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
生的原因
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生物物种减少
造成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主要有:
1、大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
2、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
3、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
4、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5、无控制旅游;
6 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
7、全球气候变化。
(二)森林资源破坏
造成森林破坏多的原因有:
1 .砍伐林木;
2•开垦林地,我国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我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刀耕火种,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3.采集薪材,我国约有一半以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随着人口的增长,对薪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采伐林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大规模放牧,在西北、内蒙地区放牧的规模越来越大,导致草地的大量减少。
(三)湿地减少
湿地减少的原因:
1.农牧业发展,农业的迅速发展,盲目开垦湿地,使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
畜牧业的不可持续发展,对湿地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同时农牧业的发展造成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水位下降,湿地水大量补充地下水,造成湿地系统物质能量流失衡及生态功能减弱,直接导致湿地系统的退化。
如松嫩平原的原始自然景观为疏林草原和草原,垦荒活动使草原面积大幅减少。
2.水利工程建设,人为修建水库和堤防,特别是随着水库库容和堤防长度和高度的增加,拦截水源使得河流下游以及周围的水利联系减少乃至被切断,一方面减少了平原区湖泊、沼泽、滩涂等湿地的上游水源;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切断了内流区的外泄通道,导致湖泊萎缩、沼泽化,沼泽湿地变干、萎缩,使地表盐分难以向下游排泄而加剧
湿地盐碱化。
3•点面源污染,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营养物质富集、土地盐碱化、农药杀虫剂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的一系列点、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使湿地水体受损,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结构受到破坏,湿地功能减弱,湿地系统不断退化。
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二、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
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制造窑洞所利用的性质)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
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7、8 9三个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
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
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滥发滥垦:
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
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
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
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
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
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二)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流经华北平原时,泥沙沉积,河床越抬越高,形成地上河”;水土流失还会造成土地荒漠化,农业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受影响,同时自然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荒漠化还会为我过春季流行的沙尘暴提供沙源,扩大沙尘天气的危害和影响范围,严重影响北京地区的环境问题,加剧了北京的雾霾天气,使其空气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