形成消化道。
中胚层细胞最先卷入的是脊索原基,卷入后分布 在胚体中央,形成与胚体前后轴一致的索状结构。 以后卷入的中胚层细胞也向胚体中轴汇集,紧挨 着脊索,以后发育为体节、侧板中胚层。
外胚层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胚层侧板区
体节区
脑区 脊髓 脊索 索前板 内胚层

囊胚的组成

囊胚层,细胞层
囊胚腔:胚盘下腔 卵黄多核体:硬骨鱼胚胎所特有的结构

卵裂开始后,仍有部分植物极的细胞质向胚盘流动, 在卵黄和胚盘之间形成一层表层原生质。 囊胚层基部边缘的细胞游离到原生质中,以后细胞 膜逐渐消失,形成多核体。 作用:帮助胚体吸收卵黄 随着胚胎发育,卵黄多核体向外延伸,把卵黄整个 包起来,共同形成卵黄囊。
9卵黄多核体 10原肠腔 11卵黄栓 12脊索 13神经板 14内胚层 15表皮外胚层 16神经外胚层 17中胚层
六、神经胚

当胚盘下包4/5时,神经板开始形成,胚体 转为侧卧,胚胎发育进入神经胚期。

卵黄栓 神经管的形成 胚孔的封闭 末球(尾芽)


胚孔封闭时,胚体后端出现的一个粗厚的细胞团
2外胚层
3节板中胚层 1侧板中胚层
4血板
5内胚层
生皮节:

细胞不断分裂,并沿着表皮与体壁中胚层之 间的间隙往下延伸,最后在腹中线处愈合。

以后发育成成体时的真皮及皮下结缔组织。

在孵化以后参与鱼类鳞片的形成。
生肌节:

发育为成体的横纹肌 头部:实心的细胞团,以后分化为眼肌等。 躯干部和尾部都分节—肌节

肌节数少:不太活动的鱼类

生骨节:

头部

在脊索前端周围,出现2对软骨板,是头骨的 原基。

索前软骨板 索侧软骨板

在视泡、耳囊等周围形成囊状软骨。 以后各种软骨扩增、钙化、连接,形成头骨。

躯干部

脊索周围出现薄膜状结构—脊索鞘

生骨层细胞在脊索鞘周围堆积,并向上延伸,
包围神经管,形成软骨性的椎体
上方,细胞团中间出现许多空泡,以后互 相连通,构成背大动脉的前端。

最初,管腔中只有体腔液,无血球。

中间团部分

胚体后部的血管带细胞也由两侧向胚体中线、 脊索的下方移动、合并。
背部的中间团细胞变扁平—血管内皮,并向。 下延伸,卷成管状—体干部的背大动脉。 内部的中间团细胞被体腔液冲散—血球。




方形:发育较早的阶段,允许躯干的轻微的活动
人字形:胚体可以在卵膜内转动,孵化期。 M或W形:肌节之间出现结缔组织构成的肌膈,使 幼体、成体有很强的游泳能力。

不同鱼类的胚胎和仔鱼体内的肌节数是不同 的,各种鱼类都有自己特殊的肌节数。

肌节数多:觅食、产卵时活动性大的鱼类

鲤科鱼类:44-48对 喜贝类产卵鱼类的仔鱼:32-35对
口腔
舌颚囊
颚弓
舌弓
鳃沟
鳃沟 鳃沟 鳃沟 鳃沟 内胚层 表皮外胚层
咽囊 咽囊 咽囊 咽囊 咽囊

