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类方比较

方剂类方比较

方剂学方剂对比1、麻黄汤和桂枝汤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2、桑菊饮和银翘散相同点---组成: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主治:外感风热表证不同点--桑菊饮:配有桑叶、菊花、杏仁。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属辛凉轻剂。

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银翘散:配有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力较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为辛凉剂。

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发热、口渴较重,或伴咽痛者。

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均用大黄泻热通便)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4、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相同点:均属攻补兼施剂(泻下热结与补益气血兼顾)。

不同点:黄龙汤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配伍补益气血之品,重在急下存阴,兼顾气血之虚;主治热结里实较重,而兼气血不足者。

新加黄龙汤于黄龙汤中去枳实、厚朴、桔梗、大枣,加入生地、玄参、麦冬、海参等滋阴增液之品,缓下热结之中,兼以益气滋阴,且重在滋阴增液以润燥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较轻,而阴液亏虚较重者。

5、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有和解少阳之功,以治邪犯少阳之寒热往来,胸胁不适等。

小柴胡汤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配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扶正,宜用于伤寒邪犯少阳,胆热较轻而正气虚弱者,寒热相当,舌白不腻。

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青黛、竹茹清解胆热,配半夏、陈皮、枳壳行气化痰,滑石、赤茯苓以清热利湿,重在清胆热,兼利湿化痰,宜用于湿热犯于少阳,胆经热重,兼痰湿内阻而正气不虚者,寒轻热重,呕吐痰涎,或吐酸苦水,舌红苔腻。

6、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相同点:组成:犀牛角、生地主治:热入营血证不同点:清营汤配以清气透热之品,使入营之热从气分而解。

主治热传营分,尚未动血之证。

犀角地黄汤配活血散血。

主治热毒深陷血分,耗血动血证。

7、麻杏甘石汤和泻白散(治肺热咳喘)麻杏甘石汤:石膏清热,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而平喘。

清透肺中实热,平喘止咳力强。

宜用于肺热重而正盛邪实之喘咳。

泻白散:桑白皮泻肺清热平喘,配地骨皮泻肺中伏火郁热。

重在泻肺中伏火郁热,清热平喘之力较弱。

宜用于伏火郁肺,肺热不甚;阴液渐伤,而阴伤亦不重之喘咳。

8、清胃散和玉女煎(治胃热牙痛)清胃散:重在清胃火,兼用凉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炽盛的牙痛、牙宣等症。

(胃中实火)玉女煎:清胃热为主,而兼滋肾阴,功能清胃火,滋肾阴,属清补之剂,主治胃火炽盛而肾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诸证。

(胃热阴虚)9、同名方鉴别《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和《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重在清暑养阴生津,主治暑热耗气伤津证。

《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清暑生津力弱,重在益气健脾祛湿,主治脾胃元气素虚,伤于暑湿之证。

10、小建中汤和桂枝汤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重加饴糖变化成。

桂枝汤桂、芍等量,并喝热稀粥以助药力,故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以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小建中汤重用饴糖为君药,芍药是桂枝的两倍,不啜热粥,故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兼调阴阳、和营卫,而治中焦虚寒,阴阳气血俱虚诸证。

11、理中丸和小建中汤理中丸温、补、燥结合,方中配白术,长于健脾燥湿,主治偏于中焦虚寒兼寒湿所致的满、痛、吐、利,并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

小建中汤温、补、润结合,方中配伍白芍,温补阳气之中兼能益阴血,且长于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兼阴血不足之腹痛,心中悸烦,发热等。

12、当归四逆汤与四逆汤、四逆散四逆散:和解透热。

治阳气内郁之热厥;见冷在肢端较轻,冷不过肘、膝,伴身热,脉弦。

四逆汤:回阳救逆。

治阳衰阴盛之寒厥,厥逆重,伴衰欲寐神,恶寒蜷卧,脉细欲绝等全身虚寒证。

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通脉。

治血虚寒凝经脉之寒厥,四肢厥寒较轻,不过肘、膝关节,不伴全身虚寒证,脉细而不微。

13、四君子汤和理中丸(补气健脾)人参\白术\炙草四君子汤配茯苓健脾渗湿。

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

主治:脾胃气虚证。

理中丸配干姜温中祛寒。

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

主治:中焦虚寒证。

14、桂枝汤和玉屏风散(治自汗恶风)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自汗恶风,伴发热,或头痛,或时发热,脉浮缓或浮弱。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治卫气虚弱,肌表不固之自汗,恶风,伴面色晄白,舌淡脉虚而无发热者。

15、白虎汤和当归补血汤(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象洪大)白虎汤(实热证):大渴喜冷饮,身大热而大汗出、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当归补血汤(虚热证):口渴喜温饮,身热而无汗,舌淡苔白,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16、理中丸和归脾汤(脾不统血)脾阳虚脾不统血,治以温阳摄血,宜理中丸。

脾气虚脾不统血,治以益气摄血,宜归脾汤。

17、归脾汤和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草)归脾汤:配补血养心安神之品,意在补益心脾,以复脾统血之职;故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以及脾不统血等证。

补中益气汤:配升阳举陷之品,意在补气升提,复其升清降浊之功;故主治脾胃气虚之少气懒言,肢倦乏力,发热及中气下陷等证。

18、六味地黄丸和大补引丸(滋阴降火治阴虚内热证)六味地黄丸偏于补养肾阴,清热力不足,主治肾阴不足而虚火不重,脉细数者。

大补阴丸滋阴与清热降火之力均较著,主治阴虚而火旺较甚,尺脉数而有力者。

19、逍遥散和一贯煎(治阴血不足,肝郁不舒之胁痛)逍遥散:疏肝养血之力较强,并能健脾,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伴脾失健运,神疲食少。

