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成长反思
2009-09-04 22:04何子玉[博客]4477 字, 阅读1960, 评论0
记得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时,同为教师的一个长辈对我说:“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如果你在五年之类搞不出一点成绩来,你的一辈子也就定型了。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不反对平凡,可我拒绝平庸。
当许多同伴一味抱怨环境、意志消沉之时,我选择了坦然面对,我坚信,除了你自己,谁也无法改变你的命运。
于是,我依然捧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教育心理学》……2002年,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我区,纷沓而至的是各种各样新鲜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在这种潮流中,许多教师都番然觉醒,自觉不自觉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推进了我区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进程。
与此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理想的教育离不开教师,更依赖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而今,恰恰是我教师生涯的第五个年头,我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今天,我就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这一话题,和大家作一诚恳交流。
有这样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
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人说:“砌墙”,一个人说:“赚钱”,而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很开心:“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
”后来,第三个人成了著名的建筑师,而那两位工人一生默默无闻。
是啊,我们也否这样问过自己:现在我们所从事的,在我们心中到底是一份职业还是一项事业?如果我们从未意识到要回答类似的问题,那也就根本谈不上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呢?(我说——)
一、怀着梦想上路
人生应该有梦想,怀有梦想的教师是幸福的。
袁卫星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他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
当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该‘照亮’自己,我们是不是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呢?”
是的,梦想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可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缺少敢于成功的勇气和决心。
二、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
乔治·萧伯纳说:“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的人,开始时,他们试图找到理想中的乐园,但当他们寻找不见时,便亲手创建了它。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没有地图的世界,每个人都在摸索前行,无论跌绊也好,无论精彩也好,我们都在努力使脚下的路不断延伸。
是的,只要延伸就有希望。
我们要在纷繁的理论环境和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迅速成长起来,我个人以为不外乎做到以下几点:
(1)爱心,我们的教育之本
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信仰的力量》一书也指出:“爱是我们的信仰,人类唯一的信仰。
”
“我以我心付童心”,奇人教师魏书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上课铃声响了,他招呼学生进教室,12岁的小女孩阎秀君却调皮地不答应,执拗地要求再玩一回儿,而且拉着他的手强迫他就范!为了“我以我心付童心”的自我承诺,为了保护儿童天真烂漫的心灵,他妥协了,尽管这是个无理要求。
我想,只有大爱,真爱,才能做出如此的举动,并且是这般的自然而然。
我班上有个孩子从小失去了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在成长的经历中,他从未体会过温暖是什么滋味,小小的年纪就已经自暴自弃,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知道情况后,我认真地对
孩子说:“请你相信,还有老师爱你,你的人生并不孤单。
”那个阳光灿烂的五月,孩子对我说:“这段时间我一直努力恢复着我在村子里的名誉,村里人现在也不怎么讨厌我了。
”我由衷地笑了。
一个女孩在一篇《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里透露出了她的担忧。
她的母亲一直阻止她读书,认为女孩子家读再多的书也没用,终究是“人家的人”,与其这样,还不如及早辍学帮家里干点活……可她多想能继续读书啊!我在评语里说:“孩子,你别担心,有老师呢。
”毕业前夕,孩子找到我说,她的父母立场很坚定,她可能真的要失学了,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当时,我的心里是怎样一种痛啊,想起以前对她的承诺,我决定说:“你只负责好好学习,未来三年的学费我来想办法。
”最终,孩子顺利上了中学,可三年后,她将我一个什么样的答卷?
和大师们相比,我对学生的爱还远远不够,尽管这样,能够从此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何乐而不为呢?
(2)践行,我们唯一的选择
苏格拉底曾经对学生们说:“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咱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胳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面甩。
”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
然后他接着说:“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能做不到?可是,一年之后,苏格拉底再问起此事的时候,发现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了下来。
这个人,就是以后的大哲学家柏拉图。
2004年3月,我在“教育在线”网站上看到了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先生发表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本公司为激励客户成功,决定开办朱永新成功保险;参保对象不限,但尤其欢迎教育界人士;保期十年;每日三省自身,写教育日记千字。
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
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来本公司,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内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
”有人问及他办“公司”的初衷,他说:“我要让学生和老师们知道成功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困难,但也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容易。
成功之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就在你的坚持下铺展,你只要不断地坚持,坚持,坚持到最后,胜利就是你的!”
保险公司第一投保人,是江苏盐城的张向阳。
2002年10月12日,这位农村教师写下他第一篇随笔《听课随想》。
,他以前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但自从深受朱永新教育思想的鼓舞并接触了网络后,他每天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写一篇教学日记,与网友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学中的苦与乐。
短短半年的时间,他就在《人民教育》,《教育参考》,《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50多篇文章,个人的人生机遇由此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个人也因此受到很大鼓舞,周末时间全部泡在网吧里上教育在线论坛,和大师们“近距离”交流,一年来坚持写了近二十万字的教育随笔,虽然这些文字很少见诸报端,可我明显感觉到,以前许多感性的东西渐渐有了理性的烙印,个人教学思想也不断成熟起来。
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但它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不断实践中完善。
(3)思想,我们的精神之光
拿破仑讲过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
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取思想,再融化成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人生的大道上,不论处在喜、怒、哀、乐或困难挫折中,都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不会惊慌失措.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每一个教师就有责任让学生获取思想,而且是尽可能快地科学地获取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有益于他们个体的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当然,教师首先就应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因为一个人真正可贵的也是他的思想,而使一个人真正有别于他人的也是思想.作为人师,有思想才有光彩,有思想才有魅力,有思想才有价值.
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他们都在努力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坚持做最好的自己。
有人称特级教师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可他反驳说:的确,我是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成长起来的,但我从未希望自己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我只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4)阅读,我们的智慧之源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其面目可憎。
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如没有阳光,没有书籍支撑的智慧,就如鸟儿没有翅膀。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极其开阔的教学视野。
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全在胸中,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广阔的教学视野依赖于广博的阅读,但是现在不少教师情愿画地为牢,找一大堆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把自己禁锢起来。
有位网友发了这样一份满腹牢骚的帖子———《教师的日子这样过》:“教师的日子是迷+忙。
十年如一日的日子匆匆忙忙,教法理念的花样翻新迷迷惑惑……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忙里忙外,一本书,几个月也看不完,哪儿有时间捧读啊!”朱永新跟帖,“你难道比我还忙吗?如果你让学生感到你持有的不是旧船票和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那你就读书吧!”阅读狭窄的教师,业务难以拓展,朱永新就此提请教师既读学生读的书又读教育名著。
这样做,一是为了解学生,二是为了从教书匠过渡到教育家。
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
有阅读习惯的人的道德基准不会有大偏差,精神世界不会萎缩。
”许多优秀教师也一再强调“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其实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全纳教育”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接纳所有的受教育者,更在乎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教师自己首先要敢于向自己挑战,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真正成长起来。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我就以《礼记》中的一句话作为总结吧,作为理想的教师,一定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