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政策措施。
狭义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政策目标、中介目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
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操作指标;操作指标的变动引起中介指标的变化;通过中介指标的变化实现中央银行的最终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当代各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可概括为5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这些目标间有冲突性,主要表现为(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这使得货币政策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这几个目标。
于是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重点是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地位与先后顺序。
我国1995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了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个目标体现了稳定货币为先,中央银行应该以保持币值稳定来促进经济增长。
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为应对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内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从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前景来看,降息将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各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动荡、世界经济下滑态势加剧,在全球出现利率走低的大环境下,进一步考虑到中国经济减速的风险,我国继续不对称地调低贷款基准利率或同步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刺激内需的货币政策正在逐步加大实施力度。
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出现的新形势,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将“稳健的财政政策”重新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紧的货币政策”重新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转向,它同时表明在当前特殊政经环境下,决策层为防止经济萎缩,提振市场信心,依然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寄予着厚望。
(1)宽松的财政政策必须搭配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像中国这样庞大的财政政策刺激方案,如果没有货币政策配合,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保证。
市场预计,5月18日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将至少为商业银行增加4000亿元资金流动性。
(2)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即将到来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比通货膨胀更危险,因为它使实际利率上升,推动经济趋向于长期萧条。
随
着国际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 回落,特别是出口和消费的萎缩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各国物价指数目前都在快速下滑。
(3)增值税全面转型,全国企业至少减负1200亿。
增值税全面执行后,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将出现减税效应。
我国目前执行的增值税率为17%,如果按照该税率计算,此番减税规模可达千亿以上。
很显然,在增值税全面铺开后,将对企业购进的产进行税前扣除,因而可以减轻企业困难、提高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4)财税、货币政策双实施,4万亿投资激荡内需。
对于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重新定位“是一个重大的调整”。
单靠积极财政还无法支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未来还要更倚重于增强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5)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实施,继续适时改革。
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日表示,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削弱中国在外贸方面的竞争优势,一些国家可能会因经济问题加深而兴起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汇率改革与汇率工具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我们应该推进和推行人民币汇率的双边走势,预期汇率应该是双边的。
人民币不会就此进入贬值通道,中国经济基本面显示,人民币仍面临升值的结构性压力。
汇率的变化和调整只是更加适应当下的金融市场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