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中国零配件生产企业基本上是散乱分布,年收入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规模的厂商有4000家,年收入1亿元人民币的厂商超过460家。
这样的实力跟全球汽车零配件企业有天壤之别。
以博世为例,博世2003年营业额达36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4000亿元左右。
很明显,博世一年的营业额和整个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一年的销售收入相当。
中国的零配件企业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类,大型汽车集团旗下的零配件配套厂,这类企业长年来习惯于整车厂计划生产的模式,价格机制等各方面与外界市场普遍脱轨。
第二类,是以长江三角洲最为密集的汽车零配件小厂。
这些小厂又分为两类,一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质量没有严格的保证,其产品常常被认为“假冒伪劣”,很难进入正规的发展轨道。
另外一类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缺乏自己的品牌。
这类企业,通常被业内称为“贴牌户”,没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始终扮演着“来料加工厂”的角色。
第三类,是原有的一些汽车零配件国有企业或当地大型集体企业。
这些企业一般都属于中型企业,由于多年的经营管理不善,成为被外资收购和兼并最好的空壳。
第四类,是已经或正在逐步壮大的民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企业才肩负着中国汽车零配件生产的希望。
有专家预计,未来5年内,国内将会出现4到6家大型汽车零配件企业独占鳌头的局面。
但总体而言,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面对的潜在危机很大,有的甚至正在遭遇生存难题。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目前每年对零配件的需求量达到800亿元左右,而每年从一级市场到区域经营再到零售商的汽车零配件三级流通至少要完成2400亿元的交易额。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汽配市场呈现巨大发展空间。
整车市场的迅速发展给汽配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国内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与此同时,外资亦看中中国汽配市场的广阔前景,且来势汹汹,而我国本土企业由于长期的散乱局面,无法与之相抗衡。
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已经基本掌控中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特别是轿车企业的零配件配套生产,本土汽配企业想在激烈竞争中突围困难重重,未来路正长。
1、4S店日益增多独立服务商遭遇困境据介绍,汽车生产厂家开办的4S店正在与独立服务商互相较劲。
已有专家预测,国内以特许经营为主导的4S店式经销商将越来越多。
4S店集整车销售、维修保养服务、配件销售及金融代理服务于一体,在很大程度上与整车厂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而与之相对应,独立汽车服务商与整车厂没有任何附属关系,个体实力上也逊色得多。
这两大阵营来争夺中国的汽车服务市场,孰高孰下?从市场份额上看,不同国家在这方面有所差异。
美国独立服务商的市场份额高达70%,日本约30%,德国约40%,其他国家大多超过50%。
中国目前与美国比较接近,达到70%以上。
现在这种格局正在逐渐改变。
保有量的迅速增加、私人车主比例的逐步加大、汽车服务市场本身因竞争而导致的整合等因素,将可能促使独立服务市场上出现重量级的连锁经营企业。
2、跨国巨头竞逐汽配市场本土企业生存艰难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吸引了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纷纷进入,面对咄咄逼人之势,长期只能追着整车屁股后面跑、发展滞后的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先天不足,时刻面临被跨国巨头吃掉的危险,亟待突围。
近年来,随着“6+3”跨国汽车巨头相继完成在华投资布局,在华汽车零部件生产开始出现本土化浪潮,吸引了一批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来华投资设厂,我国开始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生产工厂。
据统计,2006年在全国50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目前已有1200多家是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5,跨国汽车零部件集团在华独资和合资企业在我国已形成列强环伺之势。
专家说,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零部件集团,许多都是位居世界500强企业,它们在带来技术和资本的同时,为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导入了全球化、中性化、同步化、模块化等先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在中国零配件企业的赛场上,外资显然正在加速赛跑,来势更加汹汹。
以德国为例,德国的汽车零配件企业已经有1/6在中国生产。
最新的一项调查询问了200多家德国汽车零配件企业,23%的企业都表示正在打算投资中国。
欧洲最大的汽车零配件企业德国博世公司亚太区总裁孔陆德不久前也表示,到2007年,在中国追加6亿美元的投资。
目前,全球零配件企业巨头都已经纷至沓来,跑马圈地了。
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配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
在轿车零配件行业,所占份额更大,专家估计在80%以上。
资料显示,在高新和核心技术方面,如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领域,外资控制的汽车零配件企业高达90%。
据了解,美国德尔福、日本电装、德国博世的中国市场份额已超过15%。
3、市场竞争加剧小企业单打独斗难以生存今年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拐点年”,经过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今年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明显趋缓,增幅下降近一半。
汽车市场的这一骤变,立即在汽车零部件市场得到显现。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出现这一局面,表现看是市场应变能力差,暴露的却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对跨国巨头带来的全球化采购、同步化研发和模块化供货等竞争新要求不适应的深层危机。
