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融合之路浅谈信息化与教育变革

融合之路浅谈信息化与教育变革

融合之路浅谈信息化与教育变革【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

继而引发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有力地推动教育现代化, 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变革;重要性;挑战;创新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无法适应当下社会需要。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通过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教学过程由以“传授知识、掌握技能”为中心转移为以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中心,信息化的应用优化了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对教学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是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为主的课程,转变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教学资源为主的课程。

这种授课方式具有很好的优越性。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创设理想的教学与学习情境,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了课堂信息的来源,诸如文字、图形、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大大提高了效率。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这使得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资源,多媒体教学加强了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围观变宏观、快速变慢速、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

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方面有很好优势。

网络教学中学生还可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可根据个人情况把握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可以反复学习重点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师成为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更利于学生学习。

教育信息化简化了学习进程,便于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扩大范围教学;便于集中优秀教师和课件;便于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任何课程的学习,更好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局限性,在学习中贮备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理论,在实践中能学以致用,成为不被社会淘汰的栋梁,信息化教育是对教育一次巨大的变革。

2信息化下的教育变革面临的挑战通过对一些已具有一定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学校进行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技术运用和设备有效利用、人才问题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这些学校相当多的教师没有熟练掌握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设备闲置和浪费。

伴随社会转型的教育变革过程会给教育的诸方面带来许多不适应,具体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将会面临如下挑战:教育教学工作者现有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能否适应信息化社会。

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宝、资源库。

掌握上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习获取、应用、处理信息的方法则成为教师教学的必需。

而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不熟悉教育教学软件的使用。

据相关调查显示,有大部分的教师认为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部分教师存在信息技术焦虑症,惧怕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

有的教师只是初步地学会了PPT的简单运用,没有深入灵活地去挖掘,远远赶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

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是否相适应。

以前学生的阅读习惯一般都是直接文本阅读,思考时会在文本上写写画画,做上记号。

现在的学生都是超文本阅读,进行电子读物的阅读,然而现在的电子信息量巨大,诱惑性极大,学生往往选择阅读与学习无关的电子读物。

在写作方面,学生都是采取手写,然而现在都是键盘输入,是否会影响学生识字。

在计算方面,以前都是算盘、手写,现在都是用计算器、电脑来计算,是否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到教育公平。

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离不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各地区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差距仍很大,对教育公平的实现带来一定的挑战。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环境方面,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校生机比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与城镇小孩相比,许多农村小孩子因为条件不同,无法享受到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

3信息化教育手段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学生成长中承担教化的任务,我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年轻的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除了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师独占信息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而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将不再局限于教师和书本,而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多种途径,教师的知识如果不随着所教的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无用。

除了教育理念、教育能力、研究能力还要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教师工作的的对象是充满活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文、科学知识。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使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把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的一代。

这样的教学方式,紧紧就是简单的知识复制。

但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教育的封闭状态,知识数字化、共享化,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这一渠道就能容易获得知识,这使得教育资源充分得到传播与接收,如果教师仍坚持仅仅传授知识,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眼界,妨碍学生运用符合时代的学习方法掌握最新的知识。

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教育信息资源浩瀚如烟,我们作为教师,其所担的教育使命,不再按照传统那样一字一言的传授知识,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配合教科书使用的视听教材,如录像、录音、幻灯片、电视、电影等教学软件,已经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教师所能利用的不仅仅是摆在课桌上的课本,而且还包括这些形象生动的视听教材,在增强教材的基础性上,增添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

另一方面,教育意在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学生主要是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这虽然是一条获得的知识的捷径。

可以避免人类曾经经历过得曲折和失败,使得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在时间的长河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发展,但人格、情感的交流、意志的形成却有了缺失。

但同时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无阻,信息化的不经筛选、没有层次结构的针对不同的接受对象,而使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幻化中,从而缺少了情感的沟通等方式,不能完成教人做“人”的思想与行为上的准备。

学生面对网络中的道德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和分析,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作为引导,学生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道德评价能力,无法抵制各种非道德思想和行为的浸染、侵蚀能力,更无法在纷杂的社会现象中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所以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在人格上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有良好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为最终目标的社会活动,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我国也做了相应的跟进,对教师进行以网络为平台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以信息交流为平台,让老师们抒发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与无奈,在这个平台中年轻教师受益匪浅,从中学到很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手段、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概念、定理、公式变成了形象化、生动化的最直观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更为快速的接受所学的知识。

教育的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面对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我们要将信息化时代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将其很好的利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收获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更要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发展自己的个性与优势,更好的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求。

总之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教育实践、硬件基础设施、软件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规划管理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即教育信息化的要素。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实践,即将信息通讯技术充分整合应用于教育系统之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1]赵娅;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J];科技资讯;2007年26期[2]朱丽红;论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3] 沙红;教育改革要面向信息时代[N];科技日报;2001年[4]张俊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过程新特点的形成[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5]黎加厚;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春天[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1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