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相亲弊端

电视相亲弊端

开头:
《非诚勿扰》栏目热播后,在广告暴利激增的刺激下,中国各地省级卫视争相模仿,纷纷推出相亲节目。

一时间,荧屏里遍布“剩男剩女”,“拜金女”“富二代”等相亲话题人物轮番登场亮相。

相亲节目已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收视…掠夺战‟。

身份作假、制造话题、编造故事,言辞犀利不惜…出口伤人‟,虚假身份的…托‟…拜金‟…享乐‟的非主流价值观被刻意放大和无限放任,并得到受众的盲目追捧。

这是急功近利的媒体人毫无责任心和缺失道德底线的表现!
弊端分析:
1、从节目本身来说:
大多数速配型征婚栏目,讲求嘉宾能通过节目配对成功,但是作为这档节目,男女嘉宾能通过节目配对成功,但是作为这档节目,男女嘉宾接触的机会很少,只能通过外貌和节目的几个小时的短时间内,是不能从对方的一点点表现中判定一个人是否合适自己的,更何况对方的表现是不是真实还很难说。

由于恋爱双方没有经过真正的感情培养,大都是一见钟情,因此后节目结束,最终速配成功的情侣的很少。

这也导致中国的婚恋节目无法达到原定的配对目的,节目宗旨无法实现!
2、对征婚者和观众来说:
中国传统文化上对于婚姻和爱情的保守,使人们对于电视征婚节目有一定的不信任感,同时也与“速配”的节目宗旨不协调。

中国人不喜欢或是不习惯于在电视媒介前公开自己的情感,这种骨子里对婚恋节目的不接受也会使人们在节目的选择上更偏向于娱乐性强、能让大家捧腹大笑的节目。

3、对社会及道德观来说:
大多数征婚节目都是通过第一印象,甚至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官来认知一个人,年轻男女总是通过眼睛和具体数字来挑选意中人,比如对方长得如何、做何工作、月薪多少等,却往往忽视了对方的人品和内在!因为这类节目往往无法体现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最后形成了一个俊男美女的聚会,大家互相用眼睛来挑选“顺眼的”,而非真正心灵上的人生伴侣!长此以往,此类节目无法真正实现婚配的目的,仅仅只是让观众饱了饱眼福、增加了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对征婚者本人的帮助却极为有限!而且此类节目易导致错误的择偶观、婚姻观,容易误导年轻人以貌取人、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

同时它也会给某些真心想征婚的年轻人以打击,会让他们感觉绝望,觉得这个社会已经“真爱难寻”!
国家文化部门的干预:
广电总局在6月2日和8日先后下发管理通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

通知要求,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不能由演员、模特、节目主持人、“富二代”、“成功人士”等身份的嘉宾占据
荧屏;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总结:
主持人应该在男女嘉宾的对话交流中,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把控作用,把好话题关、嘉宾关、内容关、主持关、播出关,进一步提高节目品质!荧屏不是夜店——不能让伪博士、出位女艺人、一夜暴富者、心里不健康者等充斥荧屏。

在嘉宾选择上一定要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让持有非主流婚恋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人物走上节目,用堕落的人性搏取收视率。

收视率作为一个相对科学、客观的量化指标,能够反映一档节目、一个频道,乃至一家电视台的收视表现,如果运用适度,它会使电视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观众;但是,我们在强调收视率的同时绝对不能丢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我们看待、分析与运用收视率的一个基础。

应当承认,某些低俗化的东西可能会带来高收视率,但对电视人来说,如果一味迎合,放弃对核心价值观的坚持,这就是“媚俗”!低俗之风虽然一时赢得了收视率,但长远来看,无疑是“自掘坟墓”,必然遭到民众的唾弃。

“娱乐至死”的前例早已多不胜数。

无论怎样,作为媒体还是要坚持表现“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严格把好舆论导向关!给观众一个健康、积极的文化传播环境!
(本人不很看好这类节目,个人认为缺乏营养,比较低级趣味,所以说得比较多,呵呵。

其实可以说此类节目就是弊大于利,驳倒正方还是比较有胜算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