鳃裂 鳃弓 鳃裂

鳃弓
鳃裂 鳃弓 鳃裂 鳃弓 鳃裂 鳃弓
食道
咽囊与鳃沟的形成
鳃弓与鳃裂的形成

甲状腺:咽的底壁游离出一些囊泡状结构, 称为甲状腺滤泡,弥散地分布在鱼头部腹大 动脉周围的组织里,以后发育成2块腺体。

体节(节板中胚层):在长时间内都致密无腔。

生皮节

生肌节

生骨节

血管带:硬骨鱼类特有的结构,循环器官的原基。

血板:头部血管带,形成心脏和背大动脉前部。 中间团:躯干部血管带。 体壁中胚层:产生各种体腔膜。 脏壁中胚层:分化出各种系膜、内脏器官的平滑肌。

侧板中胚层:分离后形成2层

中胚层的分化:
由三种胚层的细胞所构成,是整个尾部的原基。 末球的增生、分化使胚体的后部和尾部不断伸长
原肠晚期
神经胚期
胚孔封闭期
体节出现期
眼基出现期
眼囊期
尾芽期
晶体出现期
肌肉效应期 心跳期
心脏出现期
出膜前期 眼球色素出现期 出膜期
七、器官发生


消化器官 神经系统 中胚层的分化 循环器官 生殖器官 排泄器官 皮肤及其衍生物
四、囊胚

卵裂进行到后期,卵裂球数目越来越多,体 积越来越小,成为一个多细胞的胚体。

间黄卵—腔囊胚中的多层囊胚(偏极囊胚) 端黄卵—盘状囊胚




高囊胚期—囊胚早期 中囊胚期 低囊胚期—囊胚晚期:囊胚层细胞开始下包, 约占1/3左右。 囊胚层细胞已发生分化,未来的器官物质在 囊胚层细胞中已按一定区域作规则分布。

胚盘隆起

3min
6min
8min
胚盘
15min
25min
45min
青鱼受精卵形态
三、卵裂


肺鱼、软骨硬鳞类—间黄卵—完全卵裂、 不等裂。 其他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端黄卵—盘状 卵裂。


1、2、3、4次均为径裂,卵裂面互相垂直 有的鱼类第5次开始,既有径裂(周围的12个细 胞),也有纬裂(中央的4个细胞) 第6次开始,卵裂不规则,纬裂与径裂交替进行, 但细胞分裂不完全同步,卵裂球的数目也不完 全是成倍增加。
巢腔中,呈流动的游离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排卵。
不经过排卵的卵母细胞,用人工授精也不能受精。

受精方式

大多为体外受精,软骨鱼类为体内受精。

收缩运动




精子入卵后,初级卵膜迅速吸水膨胀形成受精 膜,同时,卵子因受刺激而产生急剧的收缩。 原因:将卵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积累的有害物质 排出体外,使细胞体积缩小。 作用:使受精卵与受精膜之间产生一个较大的 卵周隙,为胚胎的进一步发育提供了空间条件。 在沉性卵中明显,如金鱼:可以在受精后30分 钟内缩小25%。 在受精过程中,残存在植物极的细胞质迅速向 动物极流动,形成隆起的胚盘。


1胚环 2胚盾 3背唇 4腹唇 5侧唇 6卵黄 7上胚层(未卷入 的表皮外胚层、神经 外胚层 8下胚层(卷入的脊索 ---中胚层---内胚层 9卵黄多核体 A原肠中期表面 B原肠中期通过胚盾的侧面 C原肠中期通过胚盾中部之横切面 10原肠腔
1胚环 2胚盾 3背唇 4腹唇 5侧唇 6卵黄
D神经胚期表面观 E神经胚期通过胚盾的矢状切面(脊索两侧的 的中胚层看不到 F神经胚期通过胚盾中部横切面
9原始血细胞
5 生殖器官


原始生殖细胞 鱼类的原始生殖细胞出现得很早。 在胚胎发育早期,消化管的下方、卵黄囊的 上方出现一些细胞团—原始生殖细胞团。 以后,原始生殖细胞离开内胚层,沿着脏壁 中胚层迁移,抵达背大动脉下方,肠管的上 方,形成单独的细胞团。 生殖嵴 在胚体出膜孵化以后,细胞团又重新分开, 分成二股分别迁移到侧板中胚层的上方,在 这儿形成生殖腺的原基—生殖嵴。
心细胞团 逐渐松散,分成两组


变为扁平,排列成连续的内皮—心内膜。

散布到卵黄多核体表面—胚外血管系统。

围心腔

腹部的两个侧板中胚层互相靠拢,中间出现 空腔—两个围心腔原基 以后两个围心腔相通,围心腔的内壁分化为 心外膜和心肌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