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谈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试谈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申大田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轮船、蒸汽机车等的发明;法国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德意志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要求学生认识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

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

2.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建立在血腥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今天东西方的差距有其历史根源。

3.只有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影响,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本课难点: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设备幻灯片、挂图、多媒体计算机及计算机课件等。

教学要点(板书)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英国工业革命二、工业革命的扩展1.法国工业革命(1)前提条件(2)概况(3)阻碍发展的因素2.美国工业革命(1)条件(2)成果3.德意志的工业革命4.俄、日等国的工业革命三、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2.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3.城市的兴起和近代意识的形成4.资产阶级对世界统治的确立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第二章第一节我们学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重要的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只是一个开端,它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完全确立和稳固。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而这一基础的具备,则是由工业革命来完成的。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什么是工业革命?所谓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呢?1.前提17世纪所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从而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资产阶级通过国家政权推行符合自己利益的土地政策、殖民政策,并且随着英国逐步走上法制社会的道路,资产阶级从法律上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要素的自由流通,从而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前提。

2.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市场、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这些基本要素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前是怎样得到充分满足的呢?也就是说,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讲解,屏幕显示。

)18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海上霸主,控制了主要航道,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在北美和南亚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在印度,仅55年中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就掠取了高达10亿英镑的财富(见小字)。

英国还积极参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它是18世纪最大的奴隶贸易国,1680年-1780年运到美洲的黑奴达230万人,利润高达100%--300%,仅利物浦的奴隶贩子在1783年-1793年10年间赚取的纯利就达1500万英镑。

海外殖民活动不仅为英国提供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需的雄厚资金、丰富原料,也为它的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从15世纪晚期开始的圈地运动,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得以公开地、大规模地进行。

在176O年-1844年间,议会共通过3800个圈地法案,圈占土地700万英亩以上。

到18世纪中期,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在英国已不存在了。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成为一无所有的游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的来源。

不仅如此,圈地运动还被马克思称作是18世纪在英国发生的一场“农业革命”,因为它使土地关系、生产技术、经济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国内市场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已非常发达,手工工场主要依靠分工来提高效率。

精细的分工,使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专门从事一种单一的机械操作,这样的工人是未来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

精细的分工导致了生产工具的专门化,每一种工具都只有一种特定的性能与用途,为以后大机器的发明创造了技术前提。

(阅读小字)(教师指出)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资本的大量积累、大量雇佣劳动力的获取、大量生产技术知识的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扩大了,商品销售量随之增加,工场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这就越来越要求其在生产技术上加以革新,因此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使工业革命的发生成为必然。

所有这些情况表明,时代在强烈呼唤生产规模、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英国工业革命已经提上了日程。

3.过程及重大发明(1)棉纺织机的发明大家知道,工业革命以前英国传统的轻工业主要是纺织业,确切地讲应该是毛纺织业,英国的呢绒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居欧洲市场的首位,以至于毛纺织业被称为英国的“民族工业”。

而工业革命最先产生于哪个行业呢?是从棉纺织业中产生的。

为什么?(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指出)因为棉纺织业是当时新兴的工业部门,受旧习惯的束缚比较少(如绵纺织业没有成立行会组织),对于新方法的采用比较容易;棉纺织业比较集中,也比较容易改变为机器化的大生产;另外,棉纺织品价格低廉,市场需求量巨大,也为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开展技术革新提供了动力。

(棉纺织机器的发明,边讲解边用屏幕显示各项发明,并显示相关的实物图片和视频资料。

)1733年,英格兰中部的钟表匠凯伊发明了飞梭。

原来织工织布,手掷梭子于经纬线之间,现在脚踏踏板,带动梭子往返飞动,提高功效一倍。

飞梭能否算做一个机器呢?(学生自由发言)这里我们要注意工具与机器的区别。

工具一般是指人从事劳动、生产所使用的器具,它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如斧头、钳子、缝纫针;而机器一般是由三部分:工具机(或作业机)、传动机和动力机组合而成。

因此凯伊的飞梭只能是手工工具的一个部件,不是机器。

尽管飞梭不能算作是完整意义上的机器,但它的功效是显著的,飞梭的使用造成了纺与织之间的不平衡,一个织工往往需要6-8个纺工供给棉纱,引起严重的“纱荒”。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新式纺纱机,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纺纱机”,把一次只能带动一个纱锭的纺车改革成为能带动16——18个纱锭,这意味着由一次只能纺一根线变成能同时纺16至18根线,大大提高了功效。

尽管“珍妮纺纱机”仍在使用人力,但它具备动力、传动、工具三个部分的装置,已经是一台机器了。

“珍妮纺纱机”以及后来骡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把织布这个环节又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1785年,英国的牧师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利织布机,使织布效率提高40倍。

这样,棉纺织业中纺和织两个环节连锁反应使棉纺织业率先普及了机器生产。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棉纺织业中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动力问题。

(原来可利用的动力有哪些?各有什么缺点?学生回答,如水力是主要的动力,但水力要受地域、季节、河流落差、水量的限制)一种任何地方都能装置的动力机,在当时便成为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

客观形势的需要使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应运而生。

(2)动力机器的革新(动力机器的革新即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可由研究性学习小组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并于课堂展示其研究成果,如模型、图表、计算机小课件等,教师加以评判。

)瓦特并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但徒工出身的他既具有重实践、重应用的意识,又有进行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的头脑。

他对蒸汽机的改良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汽缸外添置一个冷凝器,用来节省燃料,提高热效率;二是将活塞的上下移动通过曲轴或齿轮变成圆周运动,从而增加功率。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被用做纺织机器的动力,并推广到其他行业,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蒸汽机的使用,是对自然力认识的一个巨大进步。

在人类历史上,摩擦取火曾把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能,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又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这说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要把科学推向前进,而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又指导技术改革,技术改革把科学知识应用到生产过程,从而构成直接生产力。

如果说纺织技术点燃了工业革命的火炬,那么蒸汽机的出现才使工业革命有了雷霆万钧的力量和排山倒海的气势。

由蒸汽机引发的一场动力革命给人们增添了无穷力量。

恩格斯说:“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用来摇撼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马克思说:“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真正的狂飙时期。

”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3)工厂的出现手工工场的“工场”能不能写成“工厂”呢?工厂是怎样出现的?它有什么意义?(学生看书回答)(教师指出)工厂生产的出现,意味着自然经济的消灭,意味着资本经济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

工业从家庭中分离出去,是一次意义重大的与传统的决裂。

工业革命使工农业生产比重发生根本变化——这是一个重大转折。

它开拓了经济重心从农业转向工业的持续变化,所以也被人们称做是“第二浪潮”。

随着工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大机器生产需要运进大批原料,并及时把堆积如山的产品运销到各地,人力、畜力、和简陋的交通工具已经无法承担日益繁重的运输任务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势在必行。

(4)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边讲边在屏幕上显示有关图片资料。

)虽然早在1783年法国人就造出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但却没有投入商业运营。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汽船成功并迅速投入商业运营,所以我们一般认为交通运输业的突破首先发生在美国。

汽船的出现开辟了水上交通的新纪元,那么,开辟了陆上交通新纪元的发明是什么?有何意义?(学生看书回答,并讨论当今中国铁路的发展现状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建设的作用。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也诞生了。

用机器制造机器,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工业革命完成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21%,这表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8世纪末,工业革命跨出了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

后来,又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相关主题