一贯煎:滋养肝肾之力较强,主治肝肾阴虚,肝郁不舒之胁痛,并治肝气犯胃之胃脘疼痛,吞酸吐苦。

20、牡蛎散和玉屏风散(卫气虚弱肌表不固-自汗)牡蛎散:补敛并用而重在固涩止汗为主,并能敛阴潜阳,为收敛止汗之方,主治体虚卫外不固,复因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

玉屏风散:以补气固表为主,补中寓散,为补益之剂,主治卫气虚弱,肌表不固之自汗或虚人易感风邪者。

21、四神丸和真人养脏肠(温暖脾肾,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泄泻)四神丸:偏于温补命门真火,兼以温脾涩肠,主治命门火衰,火火不生土之肾泄。

真人养脏肠:涩肠止泻力强,偏于温中补脾,兼以温肾;主治脾肾虚寒,以脾阳虚寒为主之久泻久痢,滑脱不禁。

22、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孔圣枕中丹(治阴血亏虚之虚烦不眠症)天王补心丹以补心安神药与滋阴清热养血药相配,其中生地用量独重,且与二冬、玄参大队滋阴清热药相伍,主治以阴亏内热为主的心神不安症。

柏子养心丸以补肾滋阴药与养心安神药相配,方中重用柏子仁与枸杞子,滋阴清热之力不足,主治心肾两虚,内热较轻的神志不安症。

孔圣枕中丹以滋阴潜阳之龟板、龙骨与宁心益智、交通心肾之远志、菖蒲配伍,主治心肾不足之健忘,失眠。

23、天王补心丹与酸枣仁汤相同点:均以滋阴补血,养心安神为主,配伍清虚热组方。

以治阴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烦失眠。

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调气行血之川芎,重在养血调肝,滋阴清热之力不足,主治肝血不足之虚烦失眠,伴头目眩晕,脉弦细。

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配二冬、玄参滋阴清热,并与大队养血安神药相伍,滋阴清热之力强,主治心肾阴亏血少,虚火内扰之虚烦失眠伴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4、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合称为“温病三宝”)相同点:功用:芳香开窍,清热解毒,镇惊安神。

主治:热闭证。

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数。

不同点:安宫牛黄丸-最凉。

长于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熄风止痉之力不如紫雪,开窍豁痰之力不及至宝丹。

最宜用于热陷心包所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数,偏于热盛毒重者。

紫雪--凉性次之。

开窍豁痰力最弱,清热解毒之力不及安宫牛黄丸,但长于清热凉肝,熄风止痉,兼能滋阴,通利二便。

最宜用于热陷厥阴(心包、肝),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神昏烦躁,抽搐痉厥,口渴唇焦,舌红绛,苔黄干,脉弦数,偏于热盛动风者。

至宝丹--凉性最次,清热力最弱,但长于芳香开窍,辟秽化浊。

最宜用于痰热内闭之昏厥,痰盛气粗,舌苔垢腻,脉滑数,偏于痰浊壅盛而昏迷较重者。

25、治喘咳类方小结:(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泻白散、苏子降气汤和定喘汤)麻黄汤以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麻黄配杏仁宣肺平喘,发汗解表之力强,并长于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之喘咳。

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为临床特点。

小青龙汤以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配干姜、细辛、半夏之温肺化饮,是解表化饮,表里同治之法,主治风寒外束,寒饮犯肺之喘咳。

临床特点是既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之表寒证,又见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之寒饮内停症。

麻杏甘石汤用辛甘大寒之石膏清肺泻热,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而平喘,是辛凉清热,宣肺平喘之剂。

主治肺热之喘咳,伴发热,口渴,苔白或黄,脉滑数或浮数为特点。

泻白散以桑白皮泻肺清热,平喘止咳,伍以地骨皮泻伏火而退虚热,药用甘寒,善清肺中伏火郁热。

主治肺中有伏火郁热之喘咳,伴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者。

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配半夏、厚朴、前胡以降气平喘,伍肉桂以温肾纳气,是治上实为主,兼顾下虚之方。

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以喘咳短气,痰多色白,腰疼脚软,苔白腻为特点。

定喘汤以白果、半夏、苏子、杏仁、冬花降气祛痰,平喘止咳;麻黄宣肺散寒,桑白皮、黄芩清肺泻热;宣降肺气之中,兼能化痰清热,解表散寒。

主治痰热蕴肺,风寒外束之喘咳,以痰多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

与小青龙汤相比,小青龙汤表寒重而内有水(寒)饮;本方证是表寒轻而内蕴痰热。

26、治呕逆类方小结:(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和丁香柿蒂汤)小半夏汤:长于祛痰化饮,降逆止呕,主治痰饮停于心下之呕吐或呃逆。

旋覆代赭汤:祛痰降逆中兼补气益胃,适用于胃虚痰阻气逆之心下痞鞕,嗳气以及反胃呕吐。

橘皮竹茹汤:补气和胃降逆之中,长于清胃热,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或呕吐。

丁香柿蒂汤:补气益胃之中,长于温中祛寒,适用于胃气虚寒之呃逆。

27、王清任活血化瘀五大名方的区别运用:通窍活血汤---血头面部瘀:头痛头晕、耳聋、脱发、面部黑斑血府逐瘀汤---胸胁部瘀血:胸痛、胁痛、心悸、失眠多梦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膈下、脘腹部瘀血:胁下、脘腹疼痛不移,或有痞块少腹逐瘀汤---少腹部、冲任脉寒凝血瘀:少腹积块,或疼痛、或胀满,或痛经、或漏下身痛逐瘀汤---躯干、四肢经络瘀血:肩、臂、腰、腿疼痛经久不愈28、治脾不统血类方鉴别:归脾汤、理中丸和黄土汤(益气健脾以摄血,以治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失血之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