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技术研发、产品结构、质量和成本控制等几大瓶颈制约。
此外,规模小,批量少,成本控制力弱,不能适应用户对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等全球化采购要求,使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相差悬殊。
特别是随着轿车整车价格战的频繁上演,成本压力不断向零部件环节转移,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整体竞争力面临巨大挑战。
以武汉市为例,目前这个市近百家零部件企业中没有一家规模达到10亿元。
“小、散、乱、单打独斗”成了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的真实写照。
4、原料涨价产品降价为企业带来巨大压力近年来,由于汽配企业所需的钢铁、椰丝、橡胶和其它原材料不断涨价,使产品的生产成本只上不下,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同时,受入世冲击国内整车价格逐年下调,直接影响到配套企业产品的价格的下降,近几年汽车配件产品价格最高下调25%。
生产的轴承产品、靠背芯、齿环等产品每年都不同程度的降价,有些产品根本就是“零”利润,但为了保住市场没办法只有硬撑着供货。
在原材料涨价和整车厂要求降价的双重压力下,汽配产业面对压力,显得举步维艰。
5、自主研发能力弱对配套整车主机厂依附性强几年来,我国零部件企业一直依附于国内整车和主机企业生存和发展,企业布局都是围绕整车企业进行,产品单一为整车企业配套,削弱了自主研发的主动性,渐渐形成了“家门口”市场观念。
习惯上把国内整车的配套市场当作“家门口”的市场,视为近水楼台。
入世后,由于实行全球化采购,过去被企业视为“家门口”的市场不再牢固,“家门口”的市场不再是自己的,而遭到其它企业瓜分。
过去曾有的“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好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从调研中就可以发现,现在的汽配企业整车主机厂“发烧”,我们就会“感冒”,主机厂提出改型就需要马上改型,说降价也不能推辞只得降价。
并且企业随着整车的更新换代及时做出调整的意识不够,自主研发能力弱,企业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在竞争中显得被动落后,扼杀了各自的活力与冲击力,使一部分属于本企业的市场,却被国内外其他企业所抢占,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运营。
6、管理缺失汽配企业发展受限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不足,也一直是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的问题。
“原材料浪费惊人,没有节约意识,工人的生产效率普遍不高,成本意识不强。
”一位零部件企业的管理人士这样评价一些本土的中小企业,“这样,怎么能把产品成本降下来?”原材料价格上涨,主机厂压低产品价格,这些都让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夹在中间很难受,零部件企业的老总们更是叫苦不迭。
但这些叫苦的企业有没有仔细想过,自身在成本控制方面是不是做到位了?有没有把成本管理放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还有一些企业没有财务管理的意识,小作坊式的模式,小作坊式的思路:厂内厂外一笔账,账目都是老总管,财务部门大多只是扮演出纳角色。
对于一个现代企业究竟应该如何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管理,企业负责人更是一头雾水。
科学的管理,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零部件企业若想做大做强,也不能例外,这一课必须补上。
第四章汽配企业生存法则探析在新一轮竞争和发展中,上游的压价、下游的涨价,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严峻挑战,是摆在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前现实而又不得不破解的三大难题,是零部件企业必须跨越的“三座大山”。
面对整车市场蓬勃发展,给配件产业带来的机遇,在正视跨国公司角逐中国汽配市场的局面将越来越严峻,形势逼人。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正确面对汽配产业的弊端,抢抓机遇,面对挑战,统一认识,全面发动,重点突破,内外并举,常抓不懈,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壮大汽车产业的新路子,要勇于突破自我,自觉克服“风险大不敢干、难度高不愿干、无先例不肯干”的传统思维,确立敢为人先的思想境界,大家都来做培育汽车配件产业的有心人,成为发展汽车配件产业的创业者。
构建技术创新机制,整合资源配置,打碎依附瓶颈,研发自己产品,坚持用三到五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把汽车配件产业打造成为工业经济的又一新兴支柱产业。
1、建立“一体化发展合作体系”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降价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在未来几年恐怕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作为主机厂或整车厂为了确保自己的利润空间,不得不对下游的企业进行压价,恐怕也有其苦衷。
那么,汽车零部件企业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降价的风险和减少损失呢?笔者以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应与主机或整车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行与主机或整车厂“携手并进,精诚合作,共谋发展,实现双赢”的“一体化发展”策略,通过自己的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如某家活塞生产企业,近年来,一直坚持做到:主机厂的需求就是他们的关注焦点;为主机厂提供超前的产品开发支持,确保产品质量的不断升级和产能的稳定提升;以“超越用户期望”的思考方式,与主机厂一起解决现实与预期之间的差距问题,从而为市场终端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
该公司早在2000年与玉柴配套之初,就确定了“产品开发为先,配套协作跟进”的理念,产品开发始终坚持“大胆构思、缜密论证、不怕失败”的自主创新指导思想。
5年来,该公司针对玉柴产品成立了由总经理挂帅的项目组,整合公司技术、销售、质量、生产4大系统的资源,建立了全过程、全方位的玉柴产品“绿色通道”:在产品开发和技术沟通方面,由总工牵头,技术中心负责加强与玉柴技术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充分发挥公司军工技术的优势,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构思应用到玉柴产品开发和老产品的改进上,既保证了开发进度,又保证了开发质量。
在销售方面,建立玉柴办事处,全面负责并协调玉柴产品全过程、全方位形成和发生的各种信息,并及时传递回公司,确保了工作的主动性、信息的准确性和跟进的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