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名校讲坛1.主题解说本文是一篇发言稿,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现状,精辟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希望中国学生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重点突破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可举事例很多,为什么文中只举了明朝的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来论证呢?提示:议论文中举例要有针对性,要有实际意义。
举王阳明的例子,可以有力地说明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中国传统教育对中国学生的影响,很有现实意义;举作者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有力地说明了有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样的举例,有针对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结构图解提出问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传统教育的弊端分析问题: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解决问题:培养科学实验精神4.拓展延伸有关“格物致知”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培根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加难能可贵。
——爱因斯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朱熹.( ) 埋没.( ) 悄.然( ) 丁肇.中( )páng( )徨 liào( )望授yǔ( ) 承nu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2)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3.依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1)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________(A.测试B.测量C.测评),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________(A.支撑B.支配C.支持)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_______(A.领悟B.领会C.领略)到的。
4.(2014·天津)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B.“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C.长篇报告文学《大美昆曲》是一部赞美中国戏曲艺术,讴歌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D.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
5.(2014·黄石)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黄石人民正在为努力建设一个生态良好,产业发达的城市。
B.即使安倍晋三极力兜售他的“和平主义”,因此依然掩盖不了他的“军国主义”野心。
C.六月的慈湖真是游览的好时节!D.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用力扔出纸飞机之前,很多人习惯把纸飞机放到嘴边哈一口气。
对此,有不同的解释,请用文学的语言续写一种。
物理学:哈口气,能使飞机头部变重,可以保持稳定性和减小阻力,使飞机飞得更高远。
心理学:哈气是在给飞机力量。
文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2月20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丁肇中教授做客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名师讲堂。
他在与学生交流时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挑一两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任何理论都不能推翻实验,当实验推翻了理论时,就有了新的理论。
”丁肇中的短短数言,深刻道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执着的创新精神。
而接下来的话题中,“好奇”和“兴趣”是丁教授最频繁提到的词语,“对我来说,最感兴趣的两门课,一门是中国历史,另一门是物理。
就我个人而言,所谓的感兴趣是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高的分数。
”(选自《现代教育快报》2014年2月25日) (1)材料中,丁教授向中学生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2)如果你在某论坛网站读到了这则消息,你会怎样撰写留言呢?(50字左右)阅读“在中国传统教育里”到“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选段,回答问题。
8.最符合选段表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9.选文第①段引用了“四书”之一《大学》里阐述的观点“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有什么作用?10.选文第③段引用了王阳明“格”竹苦思的事例的结果是什么?有什么作用?11.阅读下面的语句,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1)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寻求新知识,而是(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实地的探察,就是12.选文第④段中说“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联系实际说说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2014·雅安)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①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②跟你们一样,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荫庇,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
《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梦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④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⑤我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事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
你们有我们不曾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⑥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
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世故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大学会不会像有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⑦我有一位多年前毕业的同事,在谈到社会、时代时,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的一张老照片: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
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
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⑧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
今天的中国,同样如此,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
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⑨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谢谢大家!13.选出下列对文意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第⑥段中“粉碎机”这个词语是指具有否定、解构能力的怀疑心态。
B.第⑦段中“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坚守”一句中的“适应”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坚守”就是坚持正确的东西,坚守自己的道德、理想等。
C.从内容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演讲稿;本文议题比较严肃,但是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活泼,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D.在演讲中,演讲者以学姐的身份,真情投入,联系自己和在座同学的学习生活,对比当今和过去,深刻地分析了两个时代的不同特点,精辟论述了北大中文系学生最需要的思想品质,这对我们也很有启示。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5.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照片上的那群知识分子?阅读第⑦段,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16.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
17.学习过程中总要“怀疑求真”,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参考答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xī mò qiǎo zhào 彷瞭予诺2.(1)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1)B (2)B (3)A4.D(解析:D项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5.D(解析:A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上“而努力”;B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可将“因此”改为“也”;C项主客颠倒,可将“六月的慈湖”换为“慈湖的六月”。
)6.示例一:我以为是要先给飞机一个吻,这样飞机才会飞到亲人和好朋友的手里。
示例二:哈气是一种把自己的愿望放进去的仪式。
7.(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挑一两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2)示例:丁教授,感谢您对我们学习的指导。
我认为您说得非常对,一个人所学应该专,这样才能在某个领域做出成绩,您现身说法,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道理。
8.A9.从中国传统教育里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旨,又表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
10.结果失败了,错在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
这个事例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1.(1)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点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2)连用两个“就是”,以肯定的语气说明现代学术的基础与实验的紧密关系。
12.示例:不正确,经书上的道理可以“推之于四海”是说任何地方都适用,“传之于万世”是说任何时候都适用,显然,具有了绝对性。
如:经书上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思想在我们这个时代显然落伍了。
13.B14.怀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或我们更需要信仰)。
15.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我们更需要信仰”);西南联大时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物质匮乏,生活困窘,但是他们有坚定地信仰,胸怀天下,追求学问,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他们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